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

 我思故我在hyp 2019-10-10

  作者简介  

林徽因,汉族,祖籍福建闽县(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徽音”,故改名为“徽因”。

01

留住这份“过往的热情”

—林徽因《别丢掉》导读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佼,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原载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1936年3月15日)

02

读林徽因(1904—1955)的诗,一些读者总喜爱把诗和她的情感经历联系起来,刨根究底隐藏在诗歌里面的故事。这也是读诗之一法,讲究知人论世, 也是我们读诗的一个传统,有时也确实能把一首诗读得非常透彻。当然,有时太拘泥于诗人的身世,反倒会忽略诗中所隐含的深意。

《别丢掉》写于诗人徐志摩去世半年之后,由于林徐之间的特殊关系,往往被认为是悲悼志摩之诗。 当然,这也是一个说得过去的依据,似乎要这样联系起来,才能解开诗中的一些纽结,但恐怕也会增加另外一些纽结。毕竟此诗所展开的情境完全是向想象敞开的,诗中的幽深之处包含着爱情中普遍的悲伤和对死亡的某种迷恋。还是朱自清先生说得好, ‘‘这是一首理想的爱情诗,托为当事人的一边向另一边的说话。”读这首诗,关键之处是要扣住标题来读,顺着标题自然地往下伸展。从表层看“别丢掉”作为一个标题,未免显得有些突兀,似乎是一个失去惯性的急刹车的动作,给人某种峻急的感觉。 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诗人心理上的郁结,既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也是由提示所带出来的答案,里面隐含着诗人躲闪而犹豫的表白。别丢掉什么?

诗人实际上是欲说还休,把一份刻骨铭心的情感掩抑在克制 的悲伤之中。这在诗中的意象上表现出来,就是冷 色调的涂抹和恰如其分的幽暗。诗人的所怀之人生前热烈,但“这一把过往的热情”如今已“叹息似的渺茫”,诗人却要留住这份“过往的热情”。诗中有—种幽咽的语调,在缓慢中倾诉一份过往的情感,在诗人的怅惘里浮现出一张老照片中的面孔,却又似乎显得如此清晰。诗中的情境在透彻的幽冷压抑着—份火的炽烈,或者是刚刚熄灭的火焰的余烬,看起来给人一份透心的凉意,摸上去却仍然有一种慢慢退去的余温。这大概就是诗人的叹息,诗人说“别丢掉”,那个人再也无从听见,这是她情不自禁吐露出来的一个心符,实际上是说给自己听的。丢掉亦不可能,只能埋葬在心上,在心上筑一座坟。诗的结尾终于无法克制,流露出一片黑夜般的哀伤“那一句话”始终无法说出,却又留下一片回音。

03

此诗的高妙之处是把一份炽烈的情感写得内敛、沉静,诗人明白她的所想所怀是心中不安定的源泉,却始终守着自己的秘密,她在犹豫中忍不住透露自己的思念,又恍然回到现实中,这就是诗中有一种梦境般的幽暗却又透出几丝光线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首相当复杂的诗,诗人所抽抒出来的情感有一种晦暗的底色,诗人迂回的笔致涂抹着悲哀,这也使此诗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欲言又止的回环效应,读者只有在不断的剥离中才能体味到诗人心中的苦涩情味。我的导师陆耀东先生生前特别推崇这首诗,说这首诗称得上是新诗的压卷之作。 他说《别丢掉》“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熔于一炉,从这一方面考察《别丢掉》既是先行者之一,又是新诗中‘顶峰中的顶峰'自晚唐及宋以来,少有超越者。” 我倒不完全认同,但觉得陆先生的眼光有他特别的敏锐之处,他是在新诗史的整体视野中来论断此诗的。这实际上是从个人化角度 甄别和比较的一个结果。这大概也是这首怀人之作 的魅力所在。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