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精神病人违法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频繁发生,社会各界对精神病人犯罪、危害公共安全非常关注。对于家中有精神病人的家庭更是忧心忡忡,像是守着一颗“定时炸弹”,寝食难安,不知在家庭中该怎样与精神病患者相处。在10月10日世界卫生日来临之际,笔者根据多年精神科的临床工作经验以及与精神病患者的长期接触,写出如下体会,呼吁关怀精神病患者: 尊重精神病患者 在任何时候都要尊重精神病患者,不要以为他(她)患精神病就忽视其存在。有人认为精神病人是疯子,失去了理智,其实不然,病人在多数情况下对别人的态度有相应的反应,换句话说,不论患者症状有多么丰富,患者仍留有一部分正常人的情感,对于别人给予的关怀,患者可能没有马上回应,但这份亲人的温暖会留在患者心中。只有在精神症状非常严重时患者才可能失去自我控制。因此,家属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关心、照料患者的生活,督促患者遵医嘱服药,还要尊重患者的意见和要求,诚恳地与患者交换意见、讨论问题,不要冷落、忽视病人。 了解精神病患者 1.及早识别精神症状。精神病患者的症状常常复杂多样,家属不易及时识别,常常发展到相当严重的时候才带病人就诊,此时病人已不易控制。如:性格突然改变,活动变得迟钝,对亲人变得冷淡,发呆,无目的外走、生活懒散,过份敏感多疑,做白日梦,自语自笑或者表现为类似神经官能症症状,如:失眠、头痛、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不想上班,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等。因此,家属要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学习,经常向精神科医生咨询或积极参加精神病专科医院举办的精神健康知识讲座。如:卫生部强生战略合作伙伴项目——“爱心驿站”系列讲座。 2.了解患者的感受。精神病患者的病态感受可能随时出现、无法自控,难以区分症状与现实。如: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常常处于紧张、恐惧、害怕的状态。患者听见警笛声担心警察来抓他;不敢吃饭,怕饭里被放毒,继发的产生敌视、冲动、伤人等攻击行为;其病态感受是正常人难以想象的。当然也有些症状患者主观上并不感觉痛苦,反而感觉到很快乐。如;有夸大妄想的病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大,很有钱,能当部长;有钟情妄想的患者会认为有异性爱上了他(她),而终日沉侵在爱河里。对有此类症状的病人,不要讽刺、嘲笑,由于患者对妄想的内容坚信不移,因此也不要与病人进行争辩。 3.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有精神病患者的家庭常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并且会因家庭经济负担的加重产生家庭成员间的矛盾,随着矛盾的不断激化,最后都会归咎于患者,认为是患者毁了全家的幸福,造成家庭成员与患者沟通减少或缺乏,患者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患者病情的复发或加重,而且病人很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因此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给患者一个充满者爱的环境。如:全家在一起聊天,回忆童年的欢乐,讲一些趣闻逸事或全家去一起郊游,经常给予患者微笑或鼓励,下班回到家给予患者身体善意地拍打或紧紧地拥抱,使患者拥有一种被爱、被接纳的归属感;向患者介绍精神卫生知识、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使患者由被动治疗转变为自觉治疗;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调节情绪,促进患者的康复。 不同病情区别对待 由于患者的病情各有不同,表现方式也不一样。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的兴奋话多,行为紊乱,有的缄默不语,独处一偶;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患者有时表现兴高采烈,有时表现痛不欲生。因此,家属在与患者相处时要根据不同病情区别对待,常见的病情有: 1.兴奋躁动病人。对待这类患者语气要平和,以安抚为主,尽快安排患者住院治疗。不要对患者施加压力,否则会更加激怒患者,正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那么患者也会产生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此时,尽快与医院联系或者报警强制患者住院,以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另外,对患者进行批评或指责也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也是无效的。 2.幻觉妄想病人。对待此类患者既不过分关心,也不冷眼视之;尽管我们认为患者的知觉和信念是病态的,但幻觉妄想的内容对于病人自己来说是真实的,不能被纠正,更不能被驳回。不过分关心幻觉妄想的内容是为了防止患者提出极端要求,如:某女性患者存在言语性幻听,称邻居骂她是破鞋,对此患者非常气愤,家人为了显示对其关心,也表示气愤,结果患者反复要求家人找邻居打架。 3.抑郁自责病人。对待此类患者要态度和蔼,耐心解释以减轻心理压力。由于抑郁、自责的病人心理体验非常痛苦,因此家属在与患者相处时要多提供心理支持,进行心理干预。家属在了解病情询问患者时可以用问候或提问性的语言,如“你今天心情好吗?”或“你今天心情怎么样?” 尽量避免暗示性提问:如“你是不是今天心情不好?”这样会产生误导,不能得到患者真实情况。如果病人对疾病过分担心、忧虑,要淡化“病”字,以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如果病人主观痛苦非常强烈,应告诉病人不要与症状斗争,采取不抵抗政策,全盘接受它,抑郁情绪可能会得以缓解。谈话时多给予鼓励性语言,少打断,尽其宣泄,适时表示同情和理解;答应给予某种承诺或保证,如:给予病人一定的经济补偿或保证满足病人的某些要求;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换换环境,实践证明,将病人转移到一个振奋心情的新环境中,对患者有积极的作用。 4.反复要求自杀病人。对待此类患者除态度和蔼,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要明确,要敢于和病人讨论自杀,主动涉及症状,不要怕刺激患者。事实上越是敢于正视自杀,病人自杀念头越小;反之越是讳莫如深不敢谈自杀,病人越会深陷自杀的泥潭不能自拔。让病人知道家人非常理解患者目前的心情,告诉病人采取自杀行为结束生命将会给家人留下更大的痛苦,是自私的表现;告诉病人有许多可以不自杀的理由;另外,告诉病人目前的处境是“病”造成的,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解决的。同时要加强看护、检查周围环境的安全情况,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安排患者住院治疗。 5.敏感多疑的病人。对待此类患者要以反复劝说、反复解释或给予适当的保证为主。由于敏感多疑属于一种人格特征,是能够接受劝说的,但不会持久,类似的疑心还会反复出现,因此,要对患者不厌其烦地解释;同时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讲话时应尽量不要回避患者,甚至要有意识的让患者听清楚,这样可以减少病人的误解。行动可以转变性格,让病人在反复劝说、反复解释,不断感悟、不断总结,在不知不觉之中改变自己的敏感多疑的个性。 6.易激惹的病人。对待此类患者要注意谨言慎行,不要激惹病人。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常常受幻觉妄想等症状的影响,使其心烦、焦虑,从而继发出现易激惹,家属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要让病人知道他(她)的感受是真实的,对此表示关心理解,对症状本身不予反驳,也不予辩解;对于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患者来说易激惹是主要症状,家属在与病人相处时应采取主动回避,投其所好,连哄带夸的原则。 避免或减少不良刺激 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支持系统可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刺激(应激),防止患者疾病复发。精神病人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环境里,而是要面临社会上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或处境,那么,家属在患者遇到不良刺激时能做些什么呢?最常见的不良刺激有: 1.患者下岗或失业。下岗或失业对病人的精神打击很大,特别是对于具有孤僻、寡言少语,敏感多疑性格的精神病人来说,可能意味着没有生路,陷入绝境!此时病人可能会做出冲动行为——自杀或伤人。因此,家属在与此类病人相处时,应以安慰、疏导为主,告诉病人困难只是暂时的,家属可以与病人一起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精神病人的合法权利,让病人感觉自己并不孤立,有家人的关怀,还有法律的保障;告诉病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目前有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当然我们国家有相关法律规定精神病人痊愈后则应和普通人享有同等的权利,所以他们的权益应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单位录用后不得因其有过精神病史而辞退。另外,告诉病人要自强不息,还有再就业的机会。 2.患者失恋或离婚。失恋或婚姻的失败对于患精神障碍的病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病人有一种挫败感,自卑感,家属此时除应给予病人关心、安慰外,更多地告诉病人,痛苦是不请自来,幸福和欢乐要靠自己去创造。婚姻的幸福是双方,是爱和情、灵与肉的结合,是缘分!告诉病人天涯何处无芳草,只要自尊、自爱、自强,爱神一定会再次降临。 3.患者的亲人突然亡故。亲人突然亡故对于任何人都会产生巨大地打击,面对突发事件家属心情总是很矛盾,不知该怎么做,如:精神病患者能否经受得住精神打击?家属该不该告诉患者?什么时候告诉患者?对于这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患者病情是否稳定,患者的性格,身体状况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个体不同对事件的反应也不同,如:别人认为很重大的事件,病人不一定反应强烈;相反,对有些事与病人关系不密切,病人却不能接受。但无论患者的病情、性格及身体状况如何,在告诉患者真相的时候都要采取试探、由轻到重逐渐释放消息,然后察颜观色了解患者情绪反应。若实在拿不定主意可向精神科医生咨询,寻求帮助。注意不要把应该具有的正常情绪反应当成病态。 总之,在家庭中与精神病患者相处时,家属应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精神健康知识讲座,经常向精神科医生咨询,病情变化及时向精神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我们相信社会更安定,家庭更幸福!为基础,再掌握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遭遇病痛考验的千万个精神病患者家庭一定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与患者和睦相处,让患难之后的情更真,爱更浓。 作者简介 主任医师,知名专家。现任北京回龙观医院社会工作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精神病学分会会员,北京健康教育协会理事,北京市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市药品评标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近三十年,曾担任临床科主任,感染控制办公室主任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论文及科普文章20余篇,参与《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规范化临床应用与管理》、《精神科合理用药》等书籍的编写。 专业特长: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神经症等心理障碍的诊断、治疗以及康复指导,擅长抑郁症、焦虑症、神经症、睡眠障碍等心理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