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官制史》—为什么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思明居士 2023-01-29 发布于河北

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犹如急风暴雨,旧传统和新风尚、旧制度和新规定、旧观念和新意识,在暴风雨中混杂一起。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则犹如大浪淘沙,也就使传统社会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个新的社会模式出现了。

文章图片1

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铁器和牛耕,水利和土地开垦、商业发达和手工业进步,人口增加和民族融合,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经济的发展必将决定性地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战国社会变革的动因,而它的动力则是战争。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相互兼并,以强凌弱,弱肉强食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各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会城”。交战双方常常是以数十万军队激战于一地,死亡率高得惊人。

文章图片2

战国时代战争频繁

如公元前 293 年,秦将白起大破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 24 万。

公元前 279 年,秦攻楚,主将白起引水灌鄢城,“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曰臭池”

公元前 273 年,白起败魏军于华阳,斩首 15 万。公元前 260 年,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卒 40 余万。

文章图片3

战神白起石像

文章图片4

长平之战示意图

为了战争,各国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人力、物力,尤其以秦、楚最为强大,各有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其他国家也有数十万军队。大规模的战争需要专门的指挥人才和训练有素的军队,还必须有充实的物质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拥有战车和武器而具有贵族血统的武士们,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可能适应大规模的战争。那些世袭的贵族们也显然担当不了战争的指挥责任,世卿世禄所分散的物质储备,也显然不利于集中使用。

战争逼迫各国寻求新的出路,变法迫在眉睫。

首先变法的是魏国,魏文侯(前 445 年-前 396 年在位)在强敌包围之下,不惜重赏以招揽人才,一时间如子真、田子方、段干木、李悝、吴起、西门豹、乐羊子等,都投到他的擘下,魏文侯不仅延揽人才,并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

文章图片5

魏文侯画像

他师事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采纳李悝“夺浮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十”的建议,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来选拔官吏。

文章图片6

吴起画像

文章图片7

田子方石像

“淫民”就是指世卿世禄的贵族们,他们无功无能而拥位受禄,只有毅然剥夺他们世代承袭的爵禄来招聘人才、赏赐功劳,才能实现“有功必赏,有罪必罚”的治国原则。

文章图片8

因变法导致贵族出逃

李悝还作《法经》六篇,实行以法治国,刑罚不分高低贵贱。使用吴起改革军事制度,招墓十兵,采用新编制和考核训练制,实行军功受赏入什制度。这样,军人不再是具有高贵血统武士的专职,庶民也可以从军,并可以在夺取胜利和征服领土的过程中立功受赏,既可以改变身份,又可以获得财富,在名利的刺激下,军人作战勇敢,军队战斗力提高。

文章图片9

李悝石像

任用西门豹为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令,兴修水利而发展农业,既增加国家粮食储备,又把采邑改变为地方行政区。经过这些变制改革,魏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得到较大的发展,成为战国初期强盛的国家。

文章图片10

西门豹石像

其次变法的是楚国。楚悼王(前 401 年-前 381 年在位)任用从魏国逃难而来的吴起为相,采用在魏国曾经行之有效的变法,压制贵族,强制剥夺一些贵族累世享有的特权,贬废一些贵族,并把他们许移到边远荒凉地区,规定贵族的封邑再传三代之后即收归国有。选练能战之士,与士卒同甘共苦。整顿吏治。

收权、强军,清官场,楚国的国力因此迅速增长。是时楚国围魏救赵,大败魏军,接着“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注,曾经风云一时。

文章图片11

战国时期楚国是当时最大的国家

此后,变法图强便成为各国共同的特点。例如,韩昭侯(前 362年一前333年在位)任用申不害为相,委任他主持改革,推行“建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的任官授赏制度。

齐威王(前 356 年-前 320年在位)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大力改革政制军制,为齐国能在东方称“帝”打下基础。

文章图片12

齐威王石像

文章图片13

田忌赛马故事的树状图,展现孙膑的智谋

文章图片14

孙膑石像

赵武灵王(前 325 年一前 299 年在位)进行军事改革,改用胡服,重视骑射,灵活机动的骑兵使赵国扩展许多领士

文章图片15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石像

燕昭王(前 311年-前 277 年在位)任用乐毅为亚卿,实行“察能而授官”,采用“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的办法,提高了统治效能,使原本衰弱的燕国强盛起来,曾经一度攻下齐国七十余城。

七国之中,秦国变法最彻底,这并非偶然。

一是因为秦国本土很少受到外来攻击,社会生活比较稳定。

二是因为秦国所处的地区经济并不发达,基本上是依靠垦殖而扩大管辖区域。

三是本国贵族势力也并不强大,没有与君主抗衡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秦国的改革就阻力较小,比较容易实施。

文章图片16

秦国位于七国之中最西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早在秦穆公(前 659 年-前 621年在位)时,就曾经仟用虞人百里奚、晋人由余等为谋士,向东西发展,扩地千里,成为雄踞西北的强国。不拘资格,不问来历地使用人才,可以说是秦国的传统,而当改革的大潮来临时,这些人才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图片17

秦穆公石像

商鞅变法,是历史上有名的重大事件,也是秦国告别传统而开拓新道路的重要转折点。一个失意落魄的卫国公子来到秦国寻求发展,偶然的机遇使他得到秦孝公(前 361年-前338年在位)的赏识,并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大规模的两次变法。

文章图片18

秦孝公石像

第一次约是在公元前 359 年实施,重点内容是建立起什五为编制的户籍制度,所谓什五制,就是:“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什长伍长负责闾里治安,一旦发现形迹可疑者要及时上报,使“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

邻里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纠察,一家有罪,什伍连坐同罪。后代里甲制即由此发展而来,并长期成为国家基层社会的人身控制形式。

在这种严密的居民组织系统之下,人们的自由流动几乎不可能发生。国家通过这样的人身控制,将人们严格地附在一定的土地范围之内。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使帝国的赋税、徭役、兵役政策落到了实处。

创立军功爵位等级制度,鼓励垦荒和农业生产,把在战争中没有立过战功的贵族贬为庶民乃至奴婢,而对立有战功者,即便不是贵族,也是赏赐爵位、土地、住宝、钱财,奴婢等。

第二次大概在公元前350 年,即迁都咸阳后实施的,这次宣布废除不分家的大家族制,以增加国家的编户;建立县制,重新划分疆土,统一度量衡。

文章图片19

商鞅石像

商鞅变法把全国上下都纳入战争的体制,虽然商鞅本人受到旧勋贵保守势力的迫害,被车裂而死,但他的变法方略却无法被取缔,仍然被奉为国策。

秦国的战争体制成为争胜之本,此后,秦国北征匈奴先去后顾之忧,南下巴蜀而进逼楚、魏,步步为营,开拓疆土,吞并六国已成必然之势。

综观战国列强的变法,虽然各有不同,但基本趋向却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求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持续更新……

提问时刻:

为什么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它真的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吗?期待您的答案。

来自作者的独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也许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在国家政权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探索,不断要巩固统治,这也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经历的,感谢各位读者今日的品读,谢谢你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