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能看到的《忻州枣涧贾氏家谱》是2004年11月贾耀成执笔修成的。这本家谱由目录、编辑委员会、图腾、序、枣涧部分、苗庄部分、娄子沟部分、何家庄部分、奇村部分和迁徙分布、姓氏起源、现代名人、称呼部分、祭祀类等内容组成。 笔者对家谱中的族户进行了一次梳理,有记载的户数如下: 1世时,1户; 2世时,族人2户; 3世时,族人3户; 4世时,族人3户; 5世时,族人5户; 6世时,族人6户; 7世时,族人14户; 8世时,族人26户; 9世时,族人44户; 10世时,族人66户; 11世时,族人86户; 12世时,族人106户; 13世时,族人123户; 14世时,族人183户; 15世时,族人250户; 16世时,族人260户; 17世时,族人284户; 18世时,族人302户; 19世时,族人289户; 20世时,族人293户。 21世时,族人137户。之后未做统计。 上述户数,是根据家谱逐一数出来的,包括移居外乡的族人,不包括遗漏户数,不是确切数据。 细阅家谱,可以负责任地说,现在的这本家谱是一本内容比较齐全的残本。之所以说是内容齐全,就是基本囊括了家谱要素,可见编者是尽其所能、费了一定心血的。之所以是残本,并不是编者不负责任没有收录齐全,而是道光23年,即1844年8月,由贾瀛等人将14至19世族人补增于谱后的那本家谱在保存过程中因多种原因导致残缺破烂不堪所致。 导致家谱残缺,严格意义上主要反映在三方面,一是,枣涧贾氏家谱编辑间隔年代较长,在过去的650年间,只修过三次家谱。其中第一次修谱时间长达300多年。没有按照30年一修谱的规矩办事,致使家谱中所有族人没有记载生卒年限;二是,没有家族大事记和古代名人记。或许有已经找不到痕迹了。三是家谱保管不善,留存下来的家谱几近半本,致使族人支派断代、族系不完整,许多族人无法从第一代贾善钦沿革至今。 族系断代的问题,出现在1844年8月至2004年11月第三次修谱之前的这160年。在这160年的收藏过程中,历经族人四代保管,怎么认定是四代呢?之前笔者推测出:在贾瀛去世之前,将手中保管的唯一一册家谱传于月云,月云传于福洪,福洪传于永庆,永庆传于成星,成星又传于富宝。富宝生前交由子俊编辑家谱之用。 所以留给后人的家谱是半本,即残本。为什么是残本?答案很简单:被老鼠啃掉了。现有书面家谱记载:“16世以后的人名全部吃掉不能衔接”。笔者分析其意为:贾子俊拿到贾瀛于道光23年书写的家谱时,这本家谱16世以后的所有族人都没有页码记载了,前辈与后辈已经无法衔接。17世之后的所有支系都是贾子俊时期,各家各户按照发放的表格填报回来的,再经过族人长者的核实确定后补的。由于各家提供的支系资料不全,有的人连自己的老爷爷都不知道,光靠其他人记忆补充齐全实属难事。辈分大的支系,靠老人们回忆增补容易;辈分小的支系,靠老人们回忆已经无法增补。除非自己家里还保存着支系名单。家谱究竟被老鼠啃掉多少页或者还有其他毁损的情况?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是知道,缺少了很多页,族人世系对接不起来、接不上自己的衍生支派。包括笔者的支派也在失联之列。 我们没有半点责怪先人的想法。因为大家都知道,清朝道光23年之后的这160年,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更迭,也经过了民国的成立和衰亡,还历经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炮火洗礼。尤其是解放后,经历了破四旧和文革,家谱被作为“四旧”之一,列为抄家销毁之列,致使族谱见不得天日,不敢光明正大保存,只能悬吊于屋内房梁,被老鼠啃掉家谱书籍也是保存者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能留下半本家谱也实属不易。后人没有资格、没有理由去责怪任何人。念我枣涧贾氏还有半本家谱,有的村社连半本都没有留存下来。时至今日,我们都怀着感恩的心膜拜保存家谱的所有族人。 如今,我们手捧家谱,享受到的是后人的弥补成果,而许多族人的名字在这本家谱中已荡然无存,现在纵有千金也难以买到那些不无可再生的资源,留给我们的是永远无法弥合的悲伤和心痛。我们这代人,有机会把所知的往事记叙到这个地方,留给后人了解往事,这或许就是对后人的一个交代。即使如此,这本家谱作为枣涧贾氏后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却有着非凡的特殊意义。我们依然珍爱它。 行文至此,我们只能与遗憾作别,再洗涤一次心灵,然后告慰自己:未来路子还长!贾氏唯一需要做到的便是:团结宗亲,凝聚人心,沿革血亲,防止历史重演,携手走向明天。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