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1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如学生初学契诃夫的《变色龙》 时提出:赫留金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 为什么他要有话没话地插上这一句呢?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一会儿脱下大衣,一会儿又穿上大衣呢? 整篇文章没有一处提到变色龙,为什么要用变色龙做文章的题目呢? 文章注释里只说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物体的颜色而改变,字典还解释为比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伪装的人,课文中明明是第二种意思,为什么编书的人不注解呢? 是不是编者故意留给我们学生思考的呢?事情明明是从人玩狗和狗咬人引起的,为什么只写狗咬人这部分,而人玩狗却一笔带过?等等。 2 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 比如教《孔乙己》时,我故意设疑,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 ”有的学生一愣,接着笑了,说:“不知道姓和名字,绰号叫孔乙己。” 3 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 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怎么“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 1 注意调动学生“仓库”里的旧知识 2 灵活地运用各种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3 鼓励创造精神 如教《变色龙》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多变的现象背后掩盖着谄上压下的不变的本质,我以一条波浪曲线和一条直线表述。 如教《哥白尼》一文时,对哥白尼学说的重大作用设计了三个台阶式的问题,启迪各类学生的思维,组织他们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 先要求学生找出表现哥白尼的学说对人类思想发生深刻影响的关键词语。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迅速找出,这就是“天翻地覆”。 接着要求他们迅速改变词序而不变本意。“地覆天翻”“翻天覆地”,学习一般的学生都能回答。然后要求学生说明怎样“天翻地覆”,中等程度的学生都能抓住由“天动”改为“地动”的要点,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最后要求学生组句,用这个关键词说明哥白尼学说对人类思想发生怎样的深刻影响,这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学习较好的学生稍加思索后能解答。有的说:“哥白尼的学说不只在科学史上引起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极深刻的,深刻到把人类的认识天翻地覆地倒转过来。” 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的语文教学是什么样的? 举例来说,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课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绝大多数老师的教法是首先带学生认识字词句,然后让一位学生朗读,接着一起朗读,最后让孩子背诵全诗。 但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教法,比如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这无疑是一首送别诗。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我们却完全感受不出送别的意味,读起来更像是一首写景诗呢? 这里便有了一个认知冲突,让学生处于一种求而不得的状态。在孩子的思考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写西湖之美来挽留林子方。 |
|
来自: 风霜一剑1w4brj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