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是近代诗人徐志摩的诗,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国。本来是准备去那里拜剑桥大学的罗素为师。但他到了英国才知道罗素已不在英国,而到中国讲学去了。 而且,罗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剑桥大学除名。 后来,徐志摩经英国作家狄更生介绍,才得以进入剑桥大学读书。 此间,徐志摩认识了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他开始苦苦追求这位美貌年轻的才女。为此,徐志摩解除了与前妻张幼仪的婚姻。 但不幸的是,后来的林徽因还是与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结成了婚姻。 于是,一首《再别康桥》,把徐志摩热烈、真挚、轻柔、细腻又略带飘逸的浪漫主义个性,作了充分显示,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就是这样用含羞草般的触觉和婴儿般的情感去感知爱情的,是他的单纯的爱情观给他的诗作注入了浪漫的气息。虽然这种浪漫不能成为现实,但是徐志摩那炽热与细腻的情感,在诗行中随着康河静静地流淌。 可以很肯定地说,这首诗就是写给林徽因的,由于当初林徽因离开了徐志摩,于是徐志摩借用康桥的景物,描写了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我们都知道徐志摩一直深爱着林徽因,可是由于林徽因家人的反对,才使得林徽因不得不离开徐志摩,这也成了徐志摩终生的痛,为此他在离开康桥时,隧写下了这首感人的抒情诗。 作为的代诗人,徐志摩一直是佼佼者,他的诗歌在很大程序上影响了后面的很多诗人,尤其是北岛和顾城等一批现代诗人,也是深受徐志摩的影响;应当说徐志摩就是蒙胧派诗歌的鼻祖。 诗人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篇,这些诗篇每一篇都熠熠生辉,成为了上称的佳作。特别是这首《再别康桥》更是成为了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