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时期真有“子贵母死”的制度吗?

 雾海中的漫游者 2019-10-08

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些太子生母都因为不同的原因而被赐死(或被杀)。

中国历史上,后宫与外戚,是让统治者时刻警惕的政治势力。中国古代虽然是男权社会,但也有许多女人,通过男人获取权力。而这些女人获取权力的同时,也带出了庞大的外戚势力。

北魏 – 刘宋对峙图

这样的现象,是历代君主都不希望出现的。历朝历代,为了防止后宫干政,用尽了各种手段,而最为极端的,莫过于“子贵母死”的操作。

所谓“子贵母死”,就是一旦皇帝的某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储君,他的生母就会被赐死——以此来防止后宫干预朝政。

说起“子贵母死”制度,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北魏。那么,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真的实行了如此残酷的政策吗?

01

道武帝杀妻

在北齐编修的《魏书》里有这样的记载:

魏故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故后(道武帝宣穆皇后)以旧法薨。

道武帝是北魏政权的创始人,他在把宣穆皇后所生的儿子(即后来的明元帝)册立为太子之后,旋即将皇后赐死。道武帝之所以这样做,《魏书》的说法是,“魏故事”——也就是说,这是北魏建国以前就有的传统。

但是,翻阅史书上关于道武帝以前的记载却发现,游牧的鲜卑族拓跋部,并没有这样的传统。事实上,当太子明元帝得知母亲(刘贵人)被赐死之后,悲不自胜,如果鲜卑族拓跋部一直以来都有这样的传统,明元帝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情绪波动呢?

当时,道武帝在册立太子的诏书里说,“昔汉武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与国政冶。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如此看来,道武帝这么做,并不是继承部落的传统,而分明是遵循汉武帝的手段啊!

道武帝雕像

道武帝是北魏政权的创始人,在道武帝创立北魏政权以前,鲜卑族拓跋部还处在部落阶段,并不存在立储一说。当时北方的游牧部落,通常会实行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部落的领袖,始终由一个时当壮年的人来担任,而不会是一个未成年人。

如此一来,所谓“子贵母死”,就纯粹是道武帝遵循汉武故事了。

那么,道武帝所遵循的汉武故事,是怎么回事呢?

02

汉武故事

汉武帝晚年,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巫蛊事件”。当时,围绕着太子宫中挖出木偶一事,汉武帝、戾太子、卫皇后、刘屈氂等人全都牵涉其中。最终,戾太子、卫皇后等均死在其中,戾太子及其身后的卫家势力,荡然无存。

汉武帝像

在“巫蛊事件”平息之后,汉武帝立年幼的刘弗陵为太子,同时,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赐死。

不久,汉武帝驾崩,年幼的刘弗陵继位。但由于刘弗陵年纪太小,汉武帝专门为他指定了霍光、桑弘羊等大臣辅政。

当时,为什么汉武帝决定要将钩弋夫人赐死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自己去世后,刘弗陵太过年幼,将会让身为皇太后的钩弋夫人有可乘之机。

电视剧中的钩弋夫人

在汉武帝之前,高祖刘邦驾崩后,吕后专权,表面上由汉惠帝刘盈当政,但实际掌权的却是吕后。而在惠帝驾崩后,吕后更是权倾天下。作为一代政治强人,汉武帝自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事再次发生,所以他在立刘弗陵为太子之后,立即赐死了钩弋夫人。

不过,让汉武帝始料未及的是,钩弋夫人被赐死,后宫干政的可能性被消除了,却滋长了托孤重臣的权力

在汉昭帝刘弗陵驾崩之后不久,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行废立之事,将继位仅27天的刘贺废为海昏侯,另立新帝。而霍光本人,则继续掌握着朝政大权。

莫高窟北魏第263窟,降魔变

作为北魏开国之君,道武帝对西汉的历史了如指掌,自然清楚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的前因后果。但是,道武帝及其继任者们实行“子贵母死”政策,真的是仿效汉武故事吗?

03

“子贵母死”,杀母者非父也

南北朝时期,南朝、北朝长期对立,南方是宋、齐、梁、陈,北方则长期由北魏统治。在记载南齐一朝史事的《南齐书》中,关于北魏“子贵母死”一事,有着不一样的描述。

根据《南齐书·魏虏传》记载:

初,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母是汉人,为木末所杀,佛狸以乳母为太后。自此以来,太子立,辄诛其母。

仔细比较之后,我们发现,《南齐书》与《魏书》的记载完全不同:《魏书》说“子贵母死”是鲜卑族拓跋部的传统,而《南齐书》却说这是从太武帝拓跋焘立为太子时才形成的制度。究竟孰是孰非呢?

《南齐书》书影

事实上,在太武帝拓跋焘之后,“子贵母死”确是事实,但杀其母的,却不是帝王。

比如,文成元皇后(献文帝生母)为常太后所杀,孝文贞皇后(废太子元恂生母)为文明太后所杀……

杀太子生母的,不是当朝皇帝,而是摄政的太后(或太皇太后),这显然不是出于防止后宫干政的考虑。只不过,在常太后、文明太后赐死太子生母之后,乐得以祖宗成法来为自己的行为找个正当理由。

文明太后墓——方山永固陵

既然两位太后杀太子生母之事,不能以防止后宫专权来解释,那么,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道武帝杀太子生母之事,看看这到底是特例,还是惯例了。

04

“子贵母死”真相

道武帝立太子,然后赐死其生母一事,其实颇为蹊跷。

《魏书·明元纪》载:

刘贵人死,明元哀泣,不能自胜,太祖怒之。帝还宫,哀不自止,日夜号泣。太祖知而又召之。帝欲入,左右曰:“孝子事父,小杖则受,大杖避之,今陛下怒甚,入或不测,不如且出,待怒解而进。”帝惧,从之,乃游行逃于外。

这话说得很明白了,道武帝杀太子的生母刘贵人,已经不只是“子贵母死”了,甚至都快到先杀生母、再杀太子的地步了。

由此,基本可以肯定,《魏书》关于“子贵母死”作为制度的论断,是不可信的。

《魏书》书影

而事实上,最典型的“子贵母死”的案例,来自常太后与文明太后。这两位摄政的女强人,分别赐死了太子的生母。但这与防止后宫专权而赐死太子生母的“汉武故事”显然不同。

如果说,“汉武故事”是着眼于将来(可能出现后宫干政的情况)的话,那常太后与文明太后赐死太子生母,更多的还是着眼于当下。

对于常太后与文明太后来说,她们身为女性,控制着整个朝政,对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是有着相当警惕的。这两位太后,尤其会注意皇帝身边的人。她们心里最不放心的,便是可以对皇帝施加足够影响的人。

那么,谁可以对皇帝施加足够的影响呢?枕边人。

孝文帝出行图

在立太子之后,皇帝的枕边人、太子的生母,因为太子的缘故而愈加受到皇帝的宠爱。而这一点,是两位太后无法容忍,也无法接受的。如果这位皇帝的枕边人,和太后没有亲戚关系的话,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同时保证皇帝身边不会出现“不同意见”),就可能会选择痛下杀手。

对常太后、文明太后而言,她们杀太子生母,的确是因为“子贵母死”,但更多是因为被杀者是皇帝的枕边人,而不是因为她是太子的生母。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可以知道,终北魏之世,所谓“子贵母死”,根本就不是一种一以贯之的制度。只不过,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些太子生母都因为不同的原因而被赐死(或被杀)。

北魏皇室的圣地——嘎仙洞

因为《魏书》的误记,加上民间的传播,使人们对北魏产生了“子贵母死”的深刻印象——但其实,如此残酷的事,北魏政权从来没有将其纳入制度的范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