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乒乓球多年了,从刚开始抡着大臂模仿拉弧圈,架势很唬人,效果很嘻哈,到后来学着用身体,一点点找整体发力的感觉。 从偶尔找教练打多球,到无人指导,完全凭借各种教学视频自己琢磨。就这么爱着这项运动,没有天天热恋,只有周末之约。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如细品一杯美酒,如谈着一场漫长恋爱。 星仔找来一篇与乒乓球的“恋爱感悟之旅”,仔细品读,相信资深球友们,一定能从中品味出不一样的味道。 1.“整体发力”,从发球找到的这种感觉 毫无疑问,发球很重要,可是很长时间,我只会一种发球,就是正手下旋发球,直到后来才开始琢磨着发正手侧上、下旋变化。 因为是右手横拍,手腕没有直拍灵活,刚开始发球很难发出旋转,几乎没什么威胁。但这是我唯一的发球,没办法,只能坚持。 正手发下旋,看似简单,但是想发出质量很难,因为教练要求的比较正规:左脚前、右脚后,左肩指向对手 → 手掌保持平直 → 球保持静止、至于掌上 → 手放置球台底线外、不低于台面的高度 → 近似垂直抛起、抛高不低于15公分(大致在眼睛的高度)→ 腰部从右向左转 → 重心随腰部转动下降 → 手臂从外展到内收、向左腹做切砍动作 → 触球瞬间,手指、手腕发力摩擦球的中下部。 难就难在用这种规范的动作做出有效的合力,发出一定的质量。 这一合力是身体的力量集中作用在球上,是整体的发力。 后来开始用同样的发力方式,立起球拍琢磨着发侧上侧下,居然效果还不错,因为是整体发力,侧下发的足够转,侧上(其实就是侧旋,到手腕能力的尽头努力向前上走一点,这是横拍握法的限制)的对比效果才比较明显。 因为发球,开始有点集中发力,整体发力的感觉了。 2.“反手拉”居然比“正手拉”简单容易 刚拿起球拍的时候,觉得正手不就是抡一下就成了,反手怎么都不好抡,发不出力,想着反手拉一定是“专业级别”的技术,我等业余可望不可及,结果找教练打打多球的时候,才体会到,反手拉居然如此简单,正手居然如此之难! 直到现在,我正手还是拉不好,而反手一直是我重要得分手段,或者我的正手得分能力、我那些赢过的球,都是完全是建立在反手有威胁上的。这是我开始打球时完全没想到的,反手才是横拍的最大优势。 为什么?因为反手动作幅度小,更容易做到集中发力,同时衔接更快,只要会用有身体发力,而不是用“手臂抡着打”,掌握反手拉比较容易。 如何发力呢?反手拉的时候,拍尖朝向自己,用手指发力拉的方法,感觉挺好,动作更紧凑,手腕加转效果好,略加挺腹动作,能够很好合力,解决了反手半出台那种轻飘飘接不上力的怪异下旋球。 3.拿不出手的正手 正手一直很难很难,不知道为什么,开始和教练打多球的时候就打不好,可能教练教的那种拉法的问题,一个球友说我拉的球,虽然很稳,但都是加转,力量不够。 最近开始学习别的拉法,似乎稍微有点开窍了,现在也能打几拍前冲了。主要的体会就是拉球高度在胸前,拉球点和两肩是等腰3角形,感觉非常好。 4、拧拉,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 拧拉其实比正反手拉都简单,当然做好并不容易,但是学会并不难。 我最先掌握的拉球,就是拧拉。 开始是拧侧面,这个比较容易,在上升后期拧,能借力,拧得球侧拐,主要是把胳膊吊起来,用手腕立拍摩擦球的侧面。不怎么用腰的力量,基本都是手腕的力量。 后来想让球拧的有点前冲性,开始学习马龙、丹羽孝希的教学片,但总做不好,最近开始把触球点放在身体中央的位置,这样能更好的利用腰的力量,在腰的带动下更自然的控制手臂的向右的摩擦,更像反手拉的缩小版,效果显著。 这些,都是我亲身练球、打球的经历,非常实在的体会,不知道有多少球友和我的情况差不多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