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云:修为在心,练拳靠悟。 然而,心如何修,拳如何悟? 说起太极心法,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能不能一言以蔽之呢? 试简言之:处处求中 为什么把求中视为太极拳修炼中的核心呢? 《太极拳论》中讲“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无过不及,就是我们要求的中。 练拳,基础功法、、盘拳走架、揉手听劲、打手搏击,无过不及而求中,要时时牢记,处处遵循。 太极拳是怎么体现求中的呢? 《道德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太极拳论》: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以太极拳中的分阴阳与合太极为例,在一分一合之中,就包含了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统一与相互转变。 求中体现在拳中,就是: 松紧相适 快慢相间 刚柔相济 轻重相出曲直相依 起落相成 前后相连 左右相系上下相随 大小相含 多少相存 内外相融开合相寓 动静相因 有无相生 虚实相伴 以上基本上较全面而系统地把太极拳所涉及的从外到内、从形到神、从方位到行功等诸方面对立统一的关系,做了具体的表述。 但是,理虽是这个理,真贯穿到练拳之中,这个“中”该如何求呢? 上面提到许多要领,若真想一下子都做到,难度可比登天,然而如果按照这些要领,根据自己所处的阶段,在行拳走架之时,每次只留心一点,时时处处修正,待能做到之时,再于另一点求之,如此循序渐进。一次有一次体验,一次有一次收益。一个动作按拳理和本身运动规律,规范准确,要千百次反复的练习。所谓练中悟,悟中练,自有新的体验。 “中”是一面镜子,以中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是一把尺子,去衡量检验自己的一思一念、一举一动。 用功日久,效用就逐渐显现了:松紧求中得沉,轻重求中得稳,曲直求中得弹,刚柔求中得韧,快慢求中得匀,内外求中得整,虚实求中得灵,有无求中得变。 借上面的效用,处处求中可归纳八个字:沉稳、弹韧、匀整、灵变。 所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处处求中的心法,大家悉心体悟,愿有所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