贾樟柯回来了。 小城、迪厅、山西话。 有人说,他拍来拍去,只是延续了以往那一种类型而已。 对此,我并不同意。 《江湖儿女》 Ash is Purest White 在我看来—— 《江湖儿女》不仅区别于贾樟柯以往的作品,更是大陆首部以女性为第一主人公的武侠电影。 不信? 那我问问你,何谓“侠”? 明代著名文字学家佟湘玉,曾如此解释道: 把侠字拆开来 应该是一个人一个夹,这说明什么呀? 不要怕,这个夹应该是夹道欢迎 只要心存善念,多为别人着想 自然会受到夹道欢迎嘛 佟掌柜只说对了一半。 所谓的“侠”,未必非得功夫高强,而是要讲求道义和善心,这是对的。 不过,讲求道义和善心,就自然会受到夹道欢迎,那是古代才有的事。 在现代,随着拜金主义的兴起,侠义精神早已不再流行。 《江湖儿女》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心怀道义的侠女,如何在现代社会惨遭蹂躏。
影片开场,是在一辆破公交车上。 一个小孩一脸茫然,看见形形色色的大人们疲惫而又苍凉。 贾樟柯说,这是他2001年拍的真实纪录影像,地点就在山西。 贾樟柯这么做,一来是想高度还原,世纪之初的时代氛围。 二来,贾樟柯希望让观众慢慢感受到—— 无论在电影中,角色多么戏剧化,本质上也无非都是挤在这个破公交车里而已。 影片第二个画面,是一座破小城。 按贾樟柯的话讲—— 破小城,无非就是大型的破公交车而已。 那么,在这个大型的破公交车里,谁与那个一脸茫然的小孩遥相对应? 在我看来,是巧巧(赵涛 饰)。 巧巧,看似已经成年,世故而又老练,是黑社会老大斌哥(廖凡 饰)的女人。 而实际上,她只是一个小孩,对大人们的世界充满不解与好奇。 她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都是受斌哥影响才得以塑成的。 麻将馆内,斌哥搬出关公雕像,既化解了兄弟的矛盾,又使巧巧萌发一种虚无的信仰。 KTV包间,斌哥让众兄弟,把不同的酒倒进盆里,再用杯子舀出来喝,并说: “五湖四海,肝胆相照。” “现在,你就是江湖上的人。” 斌哥的话,巧巧深信不疑。 巧巧没意识到,这个“江湖世界”,其实有极大的荒诞性。 就像莫小贝,没意识到衡山派的传说,只是大人们用来拔高自己的吹嘘而已。 我观《江湖儿女》时,无数次放声大笑,大笑后又颇感悲凉。 影片中,二勇哥是另一名黑社会老大,某天夜里,他被一群人持刀捅死。 而,那群人如此做,并不是为了抢钱,也不是为了抢冯程程。 只是为了证明,“老子比你更牛逼”…… 二勇哥的葬礼上,一首唢呐改编版《上海滩》,伴随着迷之国标舞缓缓响起…… 你看,这些“江湖人士”看似庄严,骨子里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的东西, 另外几个荒诞的情节—— 小城:一群大妈面部僵硬,明明对人生已经毫无激情,却大声合唱着《潇洒走一回》…… 三峡:丁嘉丽演的轮船乘客,吃饭前肃穆而正经,向上帝念完祷告词后,却偷走了巧巧的钱包…… 大同:张译演的“成功人士”,表面上生活优越,暗里却夫妻不睦,连自己的小三怀没怀孕都不清楚…… 新疆:徐峥演的火车男子,看似既懂科学又懂诗,实际上却毫无担当,什么货色都不是…… 巧巧走遍许多地方,竟发现无论哪里的人,似乎都与破公交车上没什么两样。 火车男子那句“我们都是宇宙的囚徒”,看似搞怪戏谑,实则意味深长。 正是这些表里不一的反差,勾勒出本世纪初的一个中国真相—— 突来的巨大物欲,瓦解了宗教信仰,瓦解了家庭关系,更瓦解了道义和善心。 起初,《江湖儿女》的英文名叫“money and love”,意为“金钱与爱情”。 贾樟柯说,想到这个名,是因他认为: “人类的绝大部分问题,要么就是因为缺钱,要么就是因为缺爱。” 夜晚,闹市,为了拯救爱情,为了拯救正被围殴的斌哥—— 巧巧不惜当众鸣枪,以致被捕入狱(注意下图的动作表情,极具侠女气质)。 五年后,为了赢得金钱,为了找回自己的尊严—— 斌哥,甚至都没去接巧巧出狱。 江湖在哪里? 斌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而,受物欲驱使,人已变成了动物。 江湖亦遭瓦解,不复存在。 最终,《江湖儿女》的正式英文名,并没有选择“money and love”。 贾樟柯采取了一个更具诗意的名字: “Ash is Purest White”。 意为“灰烬是最纯净的白色”。 什么意思? 火山旁,巧巧对斌哥说: 经过高温燃烧 火山灰应该是最干净的东西 这句话,令我想起尼采那句:“凡杀不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强大。” 古往今来,其实许多大侠,都有过与巧巧类似的磨历。 打两个比方—— 令狐冲,在华山长大,常被岳不群教导(吹嘘)江湖的崇高性,长大后却渐渐发现,五岳剑派是那么无耻又无情。 张无忌,与周芷若青梅竹马,甘愿为其牺牲性命,长大后却渐渐发现,原来自己心中最神圣的人,其实面目才最狰狞。 岳不群,周芷若,斌哥,本质上都是燃烧的烈火,使主人公在精神上痛苦无比,又使主人公在痛苦中练就火眼金睛。 多年以后,巧巧已经长大,看清了江湖的虚伪与荒诞性。 而,正如令狐冲和张无忌等大侠一样,巧巧并没有与那些蝼蚁同流合污,仍然收留了瘫痪无助的斌哥。 从影厅出来时,我听见旁边有人嘀咕: “巧巧一个人在外边,看见外星飞碟那段戏,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大概是贾樟柯,想要表达一种“我相信”的意思。 即使社会黑暗如斯,即使人们不再向往真理,但这并不妨碍“我相信”真理的存在。 这个真理,或许是侠义精神,或许是外星飞碟,我不需要在别人身上寻找证明,只需要我自己愿意相信就行。 就像佟掌柜所说,也许兄弟是假的,大哥是假的,江湖是假的,不过——就算啥都是假的但是有一样,绝对是真的 (那就是)侠义的精神 面对残酷环境,仍能大浪淘沙,坚守住自己的侠义精神。 真正的大侠,犹如火山灰,越是被灼烧,本质就越纯净。 事实上,今天仍有许多观众,并不懂得欣赏贾樟柯的电影。 几年前在多伦多,贾樟柯的某部电影放映时,就有位中国留学生站起来说: “我们国家是存在这些问题,但你为什么只拍穷乡僻壤?拍些好的你会死?” 《小武》《站台》《三峡好人》 这位留学生并不明白—— 贾樟柯拍中国的残酷面,绝不是意图谄媚西方。 相反,与西方相比,贾樟柯显然更热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 想起《山河故人》中,贾樟柯电影首次出现了一位西方男性。 澳大利亚,西方男性文质彬彬、正襟危坐,却对自己的前妻说: 我们婚姻期间水电费都是我支付的 我的律师在算这些钱 这也应该有一半是你承担 你看—— 面对物欲,外国人的信仰,也同样被瓦解,同样不近人情。 《山河故人》还有一幕,贾樟柯预言在2025年,人民币的价值将超越美元: 给你起名字的人真没远见 美元贬值太厉害 应该叫你“人民币” 但,仔细想想,我们真的只是应该因此而感到兴奋吗? 贾樟柯,写下这段对白时,难道内心很骄傲很激动吗? 不。 我猜,贾樟柯的心情,更多是一种悲悯,因为他曾经说过: “不能因为整个国家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江湖儿女》的结尾,巧巧坚守住了侠义精神,坚守住了道义和善心。 然而,在人挤人的现代公交车里,她并没有受到夹道欢迎。 她依旧在那个麻将馆里,没有爱情,没有物质,没有江湖,没有兄弟。 有的,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侠女,被数码摄像头记录下来,供我们思考与叹息。 贾樟柯说,他非常喜欢一句话: “鲁迅文章里面无边的黑暗,照亮了我们的黑暗。” 而,在我看来,贾樟柯的电影,也正如鲁迅的文章。 既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将中国的脓疮狠狠剥开; 又似一团燃烧的活火山,将观众的精神高温烘烤。 可悲的是,百年过去,但与民国相比,我们今天的某些观众甚至知识分子,思维方式却似乎并没有太大长进—— 让一个在柏林、戛纳、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斩获无数大奖的现实主义大师,去学习美国和印度,拍工业流水线上的心灵鸡汤? 如此荒谬的言论,如此胡诌的妄人,居然还能掌握话语权,当上某影响力巨大的媒体的主编…… 与电影相比,这样的魔幻现实,更让我感到难受与悲哀。 我只希望—— 被烘烤过的观众,与其辱骂点火者,不如尝试在痛苦中,去反思自己的弊病。 如此,我们的江湖,我们的社会,才有可能浴火重生,变得更为洁白和纯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