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铜矿遗址:青铜文明发源地的见证

 zgsc2002 2019-10-10

  凯旋门之于巴黎,歌剧院之于悉尼,外滩之于上海等,都是一座城市闻名于世的锃亮名片。大冶因矿而生,青铜文化是大冶的“灵魂”所在,而承载和凝聚大冶城市文明的物质文化遗产,非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莫属,她是这座城市被外界认知的最直接、最炫彩的名片。

  溯源千年古铜都大冶厚重的文化底蕴,感受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的历史状况和人文情怀,就必须了解有着3000余年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1973年的惊天大发现

  1973年秋,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在铜绿山矿区进行露天开采,矿工在电铲掘进到离地表四十多米深的古矿井里时,发掘出13柄铜斧,最大的一个重达3.5公斤,有的在出土时还保留有长80厘米左右的木制把柄。

  当时的湖北铜绿山矿革委会将一件铜斧寄送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请求鉴定,并函告发现铜斧的现场情况,中国历史博物馆立即发来电报:“保留现场,即来人调查”。三天后,考古人员来到铜绿山矿调查研究,发现了密如蛛网、迷宫般神奇的古代矿井,其分布范围约2平方公里,地表遗留的古代炼渣在40万吨以上,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

  14万平方米的遗址,井巷纵横交错,向世人展现了当时开采、冶炼粗铜的盛况。更有学者认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书写了两大中国之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代表的,是中国青铜时代采矿、冶炼技术的最高水平,其矿冶业之发达,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国绝无仅有。”黄石考古学者龚长根说。

  这一次偶然的开采,震惊了世界考古界,敲开了通往3000年前中华青铜文化的大门。

  经过11年的开采,考古专家先后对1、2、4、7、11号矿体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商、周至西汉千余年间不同结构、不同支护方法的竖井、斜井四百多座,上千条平巷交错,制作精细。还发掘出一批古炼铜竖炉,随同出土的还有一批生产工具,如铜质斧、锤、锛、凿、锄和铁质斧,木制的铲、锹、桶,以及一些陶罐、陶片和生活用具等,这些出土的文物真实记载了中国古代矿冶发展历史和卓越技术成就,为中华青铜文化提供了有力印证。

  1982年,国家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4年,铜绿山开建古铜矿遗址博物馆,这是我国继半坡遗址、秦始皇兵马俑后的中国第三座历史遗址博物馆。

  1994年3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2001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而且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古铜矿遗址。

  城市文化名片“立起来”

  “天地一洪炉,举世无双冶”的大冶,历来有“矿冶之城”的美誉,据文物管理部门调查,到目前为止,大冶辖区内共发现古矿冶遗址55处之多,而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从定位看,在国家文物局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向联合国申请列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清单中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古矿冶遗址中年代久远,生产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地表遗留的古代铜炼渣在四十万吨以上的一处古铜矿遗址”,具有“一久两最”的特点。

  从对大冶的影响看,遗址折射出大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勾画了大冶工业文化——包括古代工业、近代工业、现代工业的走向和趋势,并使之闪耀着中国青铜文化的历史光环。

  大冶的城市文化也由此定位为“青铜文化”。大冶铜以其独特的发展史,成为大冶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正如北京的“皇城文化”,上海的“都市文化”,苏杭的“山水园林文化”,以及南京和西安的“古城文化”一样,大冶诸多文化之中,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最突出、最具代表性、最具城市个性化”的只有“青铜文化”。这一点早在宋代,就已经被广泛认可——以“大兴炉冶”作县名就是最好的例证。

  铜孕育了大冶的历史文化,早在商周时期,大冶成千上万吨的铜被冶炼出来,从大冶湖到长江,再由长江源源不断运往中原,大冶铜为中原大地建立青铜时代的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千百年来,大冶先民择铜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大冶的城市沿革、历史事件、文化蕴涵、民风民俗,无不与铜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首届中国·黄石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之前,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并不被外界更多了解,2010年节会的举办,遗址才迎来了她辉煌灿烂的春天。

  有关专家指出,大冶要继续提高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就必须打好“青铜文化”这张品牌,把铜和青铜蕴含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郭旃认为,“一个城市如果有了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可以扩大该城市在国际上的影响,其潜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如何做足青铜文化文章,有关专家学者提出了一套可行性的建议:坚持定期举办“青铜文化节”,建“中国青铜文化公园”及“中国青铜文化博物馆”,积极申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0年8月19日,大冶市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隆重举行了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万人一日游”活动启动式暨遗址博物馆开馆剪彩仪式。修缮一新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在关闭4年后,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对外开放。重新开放的遗址景区包括尾矿库、大岩阴山观景台、遗址博物馆、冶炼炉馆、商周时代采矿遗址2号点、复原冶炼炉区、矿石林、矿山公园、矿晶体陈列厅等9个景点。其中遗址博物馆采用了幻影成像、感应电子图书、触摸屏浏览等高科技手段和艺术化的表现手法,以多媒体形式真实还原和再现了华夏先民采矿冶炼的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较之原来更具观赏性。

  为搭上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的顺风车,民间资本纷纷将投资触角伸向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周边寻找商机。其中,400㎡的根雕艺术展厅动工兴建。“这将是大冶地区首座根雕艺术展厅”,展厅投资人熊国强表示。

  自8月19日重新开馆以来,博物馆每日游客突破2万人次。“相当于过去一年的旅客总和。”时任大冶市文体局局长明水泉说,“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现实证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化效应的多元化拓展

  “以旅扬文、以文兴旅。在矿冶文化的推动下,景区成功实现了从‘看景点’向‘品文化’兼容的重要转变,从而给旅游产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大冶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遗址文化的拓展,带来旅游业的繁荣,以遗址为中心,这里将建立起一座生态公园,承载大冶市民的文化娱乐休闲活动。

  有关专家在考察大冶铜绿山后一致认为,可以围绕“铜”字策划旅游景点,再现出“中国第一”铜矿历史村,作为了解铜矿历史和生产过程的天然课堂。大冶应该营造浓厚的青铜文化氛围,让人们进入大冶就能观铜形、闻铜香、听铜声,感受到大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青铜色彩。

  大冶石开青铜工艺品公司充分利用青铜文化的品牌效应,以文化与青铜器的深度结合为主线,充分挖掘青铜文化的丰富内涵,用灿烂的青铜文化包装青铜制品,将青铜文化元素渗透到工艺品制作、城市雕塑等各个环节之中,开发有大冶特色的青铜制品,不仅优化了青铜产品结构,也促进了青铜文化的开发利用。近年来,该企业年产值达近千万元,文化元素为经济效益带来的最效应得以彰显。

  同时,备受市民关注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已经获国家文物局同意,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管理处称,下一步,他们将全力争取让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于今年底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保护规划》中明确说明,保护区面积560余公顷,东至大冶三里七湖西岸、西至金湖街办铜山村、北至大冶长流港南侧、南至铜绿山矿铁路线,包括铜绿山部分工矿企业厂房、金湖街办泉塘村、铜山村部分村庄、铜山村古铜矿矿渣堆、三佛寺、青山寺等。

  新规划的余修齐生态公园,以矿冶文化为背景,以“开放”、“和谐”、“生态”为主题,以“五区一轴”为结构。“一轴”,即轴式点睛布局。“五区”,即文化休闲区——弘扬古矿遗址文化;生态观光区——体现生态与矿冶和谐共存;运动休闲区——提升全民综合素质;娱乐休闲区——以矿冶文化为背景,陶冶全民情操;小品区——升华公园整体气质、展现经典矿冶文化。

  历史不可复制,文明一脉相传。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作为大冶最厚重的城市文化地标,在掀开她的神秘面纱以后,已经越来越被世人所认知、认可,已然成为大冶市民文化情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大冶,正充分挖掘遗址的历史文化底蕴,将文化积淀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使之贯穿到城市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旅游开发等方方面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