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悍卒(二)——大秦锐士

 金色年华554 2021-01-17

中国几千年历史,难以计数的战争中铸就了一个个照亮历史长河的名字,但是在这些名字的背后是累累白骨堆积而成的功勋,接下我们来细数一下那些在一场场战争中留下赫赫凶名的精兵强军。

此系列文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并不涉及战力排名。

二、大秦锐士

华夏悍卒(二)——大秦锐士

秦军

前文讲到吴起时代的魏武卒已经能与几十年后的秦军相比,隐藏的含义也就是笔者认为,秦军强于吴起时代之后的魏武卒,但与吴起时代相比,应该是在伯仲之间。

关于这一点,并非是笔者认为魏武卒战斗力不行,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商鞅变法中制度上的优越性。

事实上,商鞅变法时期及之后的秦军,根本没有与真正的魏武卒较量过,魏武卒不同于秦军之处,在于它的军魂乃是吴起,而非一个完善的制度。随着吴起的离去,魏武卒的统帅与士兵之间被一个无影的阶层隔离开,这便影响到了一个军队的凝聚力,他们的信念不再如吴起时代那样的明确,阴晋之战的三十年后,魏国依旧处于霸主地位,而秦国却在商鞅的带领下夺回了河西故地,这就是很明显的信号,而到了马陵之战,魏军大败,输掉的并不止魏国的霸业,更是让魏武卒彻底沦为平庸。

商鞅变法之后秦军也一样遭受过大败,但是其优越的制度,依旧能够迅速地让秦军形成新的战斗力,尤其是在白起时代经过对外战争不断胜利所锤炼之后的秦军,更是成为了一支在心理上无法被击溃的军队,他们可以死,但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公元前389年,秦军大败,如果不是魏国的综合实力不足以吞下秦国这块蛋糕,怕是历史将改写了。

但祸福总相依,这一战虽然打掉了秦人的勇气,但是也打醒了这头昔日的西垂雄狮,秦国看见了魏国在变法之后发生的变化,于是也开始思索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这位雄才大略的国君致力于恢复秦国在秦穆公时代的霸业,于是广揽人才,下令求贤,而在此之前,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便已经开始了对变法的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也为商鞅变法这种触及根本的变法减少了一定的阻力。

这些入秦的人才中,有一个叫做卫鞅的年轻人,他是卫国的贵族,他向秦孝公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观点,得到了秦孝公的认可,一段时间深入交流后,他取得了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庶长,掌握军政大权,开始着手改革。

华夏悍卒(二)——大秦锐士

商鞅变法

横跨五十年之后,卫国再次走出了一位天纵之才,开始着手缔造另一个霸主,卫鞅、吴起均为卫国人,而一个世纪之内,卫国同时养育出了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天纵之才,自己却一个都没用,只能说是自己作死。

卫鞅是在以后被封到商地后,才被称为商鞅的,这里为了方便,就直接以商鞅称呼。

商鞅变法中,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李悝和吴起变法的内容,但是在对于军制的改革上,更为大胆彻底,在中国的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废除旧世卿世禄制。这一条中对于军制改革最大的好处就是,任何人因公获爵,都只能传三代,三代以后,如果没有功勋,也彻底罢黜爵位。这保证了在国家能够拥有足够的土地来封赏有功之士,也逼迫着贵族子弟能够上进而不是成为纨绔子弟。

其次是制订了完善的二十等军功爵位,只要有足够的军功,最高可封列候,列候是什么概念呢,西汉名将李广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封侯,这个候,就是列候。这样的刺激不可为不大,在那个奴隶制尚且还未完全崩塌的时代,这二十等军功爵,是是让底层人改变自己阶层的唯一通道,以前拿刀拼命功劳是别人的,而此时却是在为了自己,为了子孙后代在奋斗,底层士卒的双眼已泛起野兽凶光。

而商鞅打造的内政方面的改革,则完全是为战争服务的,一切的就是围绕对外扩张来制定,所谓耕战国策,就是为战争的胜利保驾护航。

自公元前362年第三次河西之战结束到公元前354年的第四次河西之战,短短的八年时间。秦军在战场上从第三次的面临庞涓回援直接大败,到第四次的僵持,整个变法的效果,有了实际的体现,但是魏国毕竟是改革成功了几十年,秦国才刚开始,这个时期的魏国,综合实力依旧足以碾压秦国。

而在公元前341年开始的第五次河西之战中,由于庞涓带领的10万大军在马陵之战被齐军全歼,而给了秦国机会,秦国大胜,10年之后,在秦惠文王时代,第五次河西之战彻底结束,秦国彻底收复河西故地。

这一时期的秦军也逐渐露出了獠牙,开始成为山东六国的噩梦。

确切地来说,秦军的成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商鞅变法至秦昭王时代的到来,第二个阶段是秦昭王时代,第三个阶段则是灭六国的那支大秦虎贲。

华夏悍卒(二)——大秦锐士

白起

第一个阶段,由于改革的果实尚未成熟,我们可以看见,在孝公时代,秦国依旧无法在东面战场取得明显的优势,到了秦惠文王时期,则依旧通过张仪的大忽悠术来寻求战机,逐步蚕食。

第二个阶段的,尤其是在白起横空出世后,秦国经过了孝公和惠文王两代,综合国力已经成超级大国,这个时期的秦国,一改以往作风,不讲策略只用拳头说话,在白起的率领下,据不完全统计,在正面战场直接干掉了东方各国合计一百六十万人,赵魏韩楚更是直接被打残。

其中最惨的莫过于楚国和赵国,一个都城都被打没了,还丢了江汉平原和长株浏盆地这个大粮仓,另一个一场战役直接死掉了四十万军队,国内人口锐减不说,国内经济也被打崩溃了。

之所以将昭王时期列为秦军的第二个阶段,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秦军在白起的带领下,开始横扫天下,为整个军队的意志,带来了质的改变,就如同吴起之于魏武卒一般,只要白起出现在战场上,士兵就一直处于狂热状态,并始终坚信自己的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白起和秦昭王的时代谢幕后,秦军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秦军,经过了前两个时代的锤炼,已经对自己为何而战,如何去战,相当明确。而昭王时期那高频率的大战更是锻炼出了大量的优秀奖领,王陵、王龁、麃公、王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入秦的蒙骜也开始崭露头角,他们虽然没有吴起和白起那般的军事才能,但是此时的秦军,已经相当成熟,不再过分依赖于将领的军事才华。

在昭王之后到秦灭六国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见,秦军和东方六国的战争,依旧是高频率的爆发,打的则是有输有赢,但是始终未出现过崩盘,在后期面对赵国的李牧,秦国在正面战场上始终落于下风,哪怕是同为战国四大名将的王翦统兵,一样无法突破李牧的防线,秦军依旧有着高昂的斗志,并未出现厌战的情绪,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华夏悍卒(二)——大秦锐士

秦始皇

这样的一支军队,是有别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支军队的,似乎他们就是为了战争而生。从商鞅变法到秦朝灭亡,秦军就没停止过战争,他们的足迹往北杀入草原,往西进入河西走廊,往东到达辽东半岛,往南到达了中南半岛。

所谓的的国虽大,好战必亡,这条定律在秦国的身上似乎根本就不起作用,若非秦始皇死后秦国自身出了问题,即便是六国旧势力掀起了叛乱,秦军也无非是再灭他们一次罢了,在绝对的综合实力面前,哪怕天才如项羽般,也无法掀起浪花。

秦军的衰败,在于李斯赵高,蒙恬和扶苏的死,直接的后果是让长城军团的军心出现了动荡,而王离率领长城军团南下之后,与章邯合作在巨鹿之战中根本无法衔接,因为一个是两人互不统属,而且王离的声望根本无法达到蒙恬的高度,压服不了章邯,最终巨鹿大败,葬送了最后的秦军,也葬送了秦国的国运。

秦军之强,强在其优越的制度上,所谓的大秦锐士,并不是如同其他的精锐部队般是整个国家部队中的一支,秦军的强大是整个的秦国军队的强大。

如魏武卒之强,强在吴起的军事才能及人格魅力;如唐朝的玄甲骑兵是强在甲骑具装的工艺和士兵的良好身体素质。秦军的强大,则是强在其的军心意志,每个人都很明确地知道自己为何而战,为谁效力。在拥有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再以秦国的强大国力为后盾,以秦军领先整个时代的制式武器为戈矛,自然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然而成为制度,败也制度,在李斯死后,赵高掌权,秦国的制度开始崩塌,整个军队的军心也严重受到了影响,加之没有一个最高统帅的带领,面对席卷半个天下的叛乱,那只凶名赫赫的秦军彻底成为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