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您真的了解“秋燥”吗?

 摩羯招福猫77 2019-10-11


秋天,大家在健康上要注意些什么事情呢?就是要注意燥气伤人。那么,到底什么是“燥邪”呢?我们真的了解“秋燥”吗?

我今年又亲手种植了一些蔬菜,接触大地,接触大自然,让我对周围的世界有了很多新的感悟。比如我观察一棵青蒿,从它生长,到壮大,长到很高,然后到秋天,它发生了新的变化,夏天快结束的时候,它开的黄色的花,然后到了秋天,慢慢结成一个个小球一样的类似果实的东西,接着,天气凉了,它的茎叶,从下端开始变黄,一直向上蔓延,我观察到这种变化一直到它的枝条,每个枝条都是:有果实的前端,全部是绿色的,而没有果实的那部分枝条,所有的叶子都变黄了。

罗博士拍摄

这说明,它的汁液不足了,但是,它在集中蓄积所有的力量,保护自己的种子。

再看周围,也是如此,杨树的树叶,开始变黄,然后变干,接着飘然落下,落得满地。

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所以,《黄帝内经》用了八个字来形容秋天的状态:“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什么意思呢?就是秋天,天气肃降,秋风刮过,有急厉的感觉,不再像春风那样和煦,像夏天的风那样温暖。而此时大地也变得干燥,不再有氤氲润泽之气,而是变得清明洁净。总体而言,秋天的气温下降,使得空气的水分减少,变得凉爽干燥,如果燥的状态比较严重了,影响了身体健康,就被称为“燥邪”

而我们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的身体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这是燥邪为病的内在基础。

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我们的身体会毛孔开泄,我们会出汗来降低体表的温度,所以,您别看夏天天气热,但是我们的体表总是润润的。而到了秋天,天气变凉,我们的身体就要及时调整了,要尽量闭塞毛孔,使皮肤凑里变得密致,让气机向内收敛,不让汗液再外出过度。在这种情况下,体表就会变得干燥。

那么,什么体质的人

反应更加明显呢?

大致来讲:

1

身体有内热,平时就津液不足之人,此时会感觉最明显,这是内因外因交加导致的;

2

血虚之人也会受到影响,因为血液与津液是同源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3

气虚之人,无力推动气血津液运行,此时气机收敛无力,秋天燥热的时候会多汗,凉的时候会倍感干燥。

在燥气的影响下,人会出现一些不适,比如:

1、声音沙哑。秋天,很多人咽喉嗓子容易感觉不适,症状较轻的会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疼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严重的会燥咳连连,甚至一直不好,连绵不愈,持续一冬天。

2、鼻腔不适。秋天,人的鼻黏膜特别容易干燥,由于鼻黏膜附着丰富毛细血管,稍有不慎,甚至流鼻血。还有些人感觉鼻腔特别干燥,有空洞感觉,非常难受。另外秋天鼻炎的发病比率也非常高。

3、皮肤干燥。秋天的皮肤特别容易干燥、瘙痒甚至皲裂。人们会经常性挠皮肤、抓痒甚至舔舐嘴唇,很多孩子甚至患上唇炎。

4、毛发干燥。秋天干燥,气血循环变差,血液无法将养分带到头发毛囊,头发容易出现干燥枯黄。

5、便秘。秋天体内水分过度蒸发,不少人都会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

6、容易感冒。很多夏天平稳度过的人,到了秋天,来了凉风,却立刻感冒了,最近很多孩子开始感冒,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在秋天我们需要

如何调理自己的身体呢?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燥的状态,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形成凉燥和温燥。这是需要大家仔细体会的,那些一说秋燥,就喝川贝秋梨饮料的,需要反省自己了。

所谓凉燥,在整个秋天,会出现在初秋和深秋。初秋的时候,天气从夏天进入秋天,人们由热到凉,会感觉比较明显,到了深秋,天气彻底冷了,也会感觉明显,此时凉气和燥邪结合,形成凉燥。

而在一天里,秋日的早晨和晚上,容易形成凉燥。因为早晨起来很凉,人们在温热的被窝睡了一夜,突然进入凉气中,容易受寒;而白天中午很热,人们会出汗,然后晚上变凉,穿得少的人,容易再次受寒,变成凉燥。

如果凉燥严重了,人们会引起外感,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是同时伴有津液不足,干燥的现象,如鼻腔里面特别干,甚至会有流鼻血,有的患者是有鼻涕,但是非常清稀,同时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皮肤干燥、舌苔薄白而干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中医调理凉燥引起的外感病,往往用吴鞠通的杏苏散,这方子大致是:

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各9g,苦桔梗、枳壳、橘皮各6g,甘草3g,大枣3枚。

这个方子里面,苏叶和前胡是散寒宣肺的,橘皮就是陈皮,和半夏,茯苓,可以祛除寒湿,因为吴鞠通认为寒邪闭肺,会有水饮停留,祛除水饮可以恢复肺胃的阳气,同时甘草和桔梗可以向上开通肺气。

而如果老百姓想自己用点简易的方法处理,我一直推荐用苏叶三克、陈皮六克熬水,当作饮料,同样可以起到散寒宣肺的作用。其中要注意的是,不要熬太久,一般开锅五分钟即可,即使用开水泡,也是可以的。

所以,千万不要一提秋燥,就是吃梨什么的凉润,对于感受凉燥之人,需要让身体再温暖一些,让阳气重新回到体表,使得津液疏布,就可以恢复正常的。

那么,温燥到底是什么呢?

秋天的时候,其实中午是很热的,因为空气透明度好,所以阳光直射,人如果在中午外出,会燥热难忍,甚至大汗淋漓,此时会出现两种情况:

1

津液匮乏之人,汗液流失,气随汗泄,我比喻为运载防御部队的船滞留于中断的河流中,无法防御外邪,这样外邪入侵,这就是温病,会立刻发作,发热、咽喉肿痛等;

2

中午的时候大汗淋漓,此时如果站在树荫下这样的地方,您可以感觉一下,吹过来的风,是非常凉的,这就是秋天的特点。或者,中午发汗,毛孔开张,到了下午太阳下山,冷风一下就来了,此时,您比其他季节更容易被寒邪伤到。可是,因为秋天人体的津液本来就不足了,同时外界环境也燥,您感受寒邪之后,会很快化热,导致出现热证,实际上这是感受寒邪的第二个阶段,但是同样表现出温与燥的特点,这也应该被称为温燥。

温燥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或者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表证偏风热,津亏较重,甚至化热伤络,胸痛咯血,舌红苔黄,脉细数。

此时,中医会用一个方子,叫桑杏汤,也是吴鞠通的,方子大致是:

桑叶、浙贝母、香豉、栀皮、梨皮各3g,杏仁4.5g,沙参6g。

这个方子专门治疗温燥外袭,肺津受灼之轻证。方中桑叶清宣燥热,透邪外出;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共为君药。豆豉辛凉透散,助桑叶轻宣透热;浙贝母清化热痰,助杏仁止咳化痰;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栀子皮质轻而入上焦,清泄肺热;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我一般应用的时候,不单单用梨皮,而是把整个白梨,带皮切片放在里面煮,这样润肺的效果更好。

如果没有明显的外感,平时就是津液匮乏,甚至阴虚之人,在秋天的时候,有感受温燥的情况,可以用类似的食疗的方子:

白梨一个切片,石斛6克、沙参6克、麦冬6克,熬水,当作饮料喝,也有润燥的效果。

这里面石斛的效果不错,那天听人说,过去北京的大户人家,有钱人,一到秋天,老太爷一般嘴里都含着一点铁皮石斛,来润燥生津,我说这是有道理的。

好的,今天秋燥我们就聊到这里,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健康一定不仅仅是吃点什么那么简单,我们的情绪,生活环境等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最后我们把《黄帝内经》里面对秋天养生的准则抄给大家: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这里面给大家留个作业,就是其中讲的“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是什么意思呢?

大家自己琢磨一下,以后有机会我再和大家聊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