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安村位于贵州黎平县肇兴镇,距肇兴5公里,距黎平县城75公里,海拔935米。堂安侗寨居住着侗族村民160余户,800多人。在早晨的浓雾下,我们虽然看不清楚住户散居的"班柏"、"几定"两支山脉和"贵近"冲全貌。但这里的侗寨景观充分展现了它浓郁的民族特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私人订制—贵州行”小分队,是2月12日晚到达从江的。在肇兴侗寨的门口一家宾馆住了两宿,14日早晨退宿后宾馆热情的姑娘用中巴给我们送到肇兴镇中心的一处新宾馆,我们将行李放在大堂,中巴车又送我们沿着左侧的盘山车路来到堂安村路边。9时20分,姑娘热情地与我们寒暄话别。

从肇兴到堂安的路上,漫山遍野,除了森林,到处是风景入胜的梯田。无论是哪个季节,这"万顷梯田"都会令人流连忘返。

堂安梯田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别处的梯田大都是泥土做的,而这里多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大概是因为这里山形较陡,加上山中石头较多,难以平整土地,所以只好垒石填土为田。

在早晨的浓雾下望向堂安村落,这里的侗族特色民居与生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时22分,我们开始步入堂安村。旁边是极富特色的吊脚楼。

该村的始建时间,由于侗族历史无文字记载,无史
可稽。据寨中老人说:在很久以前的"吴王""康熙"时,蓝氏家族的先人被兵燹所迫,到处迁徙。由洛香再迁地坪,后往厦格寨上,总共有十几代人了。

鼓楼、戏楼、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古墓葬群、古瓢井以及水碾、石碓、纺车等古朴典雅的实物,每个角落,都蕴藏着深厚的侗族文化内涵的实物。堂安侗寨被感叹是人类返璞归真的范例,这是民居中间的石板路。

这是鼓楼,它高高地矗立在寨子中央,格外醒目。在侗族村寨里,鼓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也是人们喜爱的集会和议事的场所。

鼓楼下不远处就是村委会所在地。

更多的时候,鼓楼是一个浓缩的精神家园,有了鼓楼才有侗寨,才有鼓楼下"摆古"的老人,才有了流传千百年的侗族传说。在阴凉潮湿的贵州山区,常见这样的围坐生火取暖的村民。

鼓楼旁的戏台,是侗族人们展示淳朴艺术天赋的场所。每到演侗戏的日子,戏台上下热闹非凡,台上唱得不亦乐乎,台下听得津津有味。我们去前,这里刚刚在春节时演过节目。
同行的伙伴们一起在鼓楼下围坐,体验堂安人悠闲、安逸的村民生活。

村中建筑都极富侗寨特色。

鼓楼上坎有一处清泉,冬暖夏凉,四季长流。瓢井是用来盛泉水的石斗,由青石打造,由于其左右各有一凹槽,形似木瓢而得名。据说正是因为有这股泉水,才有了堂安,要知道生活在堂安这样海拔935米的高坡上,没有水将意味着什么。而且,瓢井的水特别清爽甘甜,不仅寨子里的人喜欢喝,就是7公里之外的肇兴人也常常来这里挑水喝。

去往村民文化中心的路上。

快到达村民文化中心的长廊很有民族特色。

顶棚震撼的构形。
社区文化中心一处很大的厅室,樯壁上介绍堂安的文化地图。
从文化中心出来,向一侧走出,浓雾下的田梗村路上行走的人们。

瓢井旁洗菜的村民。

鼓楼下的村民。

鼓楼柱子上的一年日历节气表。

摄影师独行秘境深处。

城市人来这里体验一下堂安人的生活。

鼓楼旁的告示栏和售肉摊。

村委会所在地。

梯田。

在梯田旁边远望,深山处的堂安梯田比比皆是。

大约在11时20分左右,我们结束了堂安村的民俗生活体验,前方不远就是又一个侗寨村落厦格村了。
谢谢莅临,顺祝夏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