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词

 昵称10726502 2013-08-04
词:是诗歌的一种,最早出现在唐代,都是伴着音乐歌唱,当时又称为曲,盛行于唐、五代,又称杂曲、曲子、曲子词等。是根据形式、内容说的。"曲词"既说明了词与曲的关系,也说明了词的本质,曲指音乐,词指文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现存敦煌残卷所录唐、五代民间词大多在词名下标注“曲子”字样。欧阳炯《花间集.序》就将其作品称作“诗客曲子词”自宋代始称词。或称乐府、乐章、诗余、琴趣、长短句等。柳永的词集称《乐章集》。苏轼的词集称《东坡乐府》。贺铸的词集称为《东山寓声乐府》。
将词称为“琴趣”可能与陶渊明的无弦琴有关。其家中挂一无弦琴,问有何用,答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于是有将词称“琴趣”。宋时书商刻印名家词集,有的就冠以“琴趣”。如黄庭坚的词集称作《山谷琴趣外篇》,欧阳修的词集被称作《醉翁琴趣外篇》。晁补之的词集称《晁氏琴趣外篇》。
将词称作“诗余大约在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编定的一部词集就定名《草堂诗余》。还有如《历代诗余》、《难见诗余》等数十部。
对于《诗余》一词的解释很多,有的认为词是诗的余剩(余绪剩义)。贬低了词的地位。也有的认为词是诗的余脉,是从近体诗进化来的,但也不准确。近体诗产生时,词也产生了。
词与诗的区别在于诗句长短(每句的字数)大致一样,(也有不一样的,是指体外杂诗(杂言诗体),如“357言体”、“13579言体”、“1---7字咏酒”、“1---9字联句”、“1---10字咏竹”。如“357字”诗:“秋风请,秋月明。叶落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知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不用粘,有平仄,句句对仗。其他也有例诗,不详具)。而词句大都长短不一。此采用长短句是为了配乐的需要,易于适应乐曲参差多变的节拍,但是不能绝对地把长短句都看作是词。长短句本指诗歌的句子长短不齐,《诗经》中就有不少长短句。但是《诗经》不能说是词。现有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刘克庄《后村长短句》等。  
                                                    二、词牌
词牌是词的曲调名,最初的词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因此大都以曲调填词,其内容、旨意与曲调名称往往有一定联系,后因此种联系渐渐疏远,以后填词常常沿用旧词牌,其内容、旨意则不受原词曲调名称束缚,也不一定合乐而歌。因而词牌原有的音乐意义逐渐淡漠而仅仅作为字句、声律、音韵的固定格式。有的词牌在正名之外还有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数格。不论何名,必须遵照“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规则。
所谓填词。就是作词、写词。填词必须依声,因词最初合乐而作,作词时要依据乐曲声情、词句节拍而填写字句,故为之依声。后因词与曲日渐分离,以后人们的作品是以前人作品的声律填词,使之符合格律要求,也属依声填词。
填词除了一些简短得以外,大都需要参照词谱去填。上边标明了句式、平仄、音韵、对仗的要求,比较方便,尤其初学者,可用简单符号(自己能看懂就行)标注所要填的词谱,再把字按自己的创作按词谱的要求填上去。反复修改、斟酌。如用减号做平,对号做仄,三角号做韵脚,其他用汉字,如出句,对句,换韵,叶韵,叠韵等。
现存最早词谱是明代张綎的《诗余图谱》,较完备的清代万树的《词律》,陈廷敬、王奕等奉康熙敕命编的《钦定词谱》舒梦兰的《白香词谱》,当代龙榆的《唐宋词格律》王力的《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及张福有的《诗词曲律说解》都可以参照。
                                                  
                                                           三、词的体式
大体上分为三大类:
1、小令:58字以内。
2、中调:59---90字。
3、长调:91字以上。
(见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武陵逸史编,为顾从敬重刊)。
自此书始,后人多有异议,认为这一分法不科学,如词中称“令”者,并非58字以内,如“百字令”等;《临江仙》、《七娘子》二词,己有58字体,亦有60字体;《洞仙歌》既有83字体,又有93字体、118字体、126字体。很难说是属那一调。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仅《全宋词》就收有1330余家作品19900余首。还有残篇530余首。《全宋词补辑》还收录114人的词作430余首,其中除41人外,《全宋词》均未收录。这近两万余首词从体例上总要有个分法。《钦定词谱》中就收录唐、五代、宋、元词826调2306体。所以说大体上分为三类是必要的。即使有个别难断者,也无碍大体。

                                                         四、词的调式 
词的调式是指词的腔调,即一个词牌所配音乐从属的宫调。中国古乐有84个宫调,而唐、宋词只用28个宫调。
所谓调式主要是指词在演唱时的音乐节奏。唐宋时,词与曲合便以节奏的缓急而区分乐曲,节奏疏而缓则称为慢调,简称为慢。慢曲与急曲相比,声调延长了,慢词的句数、字数也随着增加了。字数最少的《卜算子慢》也有89个字。而《卜算子》仅有44个字。宋代的慢调大多由教坊创制,也有由小令演化而来,如《西江月慢》、《浪淘沙慢》、《木兰花慢》等。
以慢调填写的词称慢词。敦煌发现的唐代琵琶谱,已有《慢曲子》之名。北宋时柳永应教坊乐工之请以新兴慢曲大量填词,后词家纷纷效仿,慢词盛极一时。
慢调与长调共同之处是字数较多,但唐宋时两调的意义是不同的。长调是以词的长短而分,慢调则以曲的急缓而别。在当时此种分法是有意义的。现在词与曲基本分离,即使今人以韵填词再谱上曲,也很难完全以古调来谱。从今天音乐的角度,以词的内容谱曲演唱,尽管谱曲时力求“古香古色”,往往“曲无达古”。因此,现在以格律填的慢词,除声律、节奏上多少有一点慢调的味道外,已经与古时的慢调不同,而与长调在形式上大体一致。
“慢”、“令”、“引”、“近”是唐代杂曲(也就是词)的四种调式。“慢”,即慢曲,每片八拍,“令”为令曲(小令),每片四拍。“引”和“近”每片六拍,如有需要还可增加辅拍,辅拍又称“艳”拍、“花”拍。“引”、“近”、“慢”的拍子有缓有急,均一字一声,不加重叠,但字数并无定规。因此,便逐步转化为一种固定的词牌,诸如《锦堂春慢》、《长亭怨慢》、《风蝶令》、《南楼令》、《石州引》、《千秋岁引》,《祝英台近》、《隔浦莲近》等。另外与“慢”、“令”、“引”、“近”相似的还有“序”,也由大曲摘编、演化而成。如《莺啼序》、《霓裳中序第一》等。
词的调式的变化还体现在转调上面,由于每一个词都属一个宫调,凡是不按原定的词调格式而改变调式的均称作“转调”。转调的方式有“偷声”、“减字”、“摊破”“犯调”等。《词谱》写道:转调者,摊破句法,填入衬字,转换宫商,自成新声。”转调以后的词,字数、句法、用韵均有改变。《踏莎行》本为58个字,《转调踏莎行》则为65个字。《转调贺圣朝》由原押仄韵变为押平韵;《转调满庭芳》由原押平韵部分转为押仄韵。《木兰花》上、下片原为三仄韵,56个字,而《偷声木兰花》则在上、下片的第三句各减去三个字,变位50个字,同时将三、四两字的仄韵改为平韵;《减字木兰花》则在上、下片的一、三句各减去三个字,剩44个字,其平仄韵互换,每片两仄韵、两平韵。“摊破”又称“摊声”,指由乐曲节拍的变动所引起的句法和协韵的变化。有的将多字数句合成少字数句,有的将少字数句破成多字数句。如《浣溪沙》原42字,上下片的末句原为七言一句,而《摊破浣溪沙》则在上、下片各增三个字,编成48个字,韵相同。“犯调”有两种,一是宫商相犯,二是句法相犯。不属词的范围(属曲调)不累述。
与此相联系的还有自度曲。亦称自度腔。有的词人精熟乐理,往往不依已有的乐曲填词,而是自己创作曲调,然后填词。这种由自己创制的词调就叫自度曲。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都有许多自度曲。当前也有人搞自度曲,可能都懂乐理、音律,否则是不可能的,即使写出来了,也是不规范的。自娱自乐还可以,上不了台面。

                                                   五、词的段式
词的段式,既词的分段方式。词的段式除单调外,一般的词均分为二至四段。分成两段的词,其上段叫“上片”或“上阕”,下段叫“下片”或“下阕”。三、四段的词每一段则不叫“片”或“阕”。而叫“叠”。如《宝鼎现》分三段,称为“三叠”,《莺啼序》分四段,叫“四叠”,是宋词中分段最多的。
单调,也叫单片不分段,多为小令,如《十六字令》、《渔歌子》等。需加注意的是,不能把“单调”与”孤调“混为一谈。“孤调”是指某一词牌至宋末止只见一人用过一次,这一词牌即为“孤调”。如五代王衍之的《甘州曲》、北宋寇准的《江南春》和黄庭坚的《望江东》等。均成孤调。一个原因是该词牌作者创制后,创制者本人和别人都没再写。另一原因是可能有人写过,但没有保存、流传下来。
双调本是宫调名称,为商七调中“夹钟商”的俗称。元明以来被用以指称词体的一类格式。本编论及词牌所用的“双调”,并非指宫调,而是指段式----两段,即上下片。而曲谱中所称“双调”是指宫调而言,区别于“越调”、“商调”等。除单调和三叠、四叠之外。绝大多数词都分为两段,亦称双调。双调词上,下片的字数、句式、平仄或用韵,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要看具体词牌而论。
此外还有叠韵,就是将双调词以原韵增加一倍。如将《扬州令》五十字,双调增加一百字。《梅花引》叠为《小梅花》,《忆故人》叠为《烛影摇红》等都是原词加倍。
与叠韵不同,还有连章的。所谓连章,就是将两首以上同调或不同调的词,按一定方式,组合成一个套曲,用以歌咏同一类题材。如《花间集》中牛希济七首《临江仙》,分咏传说中七个神女既是同一曲子反复歌咏再加以道白,便称“鼓子词”。
                                                         
                                                    六、词的句式
词作为长短句,其句式不是随便组合的和杂乱无章的。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句在韵脚处要押韵
主要以“平水韵”,但比诗要宽一些,可以把临的近韵合并为一个韵部,今多用清代戈载编的《词林正韵》,将词韵分为十九部,其中平、上、去声十四部,入声五部。词韵中上声和去声可以通押,入声也可以归并到仄声中(以入做平除外)。因为律诗中就把入声当仄声用。但要注意,有的词牌标明宜用入声,如《满江红》、《念奴娇》等。用入声,更显声情激越,感情豪壮。更能烘托氛围,展现意境。《贺新郎》如用上、去声则比较凄郁。《满江红》、《念奴娇》也有改作平韵的,但情调俱变。不可不加注意。
换韵也是填词时常用的技法。换韵不是作者随心所欲,想用什么韵就用什么韵。须按词谱的格式和要求变换用韵,或先平后仄,或先仄后平,或连换几韵。
换韵有三种情况:
1、“平仄韵通叶格”:换韵不换部,元音相同,只是声调不同,就是平仄互换。如《西江月》、《醉翁楼》等,韵都在同一部内的平仄互换。
2、“平仄韵转换格”:换韵又换部,如《南乡子》、《清平乐》等,先用仄韵,后用平韵。而且平声韵与仄声韵不同部才行。
3、“平仄韵错叶格”:该格是换韵后又回到原来的韵部上。如《诉衷情》、《相见欢》等先用平声字,然后换到所用平声字以外的韵部的仄韵上,最后又回到原来用的平声韵上。填的时候虽然难度很大,写好了,能收到独特功效。
除上述三种格式外,还有平韵格和仄韵格。共五种格式。
          
    (二)、词句要合平仄
因为词句基本上用的是律句,不但五字句、七字句绝大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也多为律句。王立先生曾分析认为:三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的末三字,四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的前四字,六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前六字。如《生查子》完全是由五言律构成的。所不同是押仄韵。《浣溪沙》完全是由七言律句构成的。也押平韵。但它所不同的是比七律少两句。有的词是由五言律句与七言律句合成的,如《卜算子》,上下阕各三句五言句,一句七言句。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词在用韵上比律诗宽松,而在平仄上则比律诗严格。下面从一字到十一字分别剖析如下:
    *一字句:很少见,《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必平。
天!(蔡伸:《十六字令》)
归!(张孝祥:《十六字令》)
山!(毛主席:《十六字令》)
《钗头凤》上下片的结句,是三个叠韵,实际上也是一字句,定格是仄声。如陆游的“错!错!错!”和“莫!莫!莫!”。也有变格,为平声,如唐婉的“难!难!难!”和“瞒1瞒!瞒!”.
一字逗:是词的显著特点。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就是把五字句分解为第一个字单独念,后四个字连起来念,这样,第一个字就叫一字逗。必须用去声字。如:
正惊湍直下(辛弃疾:《沁园春》)
问离巢孤燕(吴文英:《忆旧游》)
上例中第一个字“正”、“问”就属上一下四的一字逗。词中常用,仅《忆旧游》全首中就有六个领字格。《沁园春》有四个。熟用这一技法,必能自得其乐。
话说一字逗很有意思。上一下四。念起来有味道。
      *二字句:
1、二字句一般句式是平仄,而且是叠句。如:
河汉,河汉(韦应物:《调啸词》)
杨柳,杨柳(王建《宫中调笑》)
2、二字句也有不作叠句而单用的,句式也是平仄。如:
回顾(欧阳炯:《南乡子》)
断肠(晁补之:《调笑转调》)
3、二字句作平平的也常见。如:
茫茫(冯延巳《南乡子》)
伤怀(苏轼《南乡子》)
      *三字句:
三字句实际上是用五言律句和七言律句的三字尾(见《诗法入门》律诗格律的四个基本句型)。共有四种类型:
1、平平仄
流年改
吾何恨(陆游《沁园春》)
车千乘
披衣起(刘克庄《沁园春》)
2、平仄仄
春去也(刘禹锡《忆江南》)
三月暮(吴文英《忆江南》)
3、仄仄平
汴水流(白居易《长相思》)
柳绕堤(张先《相思令》)
4、仄平平
月如钩(李煜《乌夜啼》)
泪空垂(韩元吉《六州歌头》)
另外,三字句还有几种句式:
仄平仄
自吴马(姜夔《扬州慢》)
仄仄仄
念自昔(王安石《桂枝香》)
平平平
今无裳(史达祖《寿楼春》)
平仄平
春夜阑(毛文锡《更漏子》)
      *四字句:
1、〇平〇仄,(〇同后一字韵)如:
王侯蝼蚁(陆游《沁园春》)
分香减瘦(吴文英《忆旧游》)
这个句型第一字可仄,但很少见。如:
旧时王谢(贺铸《水调歌头》)。旧是仄声。
四字句另一种特定句型,就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能用仄声。词中常见。如:
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露浓花瘦(李清照《点绛唇》)
这个特定句型是这些词牌所限定的此处必须有这个句型。该句型第一字可平,但不多见。如:
平平平仄
多情应笑(苏轼《念奴娇》)
悠然心会(张孝祥《念奴娇》)
2、〇仄平平(另同后一字韵)第三字必须用平韵,不能用仄。如:
缺月初弓(辛弃疾《沁园春》)
乱石穿空(苏轼《念奴娇》)
上例中第三字必平,是词谱所限定的否则就失去这种音律美。在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可平,音韵效果并未受影响。如:
平仄平平
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
红杏开时(冯延巳《蝶恋花》)
         *五字句:有四种句式,而且要求非常严格。
1、平仄脚,第三字必平。
〇仄平平仄(〇同下一字声韵)
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
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2、仄仄脚,第三字必平。
〇平平仄仄(〇同下一字声韵)
照花前后镜(温庭筠《菩萨蛮》)
玉阑干慵倚(李清照《念奴娇》)
3、仄平脚,第三字必仄。
〇平仄仄平(〇同下一字声韵)
人情恨不如(晏几道《阮郎归》)
云随雁字长(晏几道《阮郎归》)
4、平平脚,第三字必仄。
独自莫凭阑(李煜《浪淘沙》)
聚散苦匆匆(欧阳修《浪淘沙》)
         *六字句,有两种格式,
1、第三字和第四字要用平声。
〇仄平平仄仄(〇同下一字声韵)
千里澄江似练(王安石《桂枝香》)
红杏香中箫鼓(俞国宝《风入松》)
2、第二字和第五字要用平声。
〇平〇仄平平(〇同下一字声韵)
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钱塘自古繁华(柳永《望海潮》)
3、还有一种特定句型,即第五字必平。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远客一枝先折(贺铸《石州慢》)
〇仄〇平平仄(〇均为仄韵)
“〇”为可平可仄,以上括弧标注为该字本韵,以下同。不复注。
      *七字句:也有四种句式,要求也非常严格。
1、平仄脚:第五字必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同后一字韵)
六朝旧事随流水(王安石《桂枝香》)
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2、仄仄脚的,第五字必平。
〇仄平平平仄仄(〇同后一字韵)
塞外秋来风景异(范仲淹《渔家傲》)
醉倚斜桥穿柳线(周邦彦(绕佛阁》)
3、仄平脚:在一般情况下,第五字必仄。
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同后一字韵)
只愿君心似我心(李之仪《卜算子》)
一片春愁带酒浇(讲捷《一剪梅》)
4、平平脚,第五字必仄。
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同后一字韵)
当年万里觅封候(陆游《诉衷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江城子》)
       *八字句:实际上是上三下五句式。如:
遣行客、当此念归程(柳永《满江红》)
怕黄花、也笑人岑寂(刘克庄《贺新郎》)
        *九字句,同八字句,也是一种组合句,
1、实际上是上三下六句式。如:
浪淘沙,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张孝祥《念奴娇》)
2、或上五下四句式。如: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辛弃疾《满江红》)
        *十字句,实际上是上三下七句式。如: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辛弃疾《摸鱼儿》)
最好是、一川夜月光留住(晁补之《摸鱼儿》)
        *十一字句:
1、上六下五字句,如: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生死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辛弃疾《水调歌头》)
2、上四下七句式。如:
玉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苏舜钦《水调歌头》)
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落谁家(贺铸《水调歌头》)
这两个句式,上六下五则上半是拗句〇平平仄平仄(〇本韵仄),下半是律句〇仄仄平平(〇同后一字韵);上四下七,则上半是律句〇平〇仄(〇同后一字韵),下半是拗句〇仄〇仄仄平平(〇本韵平)。但并不是绝对的。
          
          (三)、词句中的拗句
在词谱限定用拗句的地方只能用拗,不能用律。如:
四字句:
仄仄仄平
换尽旧人(陆游《沁园春》)
平仄平仄
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
仄平仄仄
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
五字句:
仄平平仄平(孤平拗救)
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
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平仄仄平仄
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归计恐迟暮(晁补之《摸鱼儿》)
六字句:
仄平平仄平仄(首字必仄)
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
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〇平〇仄平仄(二〇处均为平声韵)
关河梦断何处(陆游《诉衷情》)
平平平仄平仄(第一、三字必平)
蛾眉曾有人妒(辛弃疾《摸鱼儿》)
同仙铅泪如洗(王沂孙《齐天乐》)
平平仄平平仄
年年翠阴庭树(王沂孙《齐天乐》)
七字句:
〇仄〇平平平仄(二〇处均为仄声韵)
啼到春归无寻处(辛弃疾《贺新郎》)
仄平平仄仄平仄
为谁娇鬓尚如许(王沂孙《齐天乐》)
〇仄〇仄仄平平(二〇处均为平生韵)
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〇〇仄、平平仄平(二〇处均为仄声韵)
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
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
此类拗句,在词的句式中虽不多见,但词与律师相比,在平仄上即声调上要求更严。必须掌握、力求遵循。否则,填出词来念上去会感到过于平滑,无顿无力。
           
              (四)、词的对仗
有的词还要对仗,但是,并没有硬性规定。在前后两句字数相等的地方,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只有少数词谱在习惯上要求对仗。如:
《西江月》上下阕一、二句: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
《浣溪沙》的四、五两句:
忽有微凉何处雨,
更无留影瞬时云。(辛弃疾《常山道中即事》)
《沁园春》上阕八、九两句,下阕七、八两句:
载酒园林,
寻花巷陌,
躲尽危机,
消残壮士(陆游《孤鹤归飞》)
《满江红》上阕五、六句,下阕六、七句: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怒发冲冠》)
类似这样的词谱限定的对仗还有很多。有的词牌的对仗更随便、更自由。对也可,不对亦可。如:
《清平乐》下阕一、二句:
斜阳独倚西楼,
遥山恰对帘钩。(晏殊《红笺小字》)
《生查子》上阕末两字: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朱淑真《去年元月时》)
《江城子》上下阕二、三两句:
左牵黄,
右擎苍。(苏轼《密州出猎》)
苏轼在上阕二、三句对仗了,而下阕却没对。而在《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江城子》中两处都没对仗。
《苏幕遮》上下阕一、二句:
碧云天,
黄叶地。
黯乡鬼,
追旅思。(范仲淹《碧云天》)
范仲淹这首词,两处都对仗了,而周邦彦的《燎沉香》中只有上阕“燎沉香”对仗了,下阕“故乡遥,何日去”却没对仗。
类似此种可队可不对的情况,在一些词谱中较常见。
词句的对仗与诗句的对仗有所不同。有时不是两句相对仗,而是三句排比,如:
时易失,
心徒壮,
岁将零。
如是四字句是上一下三的,也应看作是上句后三字句与下句的三字句相对仗。如:
念腰间箭,
匣中剑,(张孝祥《六州歌头》)
同样,五字句上一下四的,也应将四字句视为对仗。如: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楼》)
还有词句中一种较为特殊的队仗,“扇面对”(隔句对、扇对格)。如:
正惊湍直下,
跳珠倒溅。
小桥横裁,
缺月初弓。(辛弃疾《灵山齐庵赋》)
律诗对仗中不许有同字、同声相对,而词句却可以对。如:
〇仄平平〇仄----人有悲欢离合(两〇处原声韵为仄)
〇仄平平〇仄----月有阴晴圆缺(两〇处原声韵为仄)
另外还有以平仄脚对仄仄脚的。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以平仄脚对平平脚的。如:
燕燕轻盈,
....平平
莺莺娇软。
....平仄
以平平脚对平仄脚的。如:
请寄吴梅香冷,
........平仄
梦随陇雁霜寒。
........平平

                                          七、词的格式
词的格式既是词谱。它标定每一词牌的字数、平仄、段式、押韵的方式及对仗的要求。
词谱的种类很多,有清代的《词律》(万树编),收录唐、宋元词660调1180余体;《钦定词谱》,又称《康熙词谱》(陈廷敬、王奕编),共收录唐、宋、元词826调,3306体,每调选用唐、宋、元词各一首,必以创始之作为本词正体,变格附后。都是本书的长处。《唐宋词格律》(龙榆编),仅153调。《汉语诗律学》(王力编),列举206调。《诗词曲律说解》,共选入词牌223调、475体602例,按平韵格、仄韵格、平仄韵通叶格、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错叶格五种格式分类(叶音协xie)。此帖即按此书编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