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是个小话痨?恭喜你赚到了!

 若思札记 2019-10-11

1、家有小话痨,喜忧参半

我最近算是确认了,我家儿子真是个小话痨。

前几天,我带他回娘家,孩子外公正在看电视剧。

孩子凑过去问:“外公,你在干嘛?”外公说:“看电视剧。”

孩子:“什么电视剧?”外公:“老酒馆。”

孩子:“什么酒馆?”外公:“电视剧《老酒馆》。”

孩子:“为什么要叫老酒馆呢?开酒馆的人很老吗?”外公:……

最后,我爸算是彻底投降了,耐着性子给孩子解释起来。

儿子今年3岁,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话痨”本性也开始展现。

每天只要是他醒着的时候,就会一直在我们身边叨叨叨,活像个“小蜜蜂”。

“妈妈,为什么你要上班?”

“爸爸,你有没有做梦?我昨天梦到你了。”

“为什么我没有姐姐?”

“为什么鸡蛋里可以孵出小鸡?”

“妈妈,为什么我每天晚上要睡觉?”

要是我们一时没来得及回应,他也不气馁,家里的玩偶熊、盆栽甚至冰箱都能成为他的“倾诉对象”。

对大部分家有“小话痨”的家长而言,这种体验是喜忧参半的。

喜的是,孩子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正说明孩子在成长;

而忧的是,孩子未来的语言表达能力会不会受“话痨”影响呢?

其实,家有话痨孩子,真的不用担心。

2、孩子的“话痨”中藏着天赋

儿童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曾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话痨”,恰恰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集中表现。

有人问,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话痨”呢?这是因为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到了。

研究表明,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期。所谓最佳期,就是孩子发展最快速的时期,这个阶段,孩子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容易接受外界的资讯,在语言方面表现出特别爱说话、不停地说等情况。

语言敏感期一般持续到6岁左右,孩子会经历“发音-单字-词语-短句-长句”的不同阶段,逐渐体会到说话的乐趣,变身小话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话痨”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比同龄人更强。

上次碰上闺蜜,她和我说起自家四岁女儿的活宝日常。女儿一回到家,就要巴拉巴拉开始和妈妈汇报自己在幼儿园的一天。

从“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教了数字”到“晨晨今天穿的小裙子特别好看”, 一口气不喘地能说半小时。

关键她还特认真地要求闺蜜要给出回应。闺蜜稍微一走神,她女儿还要一本正经地说:“你不认真听我说话是不礼貌的,我生气了,妈妈你要跟我道歉。”活脱脱一个小人精。

闺蜜上次过生日买了个大蛋糕,小丫头兴奋地见人就说“我妈妈今天生日,快来我家吃蛋糕”,结果整栋楼的邻居都知道了,让闺蜜夫妻俩哭笑不得。

对于小话痨来说,恰恰是因为表达欲强,他们才早早地学会了和人沟通的技巧,懂得怎样用话题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怎样表达自己的诉求,也在实践中懂得,沟通要有回应才能进行下去。

这些对成年人来说司空见惯的人际沟通技巧,却是话痨孩子们不可小觑的天赋。

除了人际沟通能力强之外,“话痨”孩子还特别擅长观察。

说话是需要思维进行配合的,对孩子来说,“话痨”意味着内容的大量输出,这建立在对身边事物的细致观察基础上。

前几天接儿子上绘画课,他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又开始“话痨”了:“妈妈,我发现我们今天画的树叶,和上次去公园看到的树叶是一样的。”

我一时很惊奇,这么小的孩子竟然还能分辨树叶的种类,追问了一句,儿子得意洋洋地说:“都是绿色的,都有一个小揪揪,形状也都像小船一样。”

虽然我心里明白,在儿子眼里,树叶大概都“一样”,但他观察事物的能力却是让我惊喜不已。

话痨孩子们在生活中的种种天赋,也许一时不起眼,但积少成多,就会变成他们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3、聪明的家长都这样做

家有小话痨,大多数家长一开始都能耐着性子、听他们说完,但时间一久也就产生了倦怠心理。

面对孩子的“话痨”,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引导呢?大家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引导孩子的表达深度和广度

大多数孩子之所以给人“话痨”的感觉,原因在于,他们很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一些语言上的冗余和反复,在成人听起来就成了“啰嗦”。

在正确认识“语言发展期”的前提下,爸妈们可以试着利用孩子“话痨”的天性,鼓励他们进行有质量、有深度的表达。

比如,鼓励孩子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描述自己一天的生活,给出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不是直接回答,而是引导他们从书中找答案,和孩子一起通过绘本、百科全书或网络搜索,获取知识并找到答案。

然后,家长们不妨“示弱”,请孩子作为小老师,讲解问题的答案,既增进亲子关系,又锻炼孩子口才,一举两得。

2.认真倾听,达成共情

高质量的倾听,需要父母掌握好“度”,父母与孩子沟通时的快与慢、深与浅、长与短,都会对孩子表达能力产生长远的影响。

当孩子喋喋不休地讲你并不感兴趣的话题时,是野蛮打断还是耐心听完?

当孩子迟迟无法表达出准确的意思时,是粗暴指责、越俎代庖还是尊重规律、加以引导?

当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中时,是边玩手机边漫不经心地敷衍孩子,还是共享亲子时光?

如果在这三个问题上,爸妈们都能选择“后者”,那对“话痨”孩子的尊重和共情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身为成年人,我们需要的只是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真诚。

在不断倾听孩子的过程中,熟能生巧,调节好自身与孩子思维方式和生活节奏的不同,适应孩子的沟通表达方式。

这样,“话痨”孩子们表达力的锻炼才能事半功倍。

3.和孩子约法三章

虽说“话痨”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但家长们千万别忘了在语言礼仪和表达内容上约束孩子。

最基础的一点,是避免“出口成脏”,语言敏感期的孩子正处在对外界充满好奇、模仿力极强的阶段,很容易学会一些不得体的表达。

同时,说话以自我为中心、随意插话、大声喧哗等不礼貌的表达方式,也是孩子要极力避免的。

在会场、电影院或博物馆等不宜“滔滔不绝”的地方,再“话痨”的孩子也应该懂得保持安静。

这些“约法三章”与其说是父母对孩子的管束,不如说是爸妈“言传身教”的成果。在一个互相尊重对方,不轻易打断他人,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家庭里,孩子对这些规矩自然也就耳濡目染了。

4、孩子你慢慢说,我在听

话痨孩子们最缺什么?一个愿意倾听的人,一份让他们发挥想象、天马行空的包容,一种“不论你说什么,我都支持你”的肯定。

对他们来说,世上最动听的话,就是一句至亲之人的安抚:孩子,你慢慢说,我在听。

愿每个小话痨,都能得到家庭和外界的温柔相待;

愿他们一步步成长为点亮“口才”天赋的孩子,拥有更广阔的天地去展示自己。

也希望每一位“家有小话痨”的父母,都能真正意识到,尊重孩子表达,认真给予引导,是对“话痨”特质最大的尊重。

阅读我的更多文章

庄子与陶渊明:一样的悠闲自由,不一样的心灵境界

穷则常积小善 达则兼济天下

血虚体质如何调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