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如孟郊者,整部文学史中也不多见。 有穷者孟郊,受材实雄骜。……酸寒溧阳尉,五十几何耄。孜孜营甘旨,辛苦久所冒。…… ——韩愈《荐士》节选 韩愈不愧是孟郊的毕生知己,用一个“穷”字,道尽了孟郊的一生。 图源:菊斋高清书画库 跟很多著名的唐代诗人不同,孟郊并没有显赫的家世。他父亲孟庭玢只是个小小的昆山尉,在孟郊兄弟三人出生后早早就去世了,孟郊是被寡母裴氏一手拉扯大的。可想而知,身为长子的孟郊承担着家庭什么样的期望。 已经很难推断孟郊初入长安应进士试的时间,但是当他踏进繁华的长安,一定也跟所有的举子一样,怀抱着最天真、最宏伟的梦想。 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作诗三百首,窅默咸池音。骑驴到京国,欲和熏风琴。…… ——韩愈《孟生诗》节选 他知道自己写得一手好诗,然而唐朝虽以诗赋取士,却也不是单凭文采就能考得中的。 唐朝科举惯例,考卷并不糊名,考官阅卷时可以看到考生信息。更重要的是,进士的取录标准,不仅取决于举子的试卷成绩,主考官往往还会考虑举子平日的名声,以及各方名人的推荐。出生名门、善于交际的举子,考中的可能性自然就大些。而孟郊这样“谅非轩冕族,应对多差参”的寒士,在考场中的待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拔心草不死,去根柳亦荣。独有失意人,恍然无力行。 昔为连理枝,今为断弦声。连理时所重,断弦今所轻。 吾欲进孤舟,三峡水不平。吾欲载车马,太行路峥嵘。 万物根一气,如何互相倾。 ——孟郊《感兴》 不过他当然不会就此放弃。他家里还有多病的老母,年幼的弟弟,他争取的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家族的生计。 第二年他再一次走进考场,然后是第三次,第四次。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孟郊《再下第》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 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孟郊《落第》 自念西上身,忽随东归风。长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 离娄岂不明,子野岂不聪。至宝非眼别,至音非耳通。 因缄俗外词,仰寄高天鸿。 ——孟郊《失意归吴因寄东台刘复侍御》 关于孟郊共应试几次说法不一,最多的说他曾落第六次。 难以想象,一次次的希望和失望,一次次被读书人唯一能证明自己的朝堂拒之门外,是怎样的屈辱和折磨。 不考自然也是可以的。 回家去,面对母亲和弟弟眼中的失落,面对困窘的家境和黯淡的前途,面对自己毕生才学白白浪费的结局。 图源:菊斋高清书画库 孟郊选择再考。 然而就像白居易初入长安时面对的调侃所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路费、食宿、还有必不可少的为了增加知名度而进行的干谒和交际,这些都需要钱。他不得不把生存的需求压到最低,甚至到了衣食不继的地步。 所幸的是,贞元十二年,他终于考中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后人说这是孟郊“生平第一快诗”。 有人讥讽: “年五十始得一第,而放荡无涯,哦诗夸咏,非能自持者,其不至远大,宜哉。” 然而孟郊又有什么错?他被压抑得太久了,在得意忘形的背后,是一个怀才不遇的贫寒书生半生的悲苦。 登第后,他被任命为溧阳尉。虽然只是一个小官,但也可以衣食无忧了。他把母亲接到溧阳,在迎接的路上写了那首著名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寸草如能出头,也算是报了三春晖。 孟郊的母亲在几年后去世。能看到儿子前途有望,她应当是含笑而逝的。 也许应当庆幸她去世得早,没有看到孙子们一个个夭折。 厄运总是在孟郊身边徘徊。他有三个儿子,先是十岁的大儿子去世,接着两个小儿子先后撒手人寰。对一个年老的父亲来说,这该是怎样摧心裂胆的痛苦。 一闭黄蒿门,不闻白日事。生气散成风,枯骸化为地。 负我十年恩,欠尔千行泪。洒之北原上,不待秋风至。 ——孟郊《悼幼子》 元和九年,孟郊结束了他苦难的一生,年六十四。 他一生的悲哀都在他的诗里,饥寒交迫的处境,怀才不遇的愤怒,痛失亲人的悲伤,一字一句都是血泪铸成的。 难怪一生乐观豁达的苏轼嘲笑他的诗像“寒虫号”。 然而谁说诗就不能“寒”?孟郊的坎坷人生磨砺了他的诗才,造就了他“埋泉断剑,卧壑寒松”般的诗歌品格。他用自己的血肉打磨苦难,在琳琅满目的唐诗宝库中增加了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 孟郊的终身好友韩愈说过: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娱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也许上天给孟郊以苦难的命运,就是为了证明苦难的价值。 作者:殊春 本文来自投稿,为菊斋原创文章。 图片来源已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