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丨方证解析

 杏花零落香 2019-10-09

“表邪盛则身痛,血虚亦身痛”

桂枝新加汤方,即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为太阳病过汗伤正所致的变证而设。《伤寒论》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身疼痛,为临床所常见,然其机理和治法各有不同。太阳表证之身痛,一般经发汗后邪随汗解,身痛自愈。若发汗后,仍身疼痛,如脉象浮紧或浮缓,乃是发汗未彻、表邪未尽,仍当汗法治疗。今发汗后,身痛不减,却现沉迟之脉,显非风寒表证,而系汗出过多,津液损耗,气阴两伤,营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其脉沉迟者,沉为营气微,迟主阴血少,亦为营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之故。可见本证与太阳表证身痛有别。成无己说:“表邪盛则身痛,血虚亦身痛。其脉浮紧者,邪盛也;脉沉迟者,血虚也。盛者损之则妄,虚者益之则愈”。成氏所言,辨别毫芒,殊为可佩。本证机理,历代医家智仁之见殊多,大同之中,不无小异。一是认为邪气尽而正已伤,如谢观:“太阳病发汗后,邪已净而营虚,故身疼痛。脉沉迟者,病不在表,而血虚无以营脉也。”一是认为邪未尽而正已伤,如成无己:“汗后,身疼痛,邪未尽也。脉沉迟,荣血不足也。”以上二说,以邪尽正伤较为合理。其治疗大法,以益卫养营,扶助正气为要义。

本证除具“身疼痛,脉沉迟”主要脉证外尚可能伴有怠惰倦卧、身体酸软、心悸气短、面黄少华、舌淡、脉弱等。临床上不只限于汗后变证,杂证中亦每见及,恒见于产后虚羸,久病体虚,或禀赋素虚者。治疗本证,重在益气养阴,填精补血,调和营卫,俾气津恢复,机体得养,则身痛自止。因证属正虚精夺,故不宜复发汗重伤津液。亦不宜用辛燥疏散耗伤营阴。

仲师制桂枝新加汤,取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重芍药以敛阴和营,行于经脉而定痛,且制姜桂之辛散,免走肌腠而发汗。重用生姜,宣通阳气以行血脉之滞。增入人参,益气生津以滋气血生化之源。桂枝得人参,使大气周流,气血足而百骸理;人参得桂枝,则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古人治血脱,必益其气,汗下后气血虚弱者,非此不能为功。方名新加者,昭示化桂枝汤之辛温解表法为辛温酸甘和营法,方随证变,已非原来之旧法。新方加强了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的功能,临床但见身疼痛,脉沉迟无力,属营血不足者,均可用之。

    REF:薛近芳.谈谈桂枝新加汤证[J].河北中医,1983(04):18.


桂枝新加汤证不是风寒表虚兼证

《伤寒论》第62条叙述桂枝新加汤证之脉证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身疼痛,固常见于风寒外束、营阴郁滞之表证,但亦可见于营气亏虚、肌肤失养之虚证。既然如此,何以区分?曰:表证则按脉浮紧(参见第1、3条),虚证则持脉沉迟(参见50条)。据此分析发汗后脉沉迟、身疼痛的桂枝新加汤证:脉沉示表邪陷里;脉迟为营气不足;身疼痛乃体失荣濡。因此,桂枝新加汤证实系误汗后导致的营气虚弱变证,而非风寒表虚兼证。桂枝新加汤由桂枝汤加重芍药、生姜用量,再加人参而成,似乎是治风寒表虚兼证之方。其实,桂枝汤虽为解肌之方,同时又是群方之首,故其剂量、药味的加减,关乎证治甚巨。量变则治殊,药变则证异。如平冲降逆之桂枝加桂汤(121条),温经祛湿之桂枝附子汤(179条),温中补虚之小建中汤(102条)等,皆是由桂枝汤增减剂量或出入药味而成。桂枝新加汤以桂枝汤为基础,能调和营卫,而使内陷之邪外出;加重芍药、生姜用量,则动静相制,敛散结合,可增强止痛之效;再加人参补益气血,以培既虚之本。合用之,则为益气养血,达邪止痛之剂。由此反证:桂枝新加汤证亦非风寒表虚兼证。桂枝新加汤证出于《伤寒论》第62条,而从60~70条均是列述太阳病误治变证的。刘渡舟教授指出:“从60条至70条的误治变证中:有内外俱虚的身振而寒;有阳虚阴盛的烦躁;有营卫俱虚的身疼痛(即指桂枝新加汤证);有肺热作喘;心虚作悸,脾虚作……”故据《伤寒论》条文的排列来看,桂枝新加汤证也不属风寒表虚兼证。

    REF:华浩明.桂枝新加汤证是风寒表虚兼证吗?[J].江苏中医杂志,1985(03):45.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之注释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伤寒论》)

[注]仲景附如是之方名者,因凡方剂,当随证加减,勿使死守,不能固执一方。本条脉沉迟者,里证即为胃虚衰之应征。然表证尚未去,则如例用桂枝汤新加人参,增加生美以复胃之虚衰,增加芍药以治身体疼痛也。东洞翁称本方为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以治桂枝汤证而心下痞硬、身疼痛及呕者为定义,又主心下痞硬,或有拘急,或有呕证者。良说也。然增量生姜者,不惟使此药独治呕证,亦以辅佐人参,促进健胃作用。故本方定义治桂枝加芍药汤证而有心下痞硬、时呕、身疼痛者。然所谓之心下痞硬,痞者,胸塞之意;硬者,坚固之义也,则心下痞者即自他觉的胃部停滞膨满之意。而心下痞硬者,即于此膨满部触知一种之抵抗之意也。然人参主治心下痞硬与大柴胡汤等之实证全异,属于虚证也。故不如实证之坚硬,恰如抚薄板,止于凝结物之程度而已

又此心下痞硬者为一种虚证,与桂枝去芍药汤之胸满及苓桂术甘汤之心下逆满颇类似。然此二方之胸满、逆满者,不过为气上冲之余波,上冲剧时则呈现显著,上冲稍降时减弱,上冲全下降时则消失,为不定之症状,不同于人参主治恒存的心下痞硬、胸满、逆满。只于心下部膨满而止,无有抵抗,亦与人参主治之心下痞硬有别。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方

桂枝、大枣、人参各6克,芍药、生姜各9.5克,甘草5克。煎法用法同前。


先辈之治验

《续建殊录》曰: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以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而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结。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三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使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于是请治于先生。先生诊之,心下痞硬,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三帖,冲气即降,大便通快。经过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二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

求真按:不用下剂而使大便通快,此中药方之至妙处也。

《麻疹一哈》曰:一妇人年三十余,发热二三日,身热骤退,口鼻清冷,四肢微厥,诊脉难以摸索,头出冷汗,时或呕逆,按其腹状,心下痞硬,脐腹拘急颇甚,自言月经不来已两月,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明日蒸蒸发热,遍身出汗,疹子从汗出而拘急未安,兼与浮石丸(方中有芒硝)约三四日,月利而倍常,疹收而后复常。

求真按:本方兼用浮石丸,不如本方合用桂枝茯苓丸加大黄为佳。

REF:汤本求真. 皇汉医学(精)[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整理丨菟丝子、贯贯

校对丨石静、河塘

图片丨敏哥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