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一样的蚩尤,不一样的情愫

 AA00菩提树下 2019-10-10

曰:阪泉氏蚩尤,姜姓,神农氏之裔。发葛卢雝狐之金,启九冶,作兵刑,而诸侯相兼者二十一。帝榆冈立,德不能驭,诸侯攜贰,胥伐虐弱。帝乃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西方。当是之时,神农氏闇弱,轩辕氏勃兴,蚩尤逞强,部落鼎立。蚩尤遂出羊水,登九淖,伐空桑,逐榆冈,居于涿鹿,兴封禅,号炎帝。榆冈大慑,乃说于轩辕氏,执蚩尤,杀之于中冀,身首异处而葬。

不一样的蚩尤,不一样的情愫

蚩尤部族,冶金之祖

在原始氏族部落社会,因为农耕、狩猎、战争的需要,人们逐渐掌握了使用木火、石器的技术,不断发明了各种实用工具,包括杀人工具。考古学认为,大约距今五万年前后开始(石器时代),弓箭、制陶逐渐获得了应用。上溯到一万年前后,在经历了漫长的红铜时代之后,距今四千年前后(青铜时代),青铜生产工具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一定的应用,人类进入了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使用金属工具的时代。

而《管子·地数》则认为,蚩尤时代就已能冶金、铸造兵器了。管子说:“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 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虽然,葛庐(卢)、雍狐的具体位置不得而知,但蚩尤部族采矿冶制兵器,成不争的事实。

蚩尤与黄帝轩辕氏同时代(公元前2500年左右),距今4500多年,以蚩尤为代表的部族们,已掌握了青铜冶制技术,能够制造包括剑戟弓矛在内的一系列兵农实用工具,故《尸子》说:“造冶者,蚩尤也。”《世本》说:“蚩尤以金作兵,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 《皇王大纪》卷二《五帝纪》说:“神农氏之臣蚩尤起九冶,始作铠、戟、戈、矛。”

战神蚩尤,为历代所尊崇

在冷兵器时代,兵器的利钝、体魄的强弱,意味着“王者风范”,古代把蚩尤作为英武的战神加以崇拜,就是因为蚩尤部落最先使用金属面具和武器,在战争中大显神威,所以经神话加工,蚩尤就被幻想为“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的神物,神通广大。轩辕氏虽然杀了蚩尤,但对这个英勇而强大的对手,也是敬佩有加,故《龙鱼河图》说:“制伏蚩尤,(黄)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伏。”秦始皇、汉高祖都立祠祭奉蚩尤,把他作为战神、“兵主”,加以崇敬,以利战事。《史记·封禅书》说:“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这种祭祀“自古而有之”,“绝莫知起时”,可见其古老。又说:“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旗鼓。”四年后,汉高祖统一中国, “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直到宋太宗征河东出征前一日,还“用少牢一祭蚩尤,禡牙。”(《宋史·礼志》)

不一样的蚩尤,不一样的情愫

蚩尤

形象的美恶,其实昭示着时代的世界观

如果一个人长相“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你认为他还是人吗?是的!这就是战神蚩尤在《山海经》中的形象。有的书还说蚩尤“八肱八趾”,“铜头铁额,食沙石子”,直接就是神兽、怪兽啊!而这种拟兽化的人是美化,还是丑化呢?见仁见智,可能不同。我倾向于美化的观点。

因为形象的美恶,其实没有固定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形象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变化。换言之,审美观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

人的拟兽化,来源远古。原始社会的彩陶纹饰把具体形象抽象化了(如人面鱼纹),而在殷商、西周的青铜器上,则是人兽合一、人兽共存的图案,如四足尊,前足象鸟爪,后足是人头,通身则是龙和鸟的花纹。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兽合一的形象更是多见。如伏羲 “人头蛇身”;《山海经》中西王母 “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之所以如此是源于古人的力量崇拜:“人们用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添加具有实用性的动物器官(牛蹄、角)和增加人体器官的数量(四目六手)来赋予这一形象超强的力量。” 拟兽化的想象,也是人们对力量乃至是对超能力的认知和崇拜。毋庸置疑,这是神化,是美化。现代人的纹身其实就是远古崇拜的遗存。这些具有强大力量和超常智慧的人——领袖,也具有与天、神、上帝沟通的能力,他们在死后就被后人们神化了,亦即古代“天人合一”理念的具体表现。故《玄中记》云: “伏羲龙身,女娲蛇躯。”《帝王世纪》云:“炎帝,人身牛首”。

不一样的蚩尤,不一样的情愫

蚩尤画像

蚩尤形象的变化,其实是儒家“成王败寇”思想的体现。

秦汉之后,尤其是儒学独尊之后,却对这种自然的崇拜慢慢发生了变化。帝王之相有其独特的表述,如《春秋纬·合成图》中记“伏牺,龙身、牛首、渠肩、大腋、山准、日角、大目、珠衡、骏毫、翁鬣、龙唇、龟齿。” 而“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并“食沙石子”的异类形象,无疑就是凶残、暴虐、酷毒、强暴、“不仁不慈”和“无道”的代名词,是对失败者、反抗者的丑化。儒家典籍对蚩尤形象的逐渐恶俗化,其实就是“成王败寇”思想的体现。如《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共工人面蛇神朱发”等等。同样的形象,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中,它的含义却不相同。

但是,以《管子·五行》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却比较公允:“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庄子·盗跖》也说:“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黄帝尚不能全德……”

再以朱元璋为例,《明史》等描述他身着黄袍,坐在龙椅上,是一位和蔼可亲、器宇不凡的老人。之后,朱元璋的形象发生了可怕的变化:下巴凸起,口鼻歪斜,耳朵肥大,眉毛竖起,满脸麻子,面有异相。这是明显的丑化。清人赵翼就曾困惑地评价道:“盖明祖(朱元璋)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真所谓“相由心生”啊,而这个“相”却是他“心”而生的。你讨厌、恶心的人,无论其相貌如何,在你的心中总是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