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以为家

 和善书屋 2019-10-11

歌曰: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时候

我会想到它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在我受惊吓的时候

我才不会害怕

网络图片 中国式四合院

1)何以为家?

诗人说——

家是旅途的驿站,家是温馨的港湾。

家是成长的摇篮,家是心灵的乐园。

家,是灯塔,看见它,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

家,是梦开始的地方,想到它,便拥有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网络图片 家

哲人说——

家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精神的避难所。

倦鸟思巢,落叶归根。回到家乡故土,犹如回到母亲的怀抱,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

家让你一世心安,随性放纵,卸下一切防备和伪装。

它像一面心灵的镜子,映照我们最真实的模样,也常常暴露人们的心里底线。

网络图片

孟郊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灯火,家是一束冬日的暖阳,家是扯不断的风筝线,可以照亮我们的前程,可以融化心上的寒霜,可以收拢我们不羁的心灵。有了它,生活才变得有意义;有了它,人生才会有所依托。

贺知章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家是不变的乡音,家是人生的归宿。不管我们走多远,哪怕海角天涯,家是你永远的牵挂。

马致远说: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马致远:《寿阳曲·潇湘夜雨》)家,是那个一生都在逃离,而又一生都想回去的地方。

社会学家说,家是社会最小的细胞。

人类学家说,家是最小的人类共同体。

伦理学家说,家是爱的聚合,一切皆为爱而聚,又因无爱而散。

周国平说:家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

丰子恺说:这里是我的最自由、最永久的本宅,我的归宿之处,我的家。

刘亮程说:一个人心中的家,并不仅仅是一件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是长年累月在这间房子度过的生活。

汪曾祺说:家是冬日最暖的场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毕淑敏说:家啊,是理解奉献思念呵护,是圣洁宽容接纳和谐,是磨合欣赏忠诚沟通,是心心相印浪漫曲折生死相依海角天涯。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说——

家是一个多棱镜,它可以让我们感受人生幸福的一面,也可以让我们经受说不尽的苦难。电影《何以为家》,正是现代社会所有不幸家庭的一个缩影。

2)何以为家?

这是一部被亿万观众的泪水浸泡过的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赞恩的黎巴嫩男孩的故事。

在悲催的故事背后,我们不禁追问:

赞恩为何杀人?妹妹为何死亡?医院为何拒绝救治?

原来,死神就是那张天然缺失的身份证!

牙医为什么要给赞恩看牙口?

还是因为赞恩没有身份证:没有身份证就无法得知其出生年月,就只能找牙医看他的牙口。没有身份证,你就不是人,你的待遇必然形同牲口。

当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被导演成功地牵向了一个预设的结论。

《何以为家》开片的第一个镜头就别出心裁,充满陌生化效果。法院在受理一起不同寻常的案子:赞恩与父母对簿公堂,状告父母!诉由是“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这在中国不仅是莫须有的罪名,而且似乎有点大逆不道。何况,赞恩的父母已经把赞恩拉扯到了12岁(医生根据牙口测定)。在一个即便“生而未养”也需“断指相还”(生而未养,断指可还。生而养之,断头可还。未生而养,百世难还)的国度,观众竟然齐刷刷地站到起诉方赞恩一边:

生而未养就是罪! 

正是这个倾向性明显的主题,以及那些令人无法自控泪点的感人情节,使我们忽视了影片表象之外的深层追问:

赞恩为什么没有身份证?

影片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答案,但是,片头闪现的街头儿童战争游戏场景,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难民营。

黎巴嫩,西临地中海,东依高耸的黎巴嫩山脉,年均降水量达1000多毫米(远超北京的625毫米),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这一地区史上为古代腓尼基的一部分,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美丽富庶的国度,故有“近东的瑞士”的美称,首都贝鲁特则被称为“近东的巴黎”。

然而,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场血腥内战改变了这一切。这场持续十六年的战争造成逾10万人遇难、20万人受伤、约90万人流离失所。战争把这个国家变成了火海和废墟,带来无尽的仇杀和恐怖袭击,给人民留下挥之不去的惨痛记忆。“黎巴嫩”,随之变成了“迦百农”,再也不是昔日的“嫩巴黎”。

 影片《何以为家》原名《迦百农》。“迦百农”原本为地名,指的是以色列加利利湖西北岸和约旦河西五公里的一片地区。根据圣经的说法,那是耶稣基督的传道之地。与此同时,法语和阿拉伯语的“迦百农”(Capernaum)又是一个隐喻,意为“混乱之地”。这座精神层面的“上帝之城”,并没有让赞恩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它给观众展现的,是一幅混乱的黎巴嫩社会图景。

  

雕塑:霍去病西征

看到《何以为家》片名,我首先想到的不是电影简介中为观众设定的家、生育与父母的社会责任等社会主题,而是大汉第一战神霍去病的铿锵誓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言,一直在激励着世代中国人保家卫国的斗志。

霍去病以其年仅23岁的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歼灭匈奴11万众,降服匈奴4万余人,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奠定了汉地疆域成就了汉武帝开创的西汉王朝鼎盛时期,功莫大焉

《何以为家》以介于虚构与纪实之间的电影语言,记录了一段同时代的异域乱象。让我们重温罹难于“安史之乱”的诗人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深切感受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国家的命运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3)何以为家? 

此心安处是吾家。对中国人来说,家是最有温度的信仰,一种没有教条的宗教,一股难以抵御的精神磁力场。尤其是对背井离乡,想起来就泪眼婆娑的游子来说,家有牵魂的力量(人口总流量超过30亿的“春运潮”为证)。
 
 

 
图片源于《国学大师》网站
 
最早见于甲骨文的)”,是由宀,mián)、(豕,shǐ)构成的会意字,看似描述的是“屋里()豢养一头大腹便便的猪()”,实则另有玄机隐含其中。
 

 
红山文化玉猪龙(约公元前3500年)大英博物馆藏
 
古人为什么独具慧眼,用“宀”“豕”两个部件造“家”字?虽然,我们不能折返古人造字的现场,去聆受“家”字的造字动因,但是,如果把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猪面神徽、双墩文化的双首连体猪、凌家滩文化的“中华第一玉猪龙”等出土文物,连缀成一幅远古文化拼图,则不难发现“猪神崇拜”从史前肇始,经农业文明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以龙为图腾的华夏文化的源头之一。
 

 
干栏式建筑
 
随着拼图的徐徐打开,作为超级偶像的“猪”,也渐行渐近,最后登堂入室走进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参见《汉字动物园:猪》),遂成“干栏式”建筑的远古图景。
 
然而,我们所看到的貌似“上面住人,下面养猪”的居家模式(生活方式),其实仅仅是世俗生活的表层(物象场景)。正如《汉字贞相》一书的作者姜礼惠子所说:“任何真正想正确解读古汉字的专家学者,首先必须站在古人信仰的角度去理解先人造字的中介思维。就是说,绝对不能站在现代无神论的立场上,去研究在有神论背景下诞生的汉字文化。否则,你真的就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了。”(参见在文字深处寻找灵魂的安放地 ——序《漢字貞相》

 
▲1973年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猪纹钵。高11.6厘米,长21.7厘米,宽17.2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远古时期,巫术充盈,原始宗教祭祀之风盛行,人们“以猪、狗祭祀祖先的正室”名之为“家”(李圃:《古文字诂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 冊,第 742页)。可见,“家”不仅是指通常所说的干栏式建筑和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而是更深层地指向祭祀宗庙的初形。俄罗斯汉学家刘克甫(克留柯夫)在分析‘家’的字形时认为,家的本义是宗族团体共同祭祀的场所
《墨子》一书曾提到,古时祭祀以鸡、狗、羊、猪四种动物,分别对应东、南、西、北四方的献牲仪式。祭祀北方时,应建坛树黑旗,并着黑服,以猪做献祭。意思是说猪作为一种动物与四方之“北”,五色之“黑”相对应。这段话为后人留下悬而未决的疑问:动物与四方匹配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神话思维?
 

商代 豕形铜尊 湖南省博物馆藏
 
据叶舒宪推测,远古时期的“北方猪图腾文化,很可能就是后来以龙为图腾的夏文化之一源”(《中国神话哲学》)。叶舒宪认为,在金文符号)中,猪的形象总是出现在复合构图的下方。在神话宇宙模式的垂直系统中,北方与地下黄泉的水世界恰好相认同。猪在方位上的下位,其实是代表北方;北方在五行中属于水,猪也就取得了水的象征。从生物属性上看,猪天性喜水,且因汗腺不发达,在炎夏酷热之时解暑的特因此,如同狗被认为属火一样,猪被认为是水畜。

夜观星象,掐指一算。这个段子表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星斗崇拜和星占之说,即所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方法论传统。《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到中国古代天文学、古代文化中的星星,“北斗七星”无疑是出镜率最高的角色!先民崇敬天象,将北斗和极星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称为“斗极”,斗极处于星空旋转的中心,群星绕其旋转,好象天空的主宰,而先民以北斗斗杓周旋四个指向来厘定节候,北斗又成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随北斗指向而来临,北斗成为天地万物化生的中心。可是,猪神信仰与北斗信仰之间难不成还会有什么关联吗?
 

 
 当然有。据学者们考证,1986年,在浙江良渚出土的良渚神徽,是天帝驾驭神兽的组合。这个神兽是什么?冯时先生从天文考古学的角度认为,这个神兽就是猪。换句话说,“家”字中的“豕”,最深层的神话原型是“北斗”——猪崇拜源于北斗崇拜。
北斗,古称彘星,彘即是猪。据《春秋说题辞》记载:斗星,时散精为彘,四月生,应天理。意思是说,北斗是猪精灵的化身,猪怀孕四个月产崽,和春夏秋冬四季相对应。 
 

良渚神徽
 
据民间学者张远山分析,良渚神徽的下部,是精准对应北斗七星的北斗猪神,其形象源于北斗七星连线的拟形:斗魁四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倒梯形连线,拟形为北斗猪神的眼鼻四孔。由于猪的鼻孔朝前,眼鼻四孔恰为倒梯形,完美对应斗魁四星的倒梯形。所以,良渚先民把北斗七星拟形为猪,作为天帝巡天的坐骑。
大概是为了凸现猪神的特征,以区别于其它神兽,良渚猪面神徽上还添加了野猪独有的上下獠牙,从而让我们得以足证猪与北斗建立联系的初始缘由。
水畜这一点在《诗经·小雅·渐渐之石》中就有所印证有豕白蹢,蒸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野猪在没经驯化、杂交之前,其毛色黑。以水、黑这两点来讲,古人将猪与位于北方天极的北斗相配,自在情理中。
 

张远山:玉器之道
 
由于北斗七星位于北极中央天区,领衔四方天区的万千繁星,共同围绕北极帝星旋转,所以北斗猪神又称“天蓬元帅”。战国曾侯乙墓漆画和洛阳偃师邙山汉墓壁画的北斗猪神形象,都表明北斗猪神即“天蓬元帅”的前世法身。因而,《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的神话原型,当与上古华夏的北斗猪神有关。

 
豢养,阉割,去牙,杂交,野猪到家猪的变异
 
1977年出台的第二套简化方案,曾试图解构数千年文化传承,把“家”简化为1978年入学的小朋友们应该有点儿眼熟),用“人”替代家中的“豕”,看似符合人道,其实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猪神崇拜文化的无知。好在二简方案于1986年废止,“豕(猪)”又重返“家”中。
近三十年来,由于后工业文明、城市化进程和网络媒体的联合夹击,随着乡村解构、陌生居住、丁克家族、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现象飘然而至,传统家庭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中国人的家文化、恋家情怀依然不减。究其原因,应该说与“家”的信仰层面的文化基因有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