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整改现状 当前审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就是“重查弊轻整改”,影响了审计工作效果的延伸。此外,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处理呈现两极化状态:严重问题上升至违法违纪层次将移送相关部门;其他问题由企业内部自行处理,然而这些未移送问题往往没有引起管理者足够重视。内部自行解决问题时,高层往往将整改权力交给问题所在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指导使得整改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对内部审计成果的重视程度低、整改职责分配不明晰、内部审计部门督促审计整改措施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审计问题屡审屡犯现象的发生。因此,企业应充分考虑落实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从制度层次出发,解决当前审计整改中存在的落实难问题。 规范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提高整改重视程度 企业作为独立完整的组织,任何方案的执行都需要决策层的认可支持,因此内部审计问题整改落实必须提高企业高层的重视程度。内部审计部门应对董事会和经理层双向负责,同时接受董事会下属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的“双重领导”,不仅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便于使内审的工作成果直接传递到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还有利于内部审计快速进入业务层面,有效开展审计工作。 对于大型集团公司,分支机构众多,完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确立总部对分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统领地位,坚持下级审计部门向上级审计部门工作报告制度,上级审计部门直接管辖下级审计部门。在条件成熟时,推进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监事会 “三位一体”的监督模式,规范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为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提供组织基础。 推进审计问责机制,提高整改效率 内部审计部门在强化整改督导检查的同时,还要重视审计问题的归责,做到有的放矢,从根源拔出隐患。大部分企业经营业绩审计和考核由不同的部门分管,在工作理念、工作重点等方面缺乏沟通交流,造成两者的脱节。内部审计问题整改还未与人事绩效考核进行有效挂钩,致使管理层缺乏足够动力去推进整改落实工作,对此应推进审计问责制,事前明确职责划分,事后将责任分层级细化,明确归责,落实整改;将整改的进度和效果纳入相关部门的考核体系,并将内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提高部门整改的动力,促进审计成果向管理绩效的有效转化。 完善工作联动协同机制,整合资源共享信息 内部审计人员主导,进一步健全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审计整改的部门横向联动,通过部门联席会议等方式,确保公司各监督部门在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基础上形成信息集成、资源共享。尤其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坚持“依法独立、客观公正”职业原则的同时,要善于沟通和倾听,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间的交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其他内部监督力量协作配合着力推动“监督信息共享、监督成果共用、关键业务共同实施、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切实形成监督合力。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壮大,企业逐渐意识到审计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现在内部审计成果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成果应用的重要意义,规范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实施审计整改通报机制,完善工作联动协同机制,降低整改难度,提高转化效率,在整改实践中摸索前进,完善内部审计成果运用,为公司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