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对联的民族性时代性格律性概括性和实用性谈对联创作的一般要求

 古稀老人赵 2019-10-09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对上一副好的对联 的确是一件很有文化的事。一副好的对联,除了要符合对仗、韵律、意趣等方面的要求,还要紧扣鲜明的时代主题和民族特性,这样创作出的对联才是有血有肉、主题鲜明的佳作。


楹联是我们中国汉民族独特的文学形式,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元朝和清朝由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由于皇室对汉文化的喜爱和推崇,楹联文化也一直昌盛不衰。概括起来说,对联主要有五个基本特征:

  1. 鲜明的民族性;
  2. 强烈的时代性;
  3. 严密的格律性;
  4. 高度的概括性;
  5. 广泛的实用性。

以上五点,既是对联的基本特征,也是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由此,对联在创作时就要紧紧围绕上述五个特征展开构思:

从对联的民族性时代性格律性概括性和实用性谈对联创作的一般要求

【方圆居文化】---01

——鲜明的民族性——

对联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 四个方面:

一是我们民族的思维、心理习惯和特点。当代著名国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在《当代楹联墨迹选(序)》中说:

我们民族的思想方法,从来有独到之处,就是善于观察、理解和表达一个真理:世界事物具有两面性。骈丽的根源不仅仅是个文字问题,也在于哲学观点和思想方法:从的神理(神智)运载百虑(各种思维活动时),就看到“相须”“成对”这一条矛盾统一的客观真理。以“阴阳”来概括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几千年前就成立了,是最好的证明。讲到我国的诗文,不懂得这一点是不好办的,要理解楹联这一切,离开这一层道理就觉得可异了。

从对联的民族性时代性格律性概括性和实用性谈对联创作的一般要求

因此,对联要以表现事物的相对、相反或相关为思想内容,以对称、均齐为表现形式。

二是植根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之中。对联的产生是在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特别是律诗中孕育的,同时又是从汉民族源远流长的元旦挂桃符、贴门神的习俗中脱胎深化而来的。因此,它在孕育诞生过程中,就深深打上了汉民族的印记。

三是构成对联的语言文学形式的汉语方块字的独特性。只有这种形体方块、相对独立、单音表义的汉字,才为对联的字数、音律、句式、意义的对仗准备了独具的条件。

四是对联的民间性和群众性。它起源于民间习俗,经过帝王提倡、文人发展,由俗变雅,后来又由雅及俗,回到民间。因此,对联文化是汉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

当然,在韩国、日本、加拿大等一些外国也多见对联,但那都是以汉语的形式出现的,不是外国语言的产物。如,1890年清朝光绪帝大婚时,英国驻华公使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了一幅对联,很有意思:

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

从对联的民族性时代性格律性概括性和实用性谈对联创作的一般要求

【方圆居文化】---02

——强烈的时代性——

文学是时代精神的闪光灯。对联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必然受制于时代的性质,摄取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反映时代脉搏和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意识,因而打上明显的时代印记。比如,下面这幅对联就是过去封建君主专制时期,为皇权和封建礼制歌功颂德的。

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从对联的民族性时代性格律性概括性和实用性谈对联创作的一般要求

而下面的两幅对联则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时期,推翻清王朝同维护清王朝两大政治势力之间所进行的斗争。

洪秀全的题联——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逞威风。曾国藩题联——大地干戈十二年,举室效愚忠,自称家国报恩子;诸兄离散三千里,音书寄涕泪,同哭天涯急难人。

【方圆居文化】---03

——严密的格律性——

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最显著特征是其严密的格律性,其形式上的格式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1、对联必须也只能由上下两联组成,无论是短联、中联、长联,乃至超长联,上下联字数都必须相等,相对应的部分一般不用重字。

也有个别地方的对联,因为楹柱有三根或更多,出现三联或更多,但也是有一联是上联、其他一联或多联是下联,或者一联是下联,其他一联或多联是上联的情况,同上面的表述不矛盾。我将在后面的文章中专门论述。

2、上下联必须互相对仗,这包括三个基本要求:

(1)词性相同,上下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

(2)结构相似,即上下联相应部分的词句结构差不多,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等。

(3)节奏一致,即语气的节拍停顿相对称,上联在何处停顿或断句,下联也必须保持一致。

比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侫臣。

从对联的民族性时代性格律性概括性和实用性谈对联创作的一般要求

上下联均为七言,均为主谓宾结构,且断句停顿节奏、词性对应也完全一致。

3、上下联内容相关,共同表达一个特定的主题。

4、平仄协调,即上下联对应的字要平仄相反,单联内部用字要平仄交替,并且要求 上联尾字必须用仄声,下联尾字必须用平声。比如下面的两句话是成都武侯祠大门上挂的两句诗,出自杜甫的《古柏行》,因为互不对仗,所以不能叫做对联。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宓宫。

从对联的民族性时代性格律性概括性和实用性谈对联创作的一般要求

【方圆居文化】---03

——高度的概括性——

对联艺术的概括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艺术上的综合性和精粹性。

从形成上看,它是由文、赋、诗、词、曲等多种文体综合演变而成的。

从整修文学史来看,兼有各种文体的某些优点和特征,是借取多种文体的若干优点而创作出来的一种别致清新、精悍灵活的文学珍品。

从手法来看,对诗歌的精炼、散文的抒情、辞赋的铺陈、史论的凝重、词曲的灵巧、小说的形象,乃至绘画的白描和音乐的节奏等才兼收并蓄,自成一格。

从书写形式来看,对联又是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的装饰艺术,佳联妙对配以优美书法,便会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从语言来看,它动用对仗而又简练的语言,或庄或谐,或文或白、或叙或议、或藏或露、或豪迈或婉约、或警策或优美,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比如,清朝张之洞题屈原湘妃祠联就兼具上述特点:

万顷水光,有几多奇奇幻幻,淡淡浓浓,铺成画景;千秋韵事,偏如许淋淋漓漓,洋洋洒洒,惹动诗情。

从对联的民族性时代性格律性概括性和实用性谈对联创作的一般要求

【方圆居文化】---03

——广泛的实用性——

对联是最为普遍应用到人民生活中去的文学形式,具有实用性也是区别于其它文学形式的显著特征。从适用的人来说中,从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文人雅士、三教九流,各阶层各方面的人都乃至对联;从应用的范围来看,从政治、军事到社会生产劳动,从婚嫁寿庆到集体娱乐,从庆贺春节到装饰环境,无不用到对联。比如:

亚运会,捷报频传,奋战夺魁,中华健儿好身手;长征路,鸿图大展,辛劳建业,神州骄子多舜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