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等生就该“陪跑”?

 长沙7喜 2019-10-10

第一次当父母的父母,凭着自己以往的经验以及社会的大潮流去养娃、教育娃。一路跌跌撞撞走到终点,回过头来看看也不知是对是错……

在我的记忆中,女儿出生后相当一段时间,我是没有想清楚要给女儿怎样的教育的。

别人家的女孩子在跳舞,我的女儿也应该去跳舞,别人家的女儿在练琴,我的女儿也应该练琴,于是女儿考了一大堆有关舞蹈和电子琴的证书。

转眼间,升学的压力快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别人家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奥数,差不多四年级快结束的时候、我们给孩子找了奥数老师,为了赶上拖欠下来的进度,不惜花费更多的钱找的“一对一”。

女儿终于顺利地升入了理想中的中学,尽管只是平行班——入学摸底考试的时候她的成绩在班上排名第二。在与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初次见面的时候,老师说:“这个娃娃未来的学习不会有多大的问题。”

话音才刚落地,转眼间女儿就初中毕业,她未能直升本校的高中,参加中考的分数倒是超过了重点线二十多分,但还是进不了本校,也进不了其他的理想的学校。后来,想尽办法,还是让孩子进了本校,并委托在该校任教的朋友把孩子安排在了她的班上。

高中阶段,女儿的成绩在班上长期居于第十四、十五名间,全校排名则在二百名以外,也就是说她是一个标准的中等生。

没做过中等生是不知道中等生的痛苦的,每一次考试前都希望自己的名次往前走一走,而每一次考试后则很长时间都处于沮丧和失落的情绪中 :“我那道选择题要是没错,名次就要往前靠三十名。”

作为中等生的父母,内心的失落和不甘也只有做过中等生父母的才知道 :“难道我的孩子真的就这么一般?曾经设想过一万遍的孩子的美好前程就这样太早地滑入平淡?”

高三“零诊”的前一天晚上,正在想着女儿“零诊”会考成咋样的我们,突然接到女儿的电话,说她不想参加高考了,她要出国去读大学。好说歹说, 她答应先参加完“零诊”考试。结果出来后, 女儿居班上第十二名,老师说保持目前的学习状态,上一本线问题不大。

可是女儿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 :这个成绩,即使能上一本线,也极有可能到二本院校去读书。她说 :“爸爸妈妈,你们有能力送我出去读书,我不想亏了自己。”

“爸爸妈妈,我不想亏了自己。”数年后,当我写着这篇文章,想起妻子好几次在谈到女儿的时候说 :

“那时,我们没有经验,从小把女儿弄得那么累,还没学到东西 ;补课给娃娃找的老师也不是最好的,拼成绩她也没拼过人家,长期以来,在学校里她就是一个陪读的中等生,她要没有更多的想法也许会过得快乐些,不幸的是这孩子是一个有主见有想法的孩子,她内心有过的痛苦我们是过后才知道的……”

很高兴妻子有这样的反思。当初女儿作出不参加高考而要考托福、赛达然后出国读书的决定的时候,妻子无比失望地对我说 :“她这是在逃避现实。”即使女儿到国外学习了已经好长一段时间,她还在担心女儿在国外学不到东西,“将来何以为生?”

我告诉妻子 :“这个时代,生存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关键是女儿要找到她的兴趣所在,目前这一段时光她要过得快乐和有意义。”值得庆幸的是,当初我们和孩子一起选择了文理学院,美国本科教育的精华就在文理学院,女儿在这里所发生的变化是我和妻子所乐于见到的。

她重新变得开朗、自信,尽管学习非常辛苦,但她的目标十分明确,她知道自己四年内必须取得哪些条件才有可能升入理想的大U(综合类大学)去读研究生。

在心理学之外,她又修了艺术史,上学期她的美术作品被老师推荐到纽约参加大学生美术作品联展,“未来,我要做一个临床心理医生,同时,我会好好画画,争取有一天能够受邀参加大都会的晚宴”。

与五年前高中快毕业时的女儿相比较,我更喜欢现在的女儿,她自信、对未来满怀希望的样子,这本该就是教育应该给予孩子的。

我想起了自己的过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过写命题作文 《我的理想》的经历。

一九八一年,读初中时,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写《我的理想》了。和以往不一样,这一次不晓得是哪来的胆子,我说“我的理想是要努力读书,争取升学,跳出农门,将来端铁饭碗,不修地球”。

“天啊,你这个娃儿的思想有问题。”我记得那是上午的第一节课,语文老师对着全班同学读了我的作文,并公开批评了我的理想自私、渺小,不够高尚和远大。

我们这一代,成为科学家,参军保卫祖国,做医生,当劳动模范……大多数孩子的脑子都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建模和定制的。

我如不想重复“风里来雨里去”的种田人的命运,除了当兵,就只有升学一条路。所以,你批评你的, 我还是坚持我的,只是我明白了“这世间的事, 有做得、 说得,做不得、说不得之分寸,心里的有些想法,是不能说出来的”。

在这里,我写的是理想,也是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的接受者,我的生命觉醒在一九八一年秋天的那个早晨。我读书未尝乐趣,但已有了目的 :那就是考上师范—— 为自己成为端上铁饭碗的公家人,也为自己家族的出人头地。此后的六年,初中毕业,补习,读高中,高中毕业,补习,再补习……一九八七年,终于考进了一所本科师范大学。

“一木出林,万木遭殃”,“大树之下,寸草不生”。一个农村的多子女家庭要供出一个大学生,真不是一件容易事。我是我们那个村的第一个大学生,为了保证我的上学,二妹小学未毕业就回家了 ;轮到三弟,父亲已没有更多力量顾及,只能任其自生自灭,长成啥样就是啥。

那个年代,得到更多教育机会的我这样的农村孩子,在走向城市和未来的时候,是背负着原罪的。报答父母和弟弟妹妹的念头时时萦绕于心,而父母也不断强化你的责任 :“出头椽子先遭烂。”

此后近二十年,无论读书、毕业分配工作、恋爱成家、下海打工创业,身后的那个大家庭像魔咒一样挥之不去。许多时候甚至觉得,当年父母要是没有送自己读书也许还要好些。

为了一个家族的崛起或翻身——谁若被家族或父母套上了这个战车,受教育的机会的获得其实也是受虐的噩梦的开始。

所以,我要坚决地告诉父母们 :不要因为一个家庭的命运或未来而送孩子读书,不要把你都没有实现的目标寄托到孩子身上,尤其不要按照你的愿望去培养孩子。

把孩子培养成你想要的那个人——这不是教育,而是自私和奴役的开始。遗憾的是,大多数父母就是这样干的。

我们在女儿的教育上所犯下的错误也在这里 :忽视孩子的生命本身及其成长过程,没有首先尊重孩子的天性。等到我们明白——生命的开花结果是一个自然的养成和过程,而不是设定和催赶的因果——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们的女儿差不多就快长大了。

唤醒生命,顺应孩子的天性,帮助他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我是在女儿高中快毕业的时候,才意识到了这些。

我们所理解的幸福不一定就是孩子未来所要的幸福 ;教育的底线在于帮助孩子获得离开大人之后独立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认为幸福的人生有个特征 :做自己喜欢的事,并由此获得充足的财务回报和社会价值。

这也是我一再坚持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的原因 :他想要过上怎样的生活,他就必须先成为有兴趣、有能力理解和创造那种生活的人。

在面对和处理儿子教育的过程中,我和妻子的心态比面对女儿同期时好了许多 :陪伴他、欣赏他、等待他……

所有的生命,都有不一样的成长轨迹,而幸福只有一个 :他终于成为了自己喜欢的那个样子。而他和他们那一代人的样子,就是未来社会的样子。

本文作者 | 山鸿,原名张述鸿,一九六七年生于四川万源,一九九一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成都。曾从事媒体工作,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田野考察和教育观察。因擅写落叶,故有“落叶诗人”之称,著有诗集《与落叶书》。

本文来源 | 《教师月刊》2019.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