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zpin 2019-10-10

“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

一曲著名的《夜上海》婉转悠扬,几十年来依旧打动着听众的心,令人如痴如醉。

说起上世纪之初的上海,让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十里洋场、纸醉金迷”般奢华的景象,无数的荧幕形象让人对百年前的上海以无限的遐想。

在它挥金如土的另一面,上海地区的美术事业也在寻求创新,一股崭新的绘画审美观念与方式正在积极的发展着。

经过层层的积淀,最终这股绘画群体形成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上称为“海上画派”。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任伯年《花鸟四条屏》

“海派”的形成

海上画派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松江画派。

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画派,在明代时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画派。水晕墨章,古雅神韵,富于江南清疏的情致,让松江地区的绘画风格形成一个历史基础。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董其昌《山水图册》

明末清初时期,上海等一些沿海城市相继开埠通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船队通过航海陆续来到中国。

西方洋商在带来商品贸易的同时,也把他们的宗教、艺术一并带来中国,西方的绘画开始在中国扎了根,利玛窦、汤若望、郎世宁等传教士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外来文化的进入给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传统而又古老的中国带来一丝别样的风味。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双狮图》

清朝鸦片战争后,上海的海关大门进一步被打开,欧美各国纷纷在上海设立租界,外国资本的注入使上海成为西方殖民者渗透中国的桥头堡,又成为中西文明的交融点。

就这样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上海,逐渐发展成为近代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具魅力与活力、光华四射的大都会。

如此光景,遍地都可能存在发家致富的商机,其他地区不同阶层和领域的人都被上海吸引而来,把上海当作理想中的淘金地。富商和显贵可以在上海找到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商机和奢华生活,知识分子可以在上海接触到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年轻的学生可以上海寻求出洋留学的机会......

而艺术家同样也能在上海找到值得发展的依据,上海因其特殊的地理和政治因素,这里西方文化的气氛明显高于中国其他地区,可以学习借鉴来自西洋的绘画技法,而且创作好的画作也能在上海寻求一个好的价钱。众多因素的叠加,让上海成为艺术家得以汇集的焦点。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胡公寿《待凤石》

当本土维新思想、外来西方艺术相融合后,上海地区的画家对传统的中国画开始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吸收西洋绘画的一些表现技法后,就形成了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海上画派”。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钱慧安《群仙祝寿图》

艺术风格

海上画派的形成,根植于传统,而又能突破传统的雅俗界限进行变革。

海派的传统根基取自于明代的陈淳、徐渭、陈洪绶等,又经过董其昌的进一步提炼,有着清爽雅致的传统。

在传统的基础上,海派又吸取了西洋绘画的设色和构图技法,色彩明艳且构思新颖,带有外来文化的影子。

表现手法有别于以往传统中国画中倾向潇洒秀逸的风格,海派在绘画中注重从金石碑版中吸收骨力,画风浑厚大气。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吴昌硕《富贵花开》

在海派绘画作品中,花鸟画是最常见的题材,笔法和墨法简逸而明快。

注重色彩的艳丽华美,绘画内容偏重于吉祥喜庆,在色泽的使用上显然受西方美术的影响,在强化艳丽色彩和写实造型的审美意蕴中挖掘世俗化的活力, 这在讲究用色清淡的传统国画中是一大变化。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任伯年《岁朝清供图》

在绘画的手法上常常采用象征性的表现,一改以往直接描绘景物的方法,海派在作画时多讲究内涵的充实,以物喻物,用烘托引申的手法表现绘画主题。

如用牡丹等花卉表达富贵、用钟馗表现驱邪镇恶、用荔(取谐音“利”)枝表现吉利等。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任伯年《钟馗》

海派画家注重诗、书、画、印等诸方面的修养,善于从活泼通俗的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各个阶层的群体都成为海派画家的购买消费对象。

海派在个性自由和人文关怀的精神情感倾向之下,在文人画的写意传统中抒发性灵,画面具有文人画的清高超脱之气。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赵之谦《枇杷》

代表画家

海上画派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一个流派,但又并非是一个固定的风格派别。一群敢于破旧创新、兼容并蓄地融合中西方艺术手法技巧的海上画人,他们共同开创了海上海派的新画风。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huī)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晚清著名书画家、篆刻家。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赵之谦《花卉山石》

赵之谦学问广博,精于金石、书法及篆刻,擅画花卉、蔬果,以金石牌版的篆隶笔意入画,画风苍劲浑朴。

在设色上赵之谦具体海派绘画的显著特点,往往浓艳华丽,再加上骨力雄强的用笔,酣畅而富有气势,具有古艳雄浑而富有金石气的艺术风格。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赵之谦《花石图》

虚谷 (1823——1896),俗姓朱,名怀仁,僧名虚白,字虚谷,别号紫阳山民、倦鹤,室名觉非庵、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原籍安徽歙县,后迁居扬州。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家之一,有“晚清画苑第一家”之誉。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虚谷《松鼠》

虚谷在出家前曾任清朝的参将,在和太平军作战期间目睹了战争的惨状,“意有感触”从而出家为僧。遁入空门的虚谷不茹素、不礼佛,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书画创作上。

花卉、蔬果、禽鱼、山水是虚谷最常画的题材,尤其擅长画松鼠和金鱼。画风奇峭,落笔冷隽,喜用侧锋干涩之笔。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虚谷《枇杷》

任伯年(1840——1895),早年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末著名画家,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海派四杰”之一。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任伯年《仙鹤图》

人物画和花鸟画是任伯年绘画成就最高的领域,造型准确,线条简练沉着。

任伯年重视写生,又能吸收西洋画的设色技法,取水彩色调之长,勾皴点染之间格调清新,用色明净淡雅。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任伯年《鸟石图》

吴昌硕 (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别号甚多,如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安吉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吴昌硕《临郑板桥墨竹图》

吴昌硕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并融金石书法中的篆、隶、草书等笔法经验运用于绘画,笔力雄浑朴拙而又奔放有力,布局疏密偏正,气势浑然天成。

在吴昌硕的笔下,花卉竹石天真烂漫,山水人物质朴有趣,设色大胆浓丽,用墨浓淡相宜,“奔放处离不开法度,精微处照顾到气魄”是他绘画最恰当的写照。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吴昌硕《天竹拳石图》

蒲华 (1832——1911),字作英,亦作竹英、竹云,号胥山野史、胥山外史、种竹道人,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斋名九琴十砚斋、九琴十研楼、芙蓉庵,夫蓉盦、剑胆琴心室等。晚清著名书画家,“海派四杰”之一。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蒲华《铜角丛菊图》

蒲华早年曾一度从政,因不擅官场而辞归,后终身以卖画为业。擅长花卉及山水,尤其善于画竹,在当时有“蒲竹”之誉。

蒲华作画善用湿笔,水墨淋漓,光彩照人。落笔迅捷如疾风骤雨,纵横潇洒中有奇崛之气。

真实的海上画派:一个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画派

蒲华《墨竹图》

以兼容并蓄、承古开新为特色的海上画派,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博采民间及西洋外来艺术之长,以开放发展的胸怀大胆创新,进而成为“海派”这一独特的艺术审美风格,不仅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高峰,更对后世的美术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发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