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的特征美 1、词是长短句,具有独特的语言结构上的参差美 词作为韵文,当初与音乐同在,发展到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再像当初那样,把词按照原来的曲子唱出来了。所以,词主要还是用来朗读,或进行所谓的“吟咏”。然而不管用什么方法把词表现出来,词以长短句的语言结构方式,无论在结构形式上还是在语言节奏上,它的参差美是不可否认的。 拿词来比较律诗,律诗的结构方式以及语言节奏略显单一。如果用古体杂言诗来比,词也有不同。古体杂言诗也是长短句。如李白的《蜀道难》,从三言到十一言都有出现,变化亦可谓多端。但长短句出现在诗里,只是作为风格形式而存在,不具有乐曲的声律基础,因此古体杂言诗一般只有题目,而没有固定的格式名称。另一方面,长短句的参差特点在古体杂言诗里起到的只是一种调剂作用,不像词那样把长短句当作主流结构方式而加以运用。在古体杂言诗里,诗句大部分还是整齐的,包括用韵的格式也和律诗相差无几,试看这首李白的《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崄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大部分词都不具有任何程度的整齐可言。从小令到中调及至长调,长短句的主流表现,让词的特征美越来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试举几例,如: ①《十六字令》:亦称《苍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或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 例如: 天! 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 桂影自婵娟。 (蔡伸) 这是一首仅仅十六个字的小令词,却杂有一字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结构形式上长短变化大,读起来节奏上跨度巨大,对比强烈,险峻拗绝。 ②《小重山》:亦称《小冲山》、《小重山令》。双调,五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例如: 春到长门春草青, 玉阶华露滴,月胧明。 东风吹断紫箫声, 宫漏促,帘外晓啼莺。 愁极梦难成, 红妆流宿泪,不胜情。 手挼裙带绕阶行, 思君切,罗幌暗尘生。(薛昭蕴) 这是一首字数最多的小令,三言、五言、七言相杂,与五十六字的律诗相比,不仅多出了两字而使参差尽显,还在于通过三、五、七言的结构方式,使整首词的节奏交织错落,跌宕跳跃。 ③《定风波》,亦称《定风波令》,中调,双调,六十二字,上阕三平韵,间两仄韵,下阕两平韵,间四仄韵。整首以平韵为主,间用仄韵,用韵方式为“AABBA,CCADDA”。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 这是一首字数较少的中调,仅杂有七言和二言,如果去掉全词的二字句,很像两首不粘的七绝,上下阕因二言的嵌入,给人以破齐整为参差、于齐整中见著突兀之感,令人耳目成快。 2、词善用杂言,变化丰富,充满节奏美 所谓杂言,即词句字数富于变化、词句长短错落有致。又由于不好将这样的诗或词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来概括,所以统称为杂言。杂言就是长短句。从上述知道,长短句是词的主要特征,但不是区别词与诗的本质特征。词里有的没有长短句,诗里有的却有长短句。正因为词以长短句为特征而又不局限于此类特征的这个现象,词对杂言的运用才是最丰富的。 但是,词不是对杂言漫无边际地运用,而是依照词的内在规律进行的,这个规律就是节奏美。如: ①《更漏子》,又称《翻翠袖》、《无漏子》、《付金钗》、《独倚楼》,小令,双调,四十六字,上阕两仄韵、两平韵,下阕三仄韵,两平韵,四次换韵,格式为“ABCD”式。词中三字句要用对仗。 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 例如: 玉炉香,红烛泪, 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 这是一首小令。分别运用了三言、五言、六言,在形成长短错落的参差美的同时,又通过两对三言对仗偶句分别引出一个六言和一个五言,仅仅二十三字就形成了六个节奏梯阶,于对称中见著错落,又于平仄交替中见著和婉,节奏美呼之欲出。 ②《南乡子》,又称《蕉叶怨》、《好离乡》,小令,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一体为单调。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 回首乱山横, 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 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苏轼) 如果试着将这首词改一改,并对照一下: “回首乱山横亭亭, 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 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荧荧, 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 秋雨晴时泪不晴”。 改后的内容,显然像是两首失粘七绝的叠加,读一读便可发现词与诗的节奏美的不同。诗的节奏美在于整齐中含有变化,而词则是变化中不失整齐。词的这一节奏美,完全是运用杂言才得以表现出来的。 ③《一剪梅》,又称《腊梅香》,属中调,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亦可句句用韵。其中四字句一般用对仗。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 再改一下,以继续对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上心头。 这么一改又发现,词的节奏美除了有“变化中不失整齐”的特征外,还具有结句(组织词句)自由、杂言变化丰富的特征,一会儿三言结句一会儿四言结句,这让词家可根据自己的表达需求,任意选择适宜的词牌格式,从而与个人的情感节奏结合起来而表现丰富多彩的语言情感内涵。 二、词的节奏表现方法 这里说的节奏,不是对词的语句朗读上的一般节奏,如把上面分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多个小节奏,而是以长短句作为结构形式的特殊节奏。 ①《临江仙》,又名《瑞鹤仙令》、《画屏春》、《玉连环》、《谢新恩》、《雁后归》、《鸳鸯梦》、《采莲回》、《想娉婷》,别称较多,属中调,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如: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 《临江仙》,属中调词牌。按此牌格式上下阕字数相同、格式相同、韵脚相同,如果能够知道其中一片的结构方式,全词的结构便信手可得。 此词,首先以两个平仄对仗的七言句子插入一个六言句子(平仄亦与首句对仗,只是去掉中间一个仄声)的结构形式开头,然后用一对五言对仗偶句结尾。下片同此。此词包容了五言、六言和七言,总的结构方式为“七/六/七/五/五”,节奏参差有序,错落而且和谐。 再看《临江仙》词的另一变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 虽然此词将首句的七言改为六言,但通过去掉句尾一个仄声的方法,使前三句的平仄格式仍保持了相当和谐的程度,并以“六/六/七/五/五”的结构方式,保留了此牌调的节奏美。如果硬要说出它们在节奏上的区别,也只是一个参差些、一个匀称些而已。 当然,词的特殊节奏也是建立在它的一般节奏上的,这个一般节奏与词牌格式有直接关系。 ②《六州歌头》,长调,双调,一百四十三字,上下阕各八平韵。一体为平仄韵互押。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韵)。 例如: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鼓悲鸣, 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 有泪如倾。 (张孝祥) 这首长调词,杂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并以三言居多,节奏短促,显示了铿锵有力、激愤悲壮的情感和心理情绪。但其中“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和“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真的就是“五五四三”和“四三三三”的节奏吗?其实不是,这两句应看作“一/四/五/四/三”和“一/三/三/三/三”的节奏。因为此牌调要求用领字,领字又因为意义的缘故不好作为一字句出现,故把这两句看作“一/四/五/四/三”和“一/三/三/三/三”的节奏才是正确的。所以在填词牌时,不应只照顾字数和平仄而忽略词牌格式对整体节奏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