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伏虎桩之沉实感的培养(胳膊不能使太大的力不能超过躯干的沉坠躯干不能超过前后腿的沉坠之力) 略论伏虎桩之沉实感的培养(胳膊不能使太大的力不能超过躯干的沉坠躯干不能超过前后腿的沉坠之力) (高位浑元抱球桩端着两边胳膊很容易造成身体上重下轻重心沉不下来气血容易上冲头脑) 站桩沉实感的培养,仅仅是自然松沉还不够,它要的是在外力施加特别是很大的力量,在推搡、拉扯的急剧干扰下,表现整体性的沉实。 有的人没经过训练,遇到急促、大力的推搡、拉扯,为了站稳,单纯屈膝往下蹲,单纯的下蹲会失去向上的挺劲,人家要改向往下按你,会很吃亏。 同理,练习单、双推手,也不能没有向上的提劲、拔劲,一味地下蹲。 这就需要大成拳伏虎桩的特殊锻炼。 由于大成拳站桩特别是高位浑元抱球桩,两腿近似于直立,又端着两边胳膊,很容易造成身体上重下轻,重心沉不下来,气血容易上冲头脑,引起头脑发胀,因此如果能够轻松站到一小时以上的程度,便需要加入适当伏虎桩的锻炼,以助下肢的沉实。 伏虎桩能增加功力,但这个说法太笼统。确切的说,伏虎桩的功用,一个是伸筋拔骨,另一个是增进下盘之沉实,咱们主要说后一种情况。 下盘,主要是两腿,重心稳不稳,先得考验两腿的坠劲儿,其次再轮到躯干,最后是两臂的下沉之力。 伏虎桩的下沉,胳膊不能使太大的力,胳膊的力不能超过躯干的沉坠,躯干不能超过前后腿的沉坠之力。 伏虎桩的沉坠,如果意力沉不下去,说明相应的身体部分还不够松,松了就能沉,要加强整体的放松。 伏虎桩的沉坠,还要有一种相反的预应力,就是既要对付意中敌(说是老虎也对)向上的纵跃,还要防着对方反过来对我下按,因此我还要保持一定向上挺的劲,首先是头顶项竖。 人家推你,不管是急的、慢的、力大的、力小的,你的挺劲还在次要,主要是沉劲,在水里,无论水从哪个方向对我,也不管急流大浪,重心的沉坠要放在第一位,伏虎桩也是这个意思。 和身处水流的意念假借相比,伏虎桩好在哪?好就好在它能唤醒你面对猛兽的那份警醒感。 这份警醒包含着冷静和放松,沉自松中来,挺自沉中生。 伏虎桩,有前迎、后坠、上提,但最先需要的是感受其沉坠。 练习伏虎桩,不管怎么加大自我的沉坠,下肢膝盖的角度都不要有任何改变,膝盖一弯,整体向上的挺劲就弱了。 再有练习伏虎桩,特别忌讳全身放松,只是大脑里出现一系列和老虎搏斗的画面,要知道伏虎桩练的是全身神经系统指挥肌肉、筋腱与假想敌进行的松紧反应。 练拳不能闭门造车,练沉实,你就不要在试力、推手、断手中过多练习轻灵的东西,沉实对于目前的你是最主要的。 反过来,要想求得一定身法、步法的轻灵,你可以先在桩法里追求类似的内容,然后再在慢的、快的、小动、大动的拳技体认中一以贯之,其道理也是一样的。 最后再说说伏虎桩沉实感追求过程中的伸筋拔骨。 以我的经验,所谓伸筋拔骨,千万不要用大脑意识主导,来指挥浑身筋腱的拉长,要通过周身肌肉、筋骨的运动神经系统,来本能地拉伸相应的筋腱。 比如我练的是伏虎桩的沉实感,便要用这种沉实感来催动周身筋腱无意识的拉伸,并且越松,筋腱的拉伸感越强。 也就是说,无意识中,该撑劲的筋腱被拉长了。 在人与意中虎生死搏斗的站桩过程中,精神不能有丝毫紧张,在力量上要先顺一下,再控制老虎,身上是放松有弹性的沉坠,腿的力大于身上力,身上力大于胳膊的力。 当你觉得生活、拳法实践中下盘不稳的时候,练习一下伏虎桩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图片为网络转载。 略论伏虎桩之沉实感的培养(胳膊不能使太大的力不能超过躯干的沉坠躯干不能超过前后腿的沉坠之力) |
|
来自: 山峰云绕 > 《武相武道根劲萝卜酒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