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年幼的人,在父母跟前的时候就孝顺父母,离开父母就敬爱兄长。谨慎自己说的话,言出必行,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以后还有余力的,再去学习文章。” 小孩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建立好,因此少儿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小孩的精力又是有限的,不能责全求备要求小孩一下子学习下天下全部的知识。因此对小孩的教育需要有所侧重。父母和兄长是人来到世界上最有恩情的人,因此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人本能的反应。虽然如此,也需要教给小孩,不可因过度的溺爱而泯灭了小孩孝敬之心。这样以后再教育小孩谨言慎行,言出必行。做一个诚实有信的人。这就是在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然后由爱自己的父母、兄长延伸开去,爱其他的人。这是培养仁德的方法。让小孩慢慢培养仁爱之心。这是在构建世界观。小孩子在树立了一个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之后,自然而然会去亲近有相似人生观、价值观的人。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会自然去亲近仁德的人。而亲近仁德的人又反过来能帮助小孩对已经构建的人生观、价值观,再进一步的加强加深,最终牢固的确立下来。以上是幼儿教育最重要也是最不能缺少的内容。小孩在接受了上述教育,并在实际生活中表现良好以后,若还有多余的精力。这样再去教他学习文章、学习其他的具体知识。现代的父母往往本末倒置,反其道而行。大量的给孩子灌输各种具体的知识。小孩精力有限,学了这个自然没有精力去学其他的。最终没有能在幼儿时期构建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很多考试分数很高但不会做人的人。等长大以后,其错误价值观已经构建起来以后,再要改变就千难万难了。 子夏说:“重视妻子的贤德而不重视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做到竭心尽力;为上级办事能够豁出性命;与朋友交往能够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专门学习过,我也会说他已经学有所成了。” 做人这门学问,有的人需要专门学习,有的人虽然没有特地学习就能做得很好。这是由于耳濡目染的缘故。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讲的就是小孩子幼年生活的环境对其影响是非常大的。小孩子的学习是一种本能,他会模仿大人。因此长时间接触小孩的人,比如父母、兄长或者其他周围的人的一言一行对小孩都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教育。因此,家有幼儿的家庭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比书本教育更能深入人心,且更加牢不可破。子夏说的重视妻子的德行而不是颜值,孝敬父母,忠于工作,待人以诚信这些内容是孔子反复强调的君子的品德。为人父母若是能身体力行做到,不但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成为一个更高尚的人。而且可以给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能够伴随孩子一生的财富。这样,一方面孩子在父母那获得了正能量,反过来父母也因为孩子而慢慢变得更高尚。这就是爱的力量。所以孔子说的“仁”总是和“爱”密不可分的。“仁”或者说“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因为“爱”的缘故,父母和孩子虽然没有进行专门的学习,但在互相的关爱之中自然做到的“仁”,怎么能说不是学有所成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