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聊诺奖文学9——去拉美旅行,不如读《百年孤独》

 简慢人生 2022-11-23 发布于上海

1.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2.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3.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4. 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5.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马尔克斯(1927——2014年):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独》。

读过《百年孤独》的人一定会被书中庞大的家族群搞得晕头转向,在虚构小镇生活的一个家族的盛衰史,就像一幅巨型画册,徐徐展开。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从小在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是一位倔强的上校军官,外祖母有一肚子的神魔鬼怪的故事,7岁开始读《一千零一夜》,这奠定了他未来写作的魔幻基础。

18岁考上国立波哥大大学法学系,后因时局动荡,中途辍学,随后进入《观察家报》任记者,并逐渐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任《观察家报》驻欧洲记者,随后《观察家报》被哥伦比亚政府关闭,他被困欧洲。这是他写作的现实主义来源。

1967年《百年孤独》出版后,立即被评论家誉为一部杰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为他赢得各类奖金,并使马尔克斯可以全身心投入写作。1972年,他的又一部非凡的短篇小说集《一个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纯真的埃伦蒂拉和残忍的祖母》出版。1975年,他又发表了《家长的没落》,这是一部关于一个独裁者的长篇小说。

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同年,回到哥伦比亚。

1985年,《霍乱时期的爱情》发表,被加西亚·马尔克斯称为“一个老式的幸福的爱情故事”。

1990年,马尔克斯因中国到处都是的盗版书,撂下狠话,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自己的作品,包括《百年孤独》。后经其经纪人卡门再次考察,20年后终于授权中国出版他的小说。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在表现手法上是魔幻现实主义的,“ 将真事隐去”,用魔幻的、离奇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反映、体现、暗示现实生活。“孤独”贯穿于马尔克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他用自己的文字刻画了人类心灵中最深刻、最本质的“孤独”。

马尔克斯的小说虚构了一个不存在的小镇“马孔多”,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揭示贫穷、落后、闭塞、守旧、愚昧,渗透精神毒液、病入膏的“马孔多”,必将衰败,在地球上消失。“马孔多”很大程度上是哥伦比亚的缩影,它的生活现实反映了整个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生活现实,有着深远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