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词笙歌,曼妙声和,毁人夜夜,堕落该责

 伟天英 2019-10-09

颍州有西湖,落英美如同。

残花已寥落,依旧点点红。

飞絮随柳动,和风阑干蒙。

歌散游人散,春日寂寞空。

燕子携手归,细雨垂帘栊。

“笙歌”,《宋词》,褒贬相易

夜夜笙歌,这是一个常用的成语。这是一个很妙的词语。笙歌本来就是一个美丽的词语,把生活给带动了起来,悦耳的歌声,曼妙的舞姿这不就是最好的艺术生活。可惜一下子,却变了,从褒义变成了贬义。褒义、贬义,在中国的文化中是很容易变化的,也很容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小姐一词,在这十几年,迅速的贬义化,变成了妓女的代名词。谁称呼女性是小姐,基本上都会得到一个反向的作用。当然有些词语也由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胖子原来是指有钱人,现在是指不注意饮食的低质量穷人。

用不同的音乐作为穷富分流,仇富心理在这个夜夜笙歌中得到了很大的证明。

夜夜笙歌,从一个较为中性的词语,变成了和醉生梦死成为同义词。这种仇富,其实来源于士大夫阶层和民众的脱节,同时也不能代表民众的利益,为人民所唾弃的一种体现。

特别在两宋之后,士大夫阶层的屡屡失败,无论是投降北方还是坚持反抗,都让民众得不到真正的利益,同时也受到深深的伤害。而士大夫对钱财的贪婪,变成了一种社会整体仇富情绪。这也是很多的农民起义所打的旗号,实际上都体现了这种富人、士大夫为社会蠹虫这种情怀。

宋词笙歌,曼妙声和,毁人夜夜,堕落该责

在古籍中常有“笙歌”,我们一起欣赏。

1.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来源于《采桑子》欧阳修。 全文如下: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欣赏如下:(和诗)颍州有西湖,落英美如同。残花已寥落,依旧点点红。飞絮随柳动,和风阑干蒙。 歌散游人散,春日寂寞空。燕子携手归,细雨垂帘栊。

2. 红妆趁戏,绮罗夹道,青帘卖酒,台榭侵云。处处笙歌,不负治世良辰。 来源于《全宋词,恋芳春慢(寒食前进)》。 全文如下:蜂蕊分香,燕泥破润,暂寒天气清新。帝里繁华,昨夜细雨初匀。万品花藏四苑,望一带、柳接重津。寒食近,蹴踘秋 解释如下:千,又是无限游人。 红妆趁戏,绮罗夹道,青帘卖酒,台榭侵云。处处笙歌,不负治世良辰。共见西城路好,翠华定、将出严宸。谁知道,仁主祈祥为民,非事行春。

3. 笙歌引出桃花洞,罗绣拥来金谷园。 来源于《全唐诗,尚书新创敌楼》方干。 全文如下:下马政成无一事,应须胜地过朝昏。笙歌引出桃花洞,罗绣拥来金谷园。十里水云吞半郭,九秋山月入千门。常闻大厦堪栖息,燕雀心知不敢言。

4. 笙歌只是旧笙歌,肠断风流奈别何。 来源于《全唐诗,山阳韦中丞罢郡因献》赵嘏。 全文如下:笙歌只是旧笙歌,肠断风流奈别何。照物二年春色在,感恩千室泪痕多。尽将魂梦随西去,犹望旌旗暂一过。今日尊前无限思,万重云月隔烟波。

“处处笙歌,不负治世良辰”,在宋词中,士大夫阶级中,还是把这种笙歌当作是歌舞升平的代名词,也是浮华盛世的一种体现。但是这种体现很明显是在较为有钱的上层阶级中。这种浮华盛世掩盖不住整个社会对士大夫阶级的失落感。其实文人雅士对笙歌一直念念不忘,到了朱自清的散文中仍然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一说。但是在这里还是可以让大多数底层民众看到,这笙歌所勾连的士大夫阶级,在几百年中都不能真正的保家卫国,真正的为民谋利。

不是笙歌的错,笙歌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这是高雅艺术对应的高端人群无能的错误。应该来说,自唐朝以来,汉族一直都没有能够真正的雄起,这一直到了现代依旧如此。而下层的失望就迁怒于笙歌,这未尝不是一种假借。

“笙歌”一共在《全宋词》中出现263次。排名107。“笙歌”的意思是:指合笙之歌。也可指吹笙唱歌或奏乐唱歌。唐王维《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酬客应制》等均有相关记载。《礼记·檀弓上》:“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

“群芳”一共在《全宋词》中出现63次。排名1415。“群芳”的解释是,指各种艳丽、芳香的花草;众花;百花;比喻众女子、众美人群芳斗艳。也比喻众贤人。南朝齐谢朓《酬德赋》:“览其物之用舍,相群芳之动植。”

“狼籍”一共在《全宋词》中出现5次。“狼籍”有解释:释义为乱七八糟的样子;杂乱不堪;声名狼藉(形容声名极坏);形容困厄、窘迫;也有糟蹋折磨的意思。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舃交错,杯盘狼藉。”《旧唐书·刘崇鲁

到了现代,其实古典的艺术,包括笙歌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已经归类于民族音乐,很难再上大雅之堂。反倒是由于强势的西方坚船利炮把西方的高雅艺术捧上了艺术殿堂的高位。歌剧、芭蕾舞这些在本质上和中国的琴瑟和鸣、笙歌悠远并无区别。的确人们对艺术的享受是会受到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和强势文明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绝对不会把非洲的土著音乐当成是高雅音乐,最多是把这些音乐元素作为符号融入到其他艺术当中。

褒贬的变化、高雅和凡俗的易位,这些都是在文化、文明力量变化,时代、环境中变迁。我认为文字并我高低、艺术也没有。但是是否强势这就和话语权或者文化实力有直接的关系。

文化上,传统的佛教国家韩国,实际上已经转变为基督教国家。反过来的我倒没有看到。

“笙歌只是旧笙歌,肠断风流奈别何”,时间不断的在流逝,有些词语从褒义变成了贬义,现在又渐渐的恢复过来,例如“同志”一词,缘由就不再说。这国家、文明也何尝不是如此,以往我们学习俄文、英文、法文、日文,甚至韩文,今天有多少外国人又翻转过来学习中文。这不就是值得深思。

世事流转,不曾停止,逆水行舟,值得反思。

明天谈:《止学》中的“见其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