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是发展上,总是离不开攻城略地,抢占地盘。毕竟我国古时候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而土地的肥沃程度就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否让自身实力更上一层楼。在古中国的版图上,有一块地方土地极为肥沃,农作物收成特别的好,它就是由黄河和洛水分割出的一块形状像极了三角形的地区,这里的土地肥沃,耕种条件好,而且这块地方的战略地位也同样重要,是联系了关中平原地区以及河东地区的必经之路,堪称战略要地,自古以来就被各个国家争先抢夺。 在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这片土地又被当时的国家们称为河西地区。当时正是秦国打败并且收服西戎之时,如果秦国想要跟其他六国争夺更多的资源,就必须在六国的争斗中抢到土地肥沃的河西地区。而在三晋分家这一历史事件发生之后,魏国只得被压缩在了河东地区,急需抓紧时间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掠夺到更多的土地和资源,加紧发展国力。而由于魏国的地理优势,距离土地肥沃的河西地区距离较近,所以也对河西地区虎视眈眈。 因此在河西地区的主人地位上秦魏两国必然会有一场时间长久的大战。而在这个过程中,秦魏为了争夺这块被两国都视为大肥肉的河西地区彼此争斗了整整三百多年。而在这场持续了三百多年的秦魏战争中,尤其以秦惠公发动的阴晋之战战争声势最大,结果也最为惨烈。战争的场面甚至一度达到了50万人对5万人的惊人之数。但是即便是有着50万人数的军队,秦军一样还是败在了魏军之下,还被杀的丢盔弃甲,抱头逃窜。 这段战争连正史中都没有记载,只有在一些民间的野史中才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涉及到阴晋之战的篇幅也极为短小,并没有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战争的细节。在《吴子 励士 第六》中可以找到这样的两段文字,这两段文字就是描写当时惨烈的阴晋之战,其中那么说到: “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 这是秦国军队的数量。 “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 这是魏国军队的数量,从这本野史也所记载的文字发现双方的兵力悬殊巨大,但是最终还是以魏国大胜秦国的结果所告终。 篇幅不大,仅仅只有52个字,也只记录了战争双方秦魏的兵力数量,以及战争的结果。但是在《史记》及其它记载历史的古籍中,都未曾提到此次战争,令人十分疑惑。 在当时,魏国虽然国土被压缩到河东地区,但是国家内部刚刚经过来自大臣李悝提出的变法,再加上国家看重经济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蒸蒸日上。而在军事方面的发展,魏国任用了吴起做大将,在吴起的军事改革和一系列的措施下,魏国军队的战斗力也迅速上涨。两个条件的相结合下,才造成了这场战力悬殊过大但是以少胜多的战争。 在公元前409年,经过变法维新和军事改革的魏国觉得时机已然成熟,任用吴起为大将,派他带领军队去收服河西地区,经过军事改革的魏国军队势如破竹,一路高歌前进,同时有着极为坚实的后盾补给,很快便收服了河西地区的所有土地,秦国被打的节节败退,在收服河西地区之后,魏国国君在河西地区设立了西河郡,并且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守,守卫掌管西河郡。 然而秦国当然不甘心就这样将土地肥沃的河西地区就这样拱手让人,再次组织军队想要收服当时已然是魏国西河郡的河西地区。公元前389年,秦国国君秦惠公组织起了人数高达50万的军队,想要一战终结魏国的所有军事力量。50万军队有条不紊的度过洛水,向着河西地区进发,大战瞬间就被引爆。 秦国关于兵役军制方面有一条法令就是要求16岁到60岁的男子都必须要服一年的兵役,秦国的国君可以根据需要征调平民,这也就意味着秦军50万人的军队中有一大部分都是仅仅受过一点训练的普通平民,这也直接的促成了这场战争的结果。 秦军和魏军在重要的战略地阴晋地区相遇,大战一触即发,秦军对阴晋地区志在必得,秦军用着各种攻城器械对阴晋的城池发动着连绵不断的攻击,但是都被阴晋城池内的魏军一波一波的给抵挡了下来,魏军依靠着坚固的城池一直固守,这也是吴起的一项战略,建立坚固的城池等待援兵,最终他们等来了十分强力的援军,虽然这个援兵只有五万人,但是依旧很强势。 这也要归功于吴起的军事战略,奔走而来驰援阴晋魏军的援军是魏国精心选拔而出的武卒,他们是魏国的重装军队,身披铠甲手持十分精准且威力巨大的弓弩,对上没有经历过大规模训练的秦军完全就是一面倒的局面。 而在武卒赶来之前,魏国还特意给了他们以军功的奖励,在战斗中获得军功的士兵将有额外的奖励。这让魏国军队的所有人都有着极高的情绪去和仅仅是平民的秦军作战。在种种因素的叠加下,秦军只能丢盔弃甲的败退,50万人的军队数量并没有起到作用。 这场战争的规模程度堪称十分巨大了,但是最终的结果完全是一面倒的屠杀,这也就让后来的秦朝所羞于将其记入正史之中,既然秦朝当年有着焚书坑儒的手段和决心,那修改一下正史也是很简单的了。 而在这场惨烈的战争结束之后,秦惠公去世,宫廷之中后继无人,经历过一系列政变之后,秦国非但没有一直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积极提高生产和扩充军备,后来又赶上了商鞅变法,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秦国最终变成了六国之首,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河西地区,反而变成了中原地区的主人。这次阴晋之战对秦国可谓是好坏参半呀。真应了一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