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中” 何尊 何尊局部 何尊铭文 近年发现的“清华简”《保训》篇,是极其重要的先秦文献,内容是,商朝灭亡前的周文王五十年,文王临终前向太子发公布政治遗嘱的一篇实录体文字。尽管《保训》篇是战国简所书文字,但是从内容来看,当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西周时期原文献的基本面目。篇中包含了三个与“中”有关的故事: 其一,舜因为得到“中”而成一代圣君; 其二,夏朝时,有易氏首领绵臣杀了商族首领王亥,王亥之子上甲微求祀于“河”,得到了叫做“中”的处事策略,微用“中”让有易氏服罪,并将“中”作为宝训传给子孙,其六世孙成汤以“中”而“受大(天)命”,完成灭夏建商大业; 其三,商晚期,“文王受命”,也得到了“中”,志在灭商,然事未竟身将死,文王临终前,于是将“中”作为政治遗产的宝训传达给太子发(即武王),希望他未来能凭借“天命”,继续完成使命——最终,武王三年后伐纣成功,开始了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赫赫宗周”的时代。在《保训》里,“中”体现了夏商周三代“天命观”的核心内容。 1963年发现于陕西宝鸡的“何尊”,乃西周初之器物,该器内底铸有铭文12行计122字,内容为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在洛邑(今洛阳)营建东都成周之事,其中有“宅兹中或(國)”四字,表明了洛邑的象征意义乃是处于分野之“中”的内涵——西周时期的周王经常在“天下之中”的东都接受“四方”诸侯的朝拜。何尊上的铭文是已知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 清华简《保训》 关于营建洛邑之事,《逸周书·度邑解》记载甚详。武王克商以后,返回周原,从鹿地到丘地,通宵不眠,周公旦得到通报后赶过去问其故,武王说: 呜呼!于忧兹难,近饱于恤,辰是不室。我来所定天保,何寝能欲? 意思就是说,我承天命灭商,却还没有定下都邑,那就意味着我就还不能确定承受天命,怎么能安睡呢?武王对旦又说: 旦!予克致天之明命,定天保,依天室……我图夷兹殷,其惟依天。其有宪今,求兹无远天有求绎,相我不难。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有岳,丕愿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其曰兹曰度邑。(《逸周书·度邑解》) 意即如果要确定承受天命,平灭殷商,就必须依傍天室(上天的都邑,乃指嵩山太室山),那里有上天的法令。依傍天室的地方在哪儿呢?不需要到远处去寻找,就是洛地。上天已经经过反复探求,一定会祐助我们,依我在嵩山之巅的观察,洛地地处洛水以北直到伊水以北,地势较高而没有坚固的屏障,那里曾是夏人的居所;向南看可以看到三涂山(“三涂”,古山名,在今河南嵩县西南、伊河北岸。武王此处所指,均是站在嵩山之巅目所能及的河洛一带之景),向北看可以看到嵩山旁边的城邑和黄河,看到洛水、伊水;洛地距离上天的都邑不远,以后定都于兹,就把这里叫做度邑吧。武王病逝后,“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史记·周本纪》) 《度邑解》中有关武王在灭商后登嵩山行祭祀大礼的记载,在《诗经》和出土青铜器铭文中也可得到证实。《诗经·周颂》之《般》和《时迈》篇分别曰: 于皇时周,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此二首皆为庙堂乐曲的颂诗,即《毛诗序》所谓“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诗《序》曰:“《般》,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也”;“《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也”。均言二诗乃武王克商后,巡视四方祭祀山川之歌,史实则不然。从《左传·昭公四年》有记“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来看,说明“大室(太室,天室,即嵩山)”是与“四岳”对举的。细审诗意,《般》,若依毛《传》所曰:“高山,四岳也;嶞山,山之嶞,嶞,小者也”,那显然“乔岳”就是与四岳和小山对举的“大室”,“河”乃黄河;《时迈》,乃歌颂武王克商,封建诸侯,四方不震惊慑服,天地百神、河、岳得以安抚,偃武修文施美德于天下四方,保持天命,这里“河”为黄河,“岳”当然也就是前面的“乔岳”。 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今眉县)的天亡簋,内底有铭文8行77字,记录了武王伐纣成功之后,作器者天亡襄助武王举行仪式,在天室山(即嵩山),祭祀四方山川诸神以成功告于上帝;祭祀典礼完毕之后,武王举行盛大的宴享;天亡受赏赐,铸造此簋以铭记殊荣。天亡簋的存在表明,“天下之中”的嵩山,在商末周初可能的确是被看作是“天室”,因此,周公在政局稍事平定之后,为了“定天保”、“依天室”,必然遵循武王的遗训,开始在“天室”旁营建洛邑。 西周初,天亡簋及铭文,国家博物馆藏 西周初,为何要在洛邑营建都城,并称其为“中国”?还涉及到上古的“九州”概念。“九州”,呈现出一个“九宫格”的结构,实际反应的是“四方”(东、南、西、北)、“五方”(或“五宫”,东、南、西、北、中)和“八维”(东、南、西、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的观念——居中的“中”正是对应北天极之所在的“中宫”区域(即秦汉以后的“紫宫”),这也是“天帝之所居”。《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夏商周)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洛邑所在的豫州,处于九州(九宫格)之“中”,是对应天上“中宫”的“天下之中”。作为至高无上的“天帝”之所居的天的“中央”北天极,由其衍生的“中”,便成为上古三代流转的“天命”之具体内容,包含了一切从天文到人文转变的人间秩序——天文历法、帝王之道、法律法规、礼仪制度、州国分野、处事原则、人文思想等各个方面。从艺术的层面来看,早期中国制器、制图的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同样也是“中”——要么是左右对称图式的“中”,要么是同圆心对称图式的“中”。 周幽王十一年,镐京为犬戎所破,西周灭亡,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此后周王室的威权逐渐名存实亡。在新的政治形势下,天文观念也逐渐发生改变,出现了“十二州”的概念——东周都城所在地的洛邑不再占据“中宫”位置(只是对应周天二十八宿中的柳、星、张三宿),成为与其他十一州平等的分野区域(以对应“十二辰”)。“九州”到“十二州”概念的变化,体现的思想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威权的丧失和宗周礼制的崩溃。 《帝王经世图谱·禹贡九州山川之图》 《历代地理指掌图·二十八舍辰次分野之图》 备注:何尊(2-2)原件展出日期:暂定2019年9月10日—10月7日。展期如有更新,另行通知。 |
|
来自: 童海德堡 > 《好好学习(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