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诊断,竟比机器更精准!百年协和为什么这么牛?三代协和人这样说……

 司马天蝎 2019-10-08

我们常用“沧海一粟”来比喻博大与渺小,在近百年的医学沧海中,我们既是渺小的一粟,也是被寄予厚望的新生。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是大医生》特别策划,走进北京协和医院,探寻百年协和的医学故事,打开尘封已久的医学记忆。

【本期专家】

1

“万婴之母”林巧稚

北京协和医院有“三宝”:病案、教授、图书馆。其中,病案室储藏着超过300万份的病案,每一份病案都记载着协和人的付出,也见证着新中国医学的进步。

1
“万婴之母”

在一份80年前的病历档案里,有一张印着婴儿脚印的老照片,记录表明,这是一位男婴,体重3690g。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男婴会是今日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的接生大夫就是我们要认识的第一位协和医学大家,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林巧稚教授

袁隆平只是林巧稚接生过的众多名人中的一个。据统计,林巧稚接生的孩童高达5万多,因此她有 “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等众多称号。

2
一封50年前的求救信

50年前,患者焦海棠在给林巧稚的信中写道:“前四胎都没活成,其中后三胎都是出生不后就夭折了。求求您啊,来救救这个没出生的第五胎,救救这苦命的婴儿”。

从症状描述,林大夫初步判断这是一个新生儿溶血症,即母亲和胎儿之间血型不合,导致婴儿红细胞大量破坏,难以存活。

当时,这类孩子在国内没有存活的报道,国外也很罕见。但患者的来信深深刺痛了林巧稚教授,她翻遍国际上最新的资料,给这个孩子制定了一个特性化的方案。

孩子生产很顺利,体重2000g。但出生后半小时,孩子就因为溶血出现黄疸,若胆红素升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死亡。林巧稚联合儿科对孩子进行换血,每分钟抽出15ml血液,并滴入8ml健康血液。

由于孩子太小,换血的速率必须十分精准,快了可能导致心衰,慢了又可能使孩子丧命。一小时后,黄疸解决了,但为了减少疾病反复,林巧稚又对孩子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换血,还连续七天七夜陪在孩子身边,终于创造了母子平安的奇迹。

换血疗法在此之前我国从未有过,林巧稚的尝试无疑是伟大的创举。她在晚年还写了专著《妇科肿瘤》,“中国妇产科学的一个开拓者”实至名归。

2

中国营养学先驱

百岁营养师查良锭

在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营养科,有一位专家不得不提,她就是103岁的营养师奠基人查良锭教授

1
为全国培养专业人才

当时,全国的营养师不到10人,称为“熊猫队伍”。查教授就与杜寿玢教授利用中国营养学会这个平台,开办了两三次营养培训班,为全国培训营养专业人才。

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大医院的营养科中,相当部分的前辈出自协和的营养培训基地。

2
深入了解病人的饮食情况

之所以叫临床营养科,也是因为协和的前辈发现,如果患者饮食不当,疾病治疗效果往往也不好。而如果将营养作为临床治疗的辅助条件,就可以为疾病治疗打下基础。

查教授回忆道,她们当时要在开饭的时候下病房,了解病人的饮食情况;还要进入厨房尝膳,保证病人能够吃得下去。

3
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餐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饮食习惯也随之变化。但一些常见的饮食习惯其实是不当的,比如:

①不吃主食型

主食是人体的能量来源,康叔表示,不吃主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出现易感冒、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贫血等。

如果不吃主食,本来是要构成肌肉、合成重要生命活性物质的蛋白质,就不得不为人体提供能量。

而没有足够的蛋白质,轻则容易掉头发,重则四肢骨骼肌、内脏平滑肌都会减下去,甚至导致严重的内分泌失调、肝功能损坏、骨量降低等一系列危害。

建议健康男性每顿饭吃1~2两主食,女性每顿饭吃0.5~1两主食。

②三餐“吃草”型

素菜缺乏很多重要营养素,比如:优质蛋白、维生素B12等,三餐“吃草”易导致掉发、恶性贫血等。

有些年轻女性水果量摄入超标,蔬菜摄入量严重不够,这也是不对的。康叔建议,每天吃生重500g的蔬菜、350g的水果

4
健康饮食4大原则

健康饮食主要有以下4个原则①每餐只吃七分饱;②变着花样吃;③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干稀搭配;④三餐规律,早中晚定时、定点、定量、定餐。

3

张孝骞,中国消化病学奠基人

在北京协和医院的院史馆里,有很多袖珍笔记,上面记满了患者的姓名、编号、临床症状表现、用药,以及症状改善的情况。而这些笔记的主人就是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教授

张老把他所见到的病例都记在小本子上,一生记了几十本。从这些病例里,他总结出很多疾病的常见症状和少见症状,传授给后来人。张老还能通过这些小本本,将他以前看过的病人与现在的病人相结合,使病人得到更准确的治疗。

八十多岁的张老查房时,碰到一些无法解释的病例,他也会翻阅小本子,找到以前类似的病例,为不少疑难病人提供了解决方案。

形容张老,有3个关键词:

1
五十亿分之八

1977年10月,协和医院接诊了一例习惯性骨折的患者,患者先后被诊断过习惯性骨折、骨质疏松、腰肌劳损、类风湿性关节炎,均未治愈。

而张老查体时发现,患者右侧腹股沟有一个硬块,他的病根可能就在这儿。手术后,患者的病情果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并逐渐康复。

患者得的是一种罕见病,文献显示这种病叫叶间瘤抗维生素D低血磷软骨病,当时全球50亿人,仅发现8例,而这第8例就是张老发现的。

2
比机器还要精准

在对一个消瘦乏力、经常腹胀的病人进行会诊时,张老在患者下腹部摸到一个肿块,但超声并没有发现。经过多次变换角度、方向,超声才发现了肿块。

张老有一个特殊的听诊器,比普通的听诊器短很多。这是因为张老八十多岁时听力下降,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听到病人的心跳,他特意将听诊器的导音管剪了一截。

张老说:“我们对待每一个病人,都应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3
倔老头

张老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比如他绝不允许迟到,即使接他的车晚到一分钟,他哪怕冒着雨也会拿起拐杖走向医院。

小贴士

专家建议5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做一次胃镜;如果长期胃部不适,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去做胃镜。

4

“协和医魂”曾宪九

曾宪九,中国现代基本外科的重要奠基人,中国危重病医学开创者和肠外肠内营养学的先驱。在百年协和医史中,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意义深远的第一步,被称为“协和医魂”

1950年前后,曾老开展了全国首例门脉高压脾肾分流手术;他是第一个成立国内肠内肠外学会的人;他是第一个在中国推行ICU重病危重病房的人……

这每一步的跨越,都为数万计的病人创造了新希望,尤其是肠内外营养智齿的研究和推广,让许多危重症病人免于在病死前饿死的厄运,赢得手术的机会,重获新生。

曾有个枪伤患者,肚子里有十几处枪弹穿过后的肠漏,就因为有肠外营养支持,最终得以痊愈。

曾老凭着精湛的医术和高远的格局,不仅为协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更为协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医师。他治学之严谨,态度之谦和,处事之豁达,正是协和精神的最好写照。

这期特别节目,我们聆听了3代协和人的故事。感谢每一位协和人的努力与付出,协和精神得以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