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没有“老师”的培训——记平和暑期教师培训之“科学学习”导师成长营

 陈改霞培训人 2019-10-10

课堂里,是否一定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面向未来的教师能力和角色需要有怎样的转变?指向素养和大概念的深度学习如何发生?平和的老师如何将平和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传递给孩子们?一个老师如何成为带有平和基因的“导师”?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在新学期开始之前的炎炎夏日,15位来自平和各个学部和中心的老师们汇聚在一起,用三天的时间和各自对教育的初心及热忱,共同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共创”式培训——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来自老师们自己的智慧,同时大家又觉得收获颇丰。“很激动在来到平和的第一周就接受到这样精神洗礼,使我对将来的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和热情。”“每个人都让我感受到了美好,让我感受到对教学的热忱,让我在这三天一直享受着行程中的心流。”

到底是怎样的培训给老师们带来了如此深的触动,这三天的互相鼓舞和滋润又结出了怎样的果实呢?

故事的序言

在暑期,所有平和的教师共读了《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这本书。这本书是斯坦福大学科学学习教授丹尼尔 L.施瓦茨(Daniel L.Schwartz)所撰写的著作,是对于有效学习法则的系统性总结。

在当今的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时代,教育者读此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各类知识和信息快速出现和迭代,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要求教育者转变角色,从被动的“教”转变到培养学生主动高效的“学”上,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因此,掌握科学学习法则并且以此为基础,设计一套系统的教学法对于教师来说非常关键。

为了进一步巩固阅读此书的效果,促进教学方法体系的开发,平和的教师暑期校本研修特设了此次“科学学习”导师成长营。目的是在三天中,通过引导和共创,以《科学学习》这本书A-Z 26个学习法则为蓝本和纲要,对于科学的“学习法则”进行“教学法”的转化,共创出一套可以适用于不同学科的教学流程和操作方法。

在三天的成长营中,参与的老师们不断激荡着智慧的火光,沉浸在互相分享,共同研磨和探索有效教学法的氛围中。面对着共同的困惑与目标,参与的老师们彼此结合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教师共同体。

第一天  同心协力 团队共创 

在成长营刚开始之际,参与的教师首先通过破冰活动——“分享自己的一个秘密”——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和认知。同时,通过公开讨论和民主表决的方式,大家一起确定了成长营的守则,即通过个人反思与小组讨论的方式,来逐步细化和明晰三天成长营的个人期待目标和团队产出目标。最后大家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将学习法则转化为可以在课堂中直接应用的具体教法”,并基于这一理念最终“制作一份针对《科学学习》的教师应用指南”。整个成长营的目标是通过共创的方式,初步形成一套具体的教学方法体系,并在将来能够以此为基础培养出可以进行宣讲的导师。

在整个团队共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给予对方有效的反馈非常关键。因此课程引导师徐宇馨老师教给了我们一些有效的反馈方法,比如给予“正反馈”和“负反馈”的“I-I-YOU模型”,也就是通过“描述感知”——“描述体验”——“确认对方理解”的方式来进行反馈。徐宇馨老师还特别提示,在反馈时,我们要有意识地考虑人际关系模型“约·哈里之窗”(Johari Window),通过找到那些“我不知道,你却知道”的信息来提高反馈的效果,最后,通过对于“科学学习”中对于“反馈”(Feedback)的论述,来反思和复盘自己在训练营期间和课堂上反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师引导参与的教师对于学习法则26个字母本身进行反思,并从中挑选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三种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所对应的字母进行集中处理,同时也通过对A-Z 26个学习法则进行重新组织来获得一条清晰的脉络。

经过分组讨论与团队的共创,参与的老师们给出了两套学习法则的模型。分别是自上而下的“通用原则-具体教法”的模型和建立在时间维度上“三维模型”(依据法则产生作用的时间长度,学习方式进行衡量)

一天沉浸式和共创式的培训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接下来的第二天开始进入实战演练。这要求参与的每一位老师,现场准备一个教学案例,进行课堂模拟,并聚焦在某一个字母中,讲完课后,其它老师进行评课。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反馈方法,但由于环境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的教师并没有机会真正地见证同行业专家的讲课风格。 

第二天 博识洽闻 沙场点兵  

在第二天的“案例演练”中,参与的教师们通过模拟真实的课堂情景,来展示自己对于学习法则的运用。来自高中部的周轶昊老师和瞿逸冰老师分别进行了数学和TOK的课堂展示。在展示中,他们展现了娴熟的“问题驱动”和“交流”的教学技巧。之后参与的老师们对于什么是“引导性问题”,如何有效的倾听,如何在课堂中处理学生之间不同的认知水平并且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等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讨论。来自初中部的李雪老师提出可以通过设计加分奖励机制,来更好地管理课堂和驱动学生的学习。之后大家对于如何设计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小组活动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来自小学部的鲍奇老师和张英老师分别针对“体育”和“英语”学科进行了示范。鲍老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去思考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元认知问题,张英老师在Demo课中,充分展现了提问的艺术和对于学生情绪的敏锐的观察力。经过这一天密集的听课和评课,大家都觉得非常有收获,尤其是对张英老师的Demo课程印象深刻,纷纷就此分享了自己的感想和下一步想要采取的行动,并且期待着项目组有更多的专家资源的支持。

第三天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第三天的目标是产出成果。经过第一天明确目标,形成共识以及第二天的案例演练的过程,大家对于预期产生的成果有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认知。在通过塔罗牌游戏热身之后,大家对于成长营的最后一天有了更多的期待。

在刚开始时,面对前两天共创的成果,大家开始独立复盘。每位老师通过观察墙壁上便签纸的信息来思考最终产品产出的方式。然后,进入了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通过研讨制定出“教学法手册框架和目录”。参与的老师们进一步明确产出的目标是面对一线的授课教师,并且从本校的情况出发,对于学习法则进行本土化和校本化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可以集合平和教育者的各类看法,并用来解决老师们的实际问题。

然后,大家通过分成两组分别研讨的方式确定了整个课程的架构,经过集思广益和深入研讨,最终整合并产出了最终的框架:

①Opening Problem 导入案例;

②定义(概念、范畴):引导式课堂学习/PBL式学习。侧重于引导式课堂学习;

③证实和推荐:理论支持、一线教师(不同学科不同学部)对于Q的评价和推荐;

④操作方法:通用原则、案例详析(二维码)、流程归纳;

⑤Q&A;

⑥评估;

⑦友情资源:模板、索引、案例(补充)、参考文献

最后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最终确定了每一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并完成了一份案例的样本。在整个沉浸式的体验和共创中,老师们都感触颇深。

教师体会

高中部 周轶昊:我特别享受和大家一起“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究过程,也很庆幸自己的全情投入,否则不会有这么深的感触。 

高中部 许妍:如果说以前的教学过程是授人以鱼的话,现在对教师更新更高的要求是授人以渔,这种转变不仅仅是获得或者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也是观念上的更新和进化。

小学部 张英:这是一个学员们共创建构的工作坊,因此我们能充分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也更有成就感。

初中部 周雪:平和拥有一个很好的教育氛围,给了教师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平台,希望自己在这个环境中学习更多,进步更多。

高中部 王寅冰:三天的“科学学习成长营”最大的特点是交流共创,参与的成员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和方法,而是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和教学经验共同参与到最终成果的创造中。这进一步激发了我在自己的教学中继续改变精进的愿望。

高中部 瞿逸冰:三天的训练营让我再次认识了熟悉的优秀老师,以及几位虽然我对大家的熟悉程度不同,但是他们共享一些特质:勤思,爱学,开放,友善,包容。好的教学伙伴就像一面镜子,令我保持自省的状态。

高中部 俞妍:在这里我结识了很多优秀的新同事,在这样一个思想碰撞的氛围下,也激发了我对于教学研讨更多的思考。很激动在来到平和的第一周就接受到这样精神洗礼,使我对将来的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和热情。

小学部 鲍奇:开放的讨论空间,对事不对人的评价,不做任何判断的引导……这些设定大大提高了思考的效率。越投入的人之间也越容易碰撞出思想上的火花,越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三天的培训,把“科学学习”进一步研究的框架搭建了起来,让下一阶段研究的方向从迷雾中显现,让我们对“科学学习”研究的未来更有信心!

小学部 郭玲:这场旅行有旧友,有新朋。每个人都让我感受到了美好,让我感受到对教学的热忱。让我在这三天一直享受着行程中的心流,而不担心旅行的终点还有多远,因为旅途中有很多规划外的收获。

初中部 李雪:从科学学习的书本出发,集思广益中梳理出了平和校本化教育的轮廓,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课程中心 颜志豪:感谢徐老师和王老师,给我们提供一个安全温馨的讨论空间,让我得以见识老师们的睿智与激情。对我个人来说,这次培训体验特别棒。结束了却期待下一次的开始。

“科学学习”项目组简介

2019年4月,平和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总监雍海涛老师领衔,来自各学部和校外专家共计12人组成了项目组团队。项目组试图开发一套可以赋能教师的高效教学法。研究基于当前的教育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整合和提炼平和一线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一套可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从“教师教”转变到“学生主动学”)的教学方法体系。这套教学方法体系一方面是平和人教学智慧的凝练,外一方面也是将前沿的研究成果转变为教学实践的一次非常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使平和学校的教师队伍在面向未来教育的探索中,可以成为赋能其他教育者的伙伴。与此同时,项目组也在不断地推进平和师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先后策划并参与了平和教师“成功案例”“教学困境”的数据搜集和整理工作,并且通过三天工作坊的方式,来进一步推进项目的开展,更加明确了项目开发的具体路线图。项目组成员正在招贤纳士,期待老师们的参与和共创,如您有意向,请发邮件到yonghaitao@shphschool.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