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农村小学,中层管理没人愿意做,常有学校“副校长当主任”用,主任反而“无所事事”了。 看看这位校长用企业的模式来细说规范化管理及误区: 管理规范的学校制度分工是明确的,校长应该是“董事长”,而不是“执行者”。校长组织班子成员讨论制定明确的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校长可以不知道每个班级有多少人,那个班级的卫生区在哪里?但必须有自己的办法思想、方向。 班级具体多少人,那是教务的工作;那个班级卫生区在哪里,是政教的工作。校长要做的是监控执行部门工作是否到位。 管理误区在于:校长事事亲力亲为,这本身就是一种不信任,或者可以说是越权行为。 副校长应该是部门经理,是“推动落实者”,不是实际“主导者”讨论制定对应部门的管理细则,明确目标,关注部门工作,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为部门工作提供支持。 副校长可以不知道某项活动的详细开展过程,但必须知道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具体活动的开展过程,那是对应处室的工作,不宜越权,让处室不知如做起,只能是监控效果。 管理误区在于:具体活动副校长与处室各自一套方案,让处室为难——瞎指挥。 处室主任是管理工作的主管,是具体“执行主导者”,同时更是各项考评的具体“落实者”。处室应对自己对应的工作有全方位的掌控,有明确的考评制度。 如班主任工作,对应政教处该有明确的班主任常态化工作管理方案,明确的班主任考核方案等。 应该及时根据方案要求,组织日常督导考评等工作,将管理落实到细处。 误区在于:处室主任没有明确的本部门常态化工作,常时“脚踩西瓜皮”,想到什么做什么,工作不能落到细处。 各部门明确职权分工,不越权办事,同时又有效的相互监控,规范化管理规范管理的学校,各项工作分工落实是有序的,又是相互监控的。 学校工作必然有序良性发展,知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 误区在于:董事长干涉部门工作,部门干涉处室工作,这便可能存在“瞎指挥”,或是引发情绪对立。或是部门将工作往上推,“董事长”变“执行者”,或是副校长变成“执行者”,造成管理混乱。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其中一个部门运转不灵,都可能造成管理混乱。确实挺为难校长的,如何有效规范管理值得探讨。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留言区可留言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