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夜读后感

 百草书屋2 2019-10-10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读到这里,放佛进入了梦一般的境界,20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瞬间呈现在眼前,这里有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有着明争暗斗的算计,有着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一场场矛盾与斗争正在这里轮番上演。这便是矛盾的《子夜》,一部经典的著作,它精雕细刻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的表情展示,形象深刻的景物描写以及曲折婉转的剧情经过,让我们心有所感,情有所动,意有所悟。它是一场精神的盛宴,带来了我们心灵的狂欢,也给了我们最大的文学享受。

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正处在军阀混乱,民不聊生的时期,在外资压迫下,在整个社会动乱、农村经济破产的影响下,中国的民族工业面临破产,而在上海却聚集了众多的民族资本家和庞大的企业,民族资本家与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愈演愈烈,与工人阶级的冲突也在慢慢加重。

书中的主人公吴荪甫是个民族工业家,是上海工业界的大亨,他魁梧刚毅、有财有势,精明能干,具有极强的冒险精神。他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打算以一个发电厂为基础建筑起他的“双桥王国”来,使自己工厂生产的灯泡、热水瓶、阳伞、肥皂、橡胶套鞋走遍全中国的穷乡僻壤。他有这样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全部打倒,“把企业拿到他的铁腕里来”。但吴荪甫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时。一方面他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他不能不过一种“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他与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进行勾心斗角的斗争,他熄灭不了工厂里风气云涌的罢工运动;他用尽心机收买过来的许多小厂都成了自己脱不下的“湿布衫”,他苦心经营的益中信托公司不能不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生产过剩、赵伯韬的大规模经济封锁之下一败涂地,野心勃勃的吴荪甫,也只剩下了一条“投降的出路”。

小说背景广阔,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作者善于把人物置于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作者笔下的吴荪甫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统一体。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业立场的义愤”,但另一方面,压倒他一切的却是“个人利害的筹虑”。笔者认为这种性格的多重性也是导致他失败的一个原因。吴荪甫是“办实业”的,他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他向来反对拥有大资本的姐夫杜竹斋一类人专做地皮、金子、公债的买卖;但是因形势所逼,他也不能不钻在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里。他希望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国民党反蒋派与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然而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的时候,他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强悍,但又不能不表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他有时果决专断,有时疑惑不定,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又垂头丧气;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实质上则是外强中干。同时在对待工人运动的态度上,显露了他拼命压榨工人、仇视革命的反动面貌。当他从报纸上知道双桥镇被起义农民占领的时候,“他狞起眼睛望着天空,忽然转为贫怒:‘我恨极了,那班混帐东西!他们干什么的?有一营人呢,两架机关枪!他们都是不开杀戒的吗?嘿!……’”仿佛传出了他的咬牙切齿的声音。他也有时不满意国民党反动政府,那是因为它不能有效地镇压革命。他企图从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货倾销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企业的不振,想吸尽工人血汗弥补他在投机市场上所受到的损失,他利用工贼、特务和反动军警破坏工人罢工运动。这些地方,都成功揭示了一个仇视劳动人民、喝血自肥的反动工业资本家的形象。结尾吴荪甫的工厂、银行、公馆全都没有了,自己的梦也破灭了,惨败于赵伯韬的吴荪甫带着姨太太灰溜溜地到牯岭消暑。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的双重挤压下,在自身欲望的支配下吴荪甫一败涂地。他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自身性格的悲剧。

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深刻细腻。首先作者善于捕捉人物一刹那的内心活动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达到了细致入微、生动可感的境地。吴老太爷初到十里洋场所看到的街上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平地拔立的路灯杆、长蛇阵般奔驰不息的汽车;他的二女儿芙芳和街上少妇紧身的半裸体式的夏装,裸露的臂膊、白腿;吴公馆客厅里跳舞的一个又一个女郎的衣着体态,全身肌肉的轮廓、无数高耸的乳峰……这些都是通过吴老太爷的眼光写出来的,并与他的心理活动或惊异,或气愤,或无法忍受,或心中谩骂同步写出,刻画了一个仇视现代都市文明、愚顽不化的“僵尸”式的独特性格与形象。其次,作者对书中的人物不是作静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写,而是在时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里来实行细致、深入的刻画。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还有杜竹斋唯利是图的性格,在公债市场的决战阶段显得分外清楚。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清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

小说虚实相映,以景映人,看似写景,实则写人,用环境的描写暗示人物的悲喜或命运。例如它用“天空张着一望无际的灰色的幕,只有西边的天空像是破了一个洞,露出小小的一块紫云。太阳仓皇的面孔在这紫云后面向下没落。”这种平淡的环境描写,以及其他一些恶劣的环境描写暗示人物的命运或喜或悲。第七章在描写吴荪甫内外交困的心境时,作者始终伴以自然景象的描绘:灰色的云块、雷鸣、雨吼、浓雾、金黄色的太阳、绿色的树林、琴韵似的水滴......这些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和声音的描写,与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和谐地交相辉映。除此之外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来鲜明显示人物性格。他绝不为写景而写景,写景即为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

鲁迅评论说,《子夜》的出现是国民党文学所不能及的。瞿秋白评论说,《子夜》是自文学革命后最值得夸耀的。人文主义代表,国学大师吴宓则评论说,此书乃作者结构最佳之作,写人物典型鲜明,环境描写精到,文字如火如荼,激情澎湃,开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先河。对于矛盾来说,是《子夜》成就了矛盾,而矛盾也成就了《子夜》。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子夜》我们认识到了30年代初期中国的社会现实、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了解到了30年代党所领导的工农斗争的风起云涌之势。从小说的构思及描写中学到了人物刻画、语言表述、环境描写等的一些技巧,提高了我们自身的写作水平。除此之外,我们还从小说主人公吴荪甫的身上学到了一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成长在和平年代,更应该像吴荪甫那样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挖掘自己不竭的潜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即使衣带渐宽人渐瘦,也始终不后悔不放弃。这样才能不枉费大学美好的时光,才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国家的培养,才能在无悔的青春谱写一曲华美的乐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