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中医书可借鉴朱熹读书法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19-10-09
按语:

莱菔荟即将开展读书会活动,由我带着大家选读中医书。当然,读书是件比较私人的事,每个人的禀性不一样、兴趣爱好不一样,尽可以按自己的爱好去读。

但是中医书籍浩如烟海,初学者每有望洋兴叹之慨,歧路亡羊,寻不着入门之径。虽说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但是初学者不妨先被之前已经到处碰壁的人牵着鼻子走一段,走的未必是条大道,但至少不会走入死胡同,等到入门上路了,自己也依稀看到了前方的路,再随自己心性择书而读不迟。
朱熹,在大多数现代人的心目中,可能都是一个“封建卫道士”的刻板形象。随着对传统文化学习得越来越深,我对朱熹的崇敬之情也越来越深。朱熹对传统文化的集成调和、融会贯通是有大气魄、大胸襟的,此实难与粗陋浅薄者说。

朱熹

近来宣传王阳明心学的很多,朱熹的理学晦而不彰。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儒家的朱、王之别就像禅宗的南能北秀之争,一则强调学有阶梯、循序渐进;一则强调顿悟,当下即得。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先广泛学习研究再由博返约、豁然贯通;王阳明则主张无须外求,心即是理。实际上,上上根的人少之又少,学王阳明的很容易变成“口头禅”和“狂禅”,毫无实际功夫,满嘴天花乱坠。这也是晚明大多文人粗疏不读书的主要原因。

就像学写诗一样,宁学杜甫,不学李白。学杜甫,纵使自己天赋不高,注重格律、推敲字词,还能学个样子;而像李白那样的天纵奇才一挥而就的,不是学出来的。因此,我更喜欢朱熹的治学方法。

朱熹读书极其广博,对传统书籍的读书方法亦有独到精湛的见解。朱熹读书法对古代文人影响极大,受惠的极多。近现代文人中受其影响亦不少,比如钱穆、徐复观、余英时等都推荐过朱子的读书方法。中医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我觉得读中医书也能移用朱子读书法,我下面简单例举几条,大家看看朱子是如何教我们读书的。

一、对于初学者,读书应注意什么?朱子说:“为学之初,尤当深以贪多、躐等、好高、尚异为戒耳。”中医书籍浩如烟海,门类也较多,初学者刚接触时就像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宝贝,非常兴奋,什么都想拿走,而忘了自己只有两只手,很容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一无所获。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特别是我们中医爱好者,能用于学习中医的时间就更少,一开始一定不能贪多。


躐等的意思是逾越等级,不按次序来,学中医更是这样,一定要循序渐进,朱熹特别强调循序渐进,我们后文还会论述。而好高骛远、标新立异更是现代人喜欢做的事,因为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聪明绝顶,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那么大家公认的都去看的经典书就不想去看,因为这样不能突出自己,大家都说过的话自己再这样说显不出自己的能耐。再加上由于自视甚高,不肯多花时间慢慢学,总想寻个大多数人不知道的秘籍宝典一蹴而就,于是剑走偏锋,尚奇尚异。

“贪多、躐等、好高、尚异”还不算最坏的毛病,朱子接着说“然此尤是知见边事,若但入耳出口以资谈说,则亦何所用之?”朱子的意思是“贪多、躐等、好高、尚异”还是知识见解上“边边角”的事,最怕的是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夸夸其谈。这种人现在也很多,特别是现在各种“养生大师”和“国学大师”辈出,凭着对“中医大道”的感悟妙语成珠,往往是意淫臆语,毫无实践支撑;有的大师对临床治病这种偏于“术”的技艺嗤之以鼻,奢谈天地之道,大而化之,不肯入细,或以极其简单的自创“养生方法”通治百病。这也吸引了一批初学者,最终,成了嘴炮,嘴上功夫了得,一旦碰到具体病例要么下手茫然要么毫无疗效。聪明才智,浪费在了嘴上,眼高手低,实在是可惜。

中医是实践的学问,除了读书(而且是多读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家著作),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像朱子说的“谨守力行,乃为学问之实耳”。


二、朱子在他的著作中从多种角度反复强调循序渐进的重要性,这里我截取两段代表性文字。第一段,是有人请教读《论语》《孟子》的方法,虽然是关于《论语》《孟子》的,但也都对中医书有借鉴作用。朱子说:“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可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朱子强调要先读通一本书再读下一本,并要“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则志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是不唯读书之法,实乃操心之要,始学者不可不知也。”朱子这里详细讲解了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书要由易到难地选读,就像读四书,朱子强调要先读《大学》,再读论孟,最后读《中庸》,读中医书最好也这样,由易及难。

虽然有人提出先读《伤寒论》,但是对于现代一点中医常识也不具备的人来说,这条路比较难,非上上根不可。其次,要量力所至,给自己制定一个课程,关于这点,后文还要论及。然后认真地执行课程计划表按部就班地学习,不要一会学这个,还没学完,一会又换学那个。

接着,怎么熟读精思呢?朱子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书比较难懂的怎么办?比如中医书中像《伤寒论》这样的比较难懂,是主张只看原文还是可以看注家呢?现在有很多高明之士主张只看原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子对此有什么建议呢?朱子其实不好高骛远,不作夸大之语,他还是主张参看注疏的,而且是多看几家。朱子说:“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其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这段话比较好懂,大旨是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而且要用脑子读书,不要完全跟着注疏者走。


朱子紧接着说:“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未通则姑置,而复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此段是说,读书不要急躁,碰到难点和有争议的点,就像人要慢慢走路或退却一旁站立,停下来,静下心来,用心观察。就像砍木头,先处理容易的,再处理坚硬的节结。或者像解乱绳,太难解的可以暂且放在一旁,不是不管了,而是慢慢去解决。

有人诘难朱子,说看这么多注,会不会太支离散乱了?朱子说:“不然也。读书所以明理,而明理者,欲其有以烛(洞察之意)乎细微之间而不差也。故惟考之愈详,察之愈密,则吾心意志虑戞刮磨砺而愈精(戞指敲打,戞刮跟磨砺意思差不多。);吾心愈精,则天下之理至于吾前者,其毫厘眇忽之不齐(眇忽指隐约不明),则吾必有以辨之矣。”我们读医书也要像这样详细考证细密体察,锻炼我们的思辨能力,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精微细致。朱子很反对大而化之,他接着说:“若乃务为简易,而以略通大指、不求甚解为高,吾恐其弊将至于儱侗颟顸(儱侗颟顸指笼统马虎),处义不精,…道不前定,临事仓卒,然后骇而图之,则其所谓简易者,是乃所以为支离耳。”朱子指出,如果一味追求简易、略通大旨而不求甚解,真碰到事了,就像我们学中医,不求甚解不背方剂,真碰到病例了,就会慌慌张张一脸茫然,不知所措。这才是支离呀。

朱子在另一篇文章中也不厌其烦地重申循序渐进之理,他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这是大纲,接着朱子演绎这几句话的道理。

朱子先把人分成不爱读书和爱好读书的,他说“若夫读书,则其不好之者固怠忽间断而无所成矣”,这些不爱读书的肯定是懈怠间断,不会有所成就,那么爱读书的就一定会好吗?也不一定。朱子说“其好之者又不免乎贪多而务广,往往未启其端,而遽已欲探其终;未究乎此,而乎忽已志在乎彼。是以虽复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趋迫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是又安能深信自得、常久不厌,以异于彼之怠忽间断而无所成者哉?孔子所谓‘欲速则不达’,孟子所谓‘进锐者退速’,正谓此也。”这段说得太好了!我不厌其烦地再把大意说一次,朱子说,爱好读书的通常有贪多务广之弊,往往一本书才看了个开头,就想马上知道结尾是啥;中医还没学明白,马上又把兴趣转移到风水上了(此处意译)。所以虽然看上去整天勤于学习,但是心烦意乱,常常像急着得到某个东西而上蹿下跳,没有从容涵泳之乐。涵泳一词,宋人常用,大意是指沉浸在作品中,反复玩味,深入体会,以领会作品的精义真味。

这种爱读书之人其实跟那种不爱读书懈怠的人没有区别,最终还是一事无成。就像孔子讲的“欲速则不达”,或者孟子所说的“进锐者退速”,一开始急于求成的往往三分钟热度,不能持久。朱子接着讲“诚能鉴此而有以反之,则心潜于一,久而不移,而所读之书,文意接连,血脉通贯,自然渐渍浃洽(渐渍浃洽指慢慢就会融会贯通),心与理会……此循序致精,所以为读书之法也。


而关于致精之本,朱子大意是说要我们的心不为外界的物欲干扰,静心读书。摘取部分原文:“若夫致精之本,则在于心,而心之为物,至虚至灵,神妙不测,常为一身之主,以提万事之纲,而不可有顷刻之不存者也。一不自觉,而驰骛飞扬,以徇物欲于躯壳之外,则一身无主,万事无纲,虽其俯仰顾盼之间,盖已不觉其身之所在,而况能反复圣言,参考事物,以求义理至当之归乎。……诚能严恭寅畏,常存此心,使其终日俨然,不为物欲之所侵乱,则以之读书以之观理,将无所往而不通,以之应事以之接物,将无所处而不当矣。此居敬持志所以为读书之本也。

三、最后,介绍一则朱子在他读书的地方写的一段话:“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研精覃思以究其所难知(覃思:深思),平心易气以听其自得。”这段话中的一句在若干年前对我启发非常大,那就是朱子对学习时间的安排:“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最怕急躁,如上文孟子所说的“进锐者退速”,对一本书的学习期限不妨设置得宽一些,不要太紧,朱子有个形象的比喻“如射箭者,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要留有余量,才不至于急躁,才能从容涵泳。但是宽着期限不能放纵自己,还要“紧着课程”,要有计划,每天或每周能完成预定计划,就像前文所述要“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这两句相反相成,实在是太妙了!我这八九年来得益于这句话实多。

本文摘取的朱子关于读书的言论只是冰山一角,限于篇幅,只能介绍这么多。最后还要对初学者提几句关于学习中医的感想。古人有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学中医一开始新鲜感强,学习有冲劲,真学到后面会越来越感到枯燥有难度,一定要坚持住才能成功。孟子说:“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学习过程中,持之以恒的韧劲比冲劲更重要,希望大家都能学有所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