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丕篡位:中国史上最搞笑的“禅让剧”,太可乐了!

 教育论剑 2019-10-11

东汉末年,曹操到后来虽然据有天子之实,但名义上却还是汉朝的丞相,是汉朝封的一个魏王。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仍是汉丞相和魏王。但这小子显然不甘心只做个有实无名的主子,所以就组织一批人,导演了一出“禅让剧”,然后名正言顺当上了皇帝。而他的这一出“禅让剧”,堪称历史搞笑之最。

剧情从左中郞将李伏拍马屁开始。李伏上表对曹丕说,有一叫姜合的人“长于内学”(谶纬之学,也就是今天说的神人预言),称孔子《玉版》上说“定天下者,魏公子桓”。李伏并说自己早就想“宣说此意”,只因时机未到不敢乱说,而现在曹丕继承王位后出现很多祥瑞之兆,所以才敢说出来。曹丕听后,下令“以示外”,就是让天下人都知道孔子曾预言他“定天下”,以及他继位后出现许多祥瑞的事儿。这其实就是做舆论,造声势。当然,这个时候曹丕没忘自谦,将功劳归于先王曹操。“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未敢当也;斯诚先王至德通于神明,固非人力也。”这话说得够动听了吧?挺动人的。

“以示外”的效应很快出现,第二幕开启。这一幕登场的人多,刘廙、辛毗、刘晔、桓阶、陈矫、陈群等近臣,一起到曹丕跟前说,他们都读了李伏中所言之事,非常赞成李伏的话,并说尧、周武王、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得天下时都出现祥瑞,而曹丕继位后也出现祥瑞,并且远多于古,以此暗示曹丕得天下实乃天意。曹丕这时还是以谦虚应对,表示不相信,说“事有似是而非者,今日是矣”,而听了古人的事,反感到自己“不德”。但尚书仆射把这事向群臣宣告,肯定是曹丕授意。

第三幕最滑稽。太史丞许芝闪亮登场,说自己扒了所有古典,找到很多条汉亡魏继的预言,并一一列举,比如《春秋玉版谶》中说“代赤者魏公子”(赤指汉,五行学认为汉为火德);《春秋佐助期》中说“汉以蒙孙亡”,这是说汉朝现在的皇帝童蒙愚昏,所以灭亡;《孝经中黄谶》中说“日载东,纪火光,不横一,圣聪明,四百之外,易姓而王”,“曹”的隶书就是“日”上两个“东”,“不横一”就是“丕”;《易运期》中说“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总之很多啦,反正这家伙不管从哪里搞来的这些书,目的只有一个,证明曹丕当皇帝是天意,并说自己是史官,说出这些完全是职责所在。曹丕继续谦虚,说“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也”,现在能守着先王传下的基业,死后对得起先王就不错了,至于前面李伏说的祥瑞,已经让自己“战惶”,现在许芝说的更让他“心栗手悼,书不成字”。曹丕说,他将帮助汉献帝治理天下,把政权还给他,并真诚表示这不是虚言,最后还特别说,要让天下知道自己的这一片赤心。很感人吧。

舆论继续发酵。第四幕情节如同第二幕,又是那些近臣一起到曹丕跟前,说他们又都看到了许芝上的,声称“百姓既去汉而为魏,昭然著明……天命久矣,非殿下所得而拒之也”,希望曹丕能“急天下之公义”,布告天下,“使知符命著明而殿下谦虚之意”,意思是让天下人都知道魏代汉是天意而曹丕却谦虚不取帝位。曹丕欣然同意,并又一次谦逊起来,先说现在老百姓生活还很艰苦,这是自己的罪过,又说自己“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者也”,然后恳切要求大家“止息此议”,以使自己死后能无愧于后来的君子。确实感人。

消息终于传到外围。第五幕里,大家熟悉的司马懿登场了,还有郑浑、羊祕、鲍勋、武周等小猴,他们说读了许芝上的书,也表示非常赞同,并声称“天时已至而犹谦让者,舜、禹所不为也”,意思是曹丕应该接受天意,取过帝位。而曹丕依然坚称自己德薄,誓要仿古之贤人,以仁为富,以义为贵,并以反问句式真诚地表达坚定意志:“吾之斯志,岂可夺哉?”实在感人之至!

最该知道的人终于知道了。第六幕,汉献帝的使者张音登场,手持皇帝诏书念道:“惟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曰,咨尔魏王:夫命运否泰,依德升降,三代卜年,著于《春秋》,是以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由来尚矣……天之历数在尔躬……”一句话,汉献帝说我认命了,这皇帝还是你曹丕干吧。张音连玉玺都带来了。同时登场的还有桓阶等人,趁机鼓动曹丕说,汉家皇帝都主动让位了,天命不可违,赶紧接受吧。

要说曹丕不仅能当皇帝,也够影帝之称,演得真好,当时就教训臣子:怎么能这样说话呢?你们应该说不我不该接受才对!而桓阶等人胆子不小,竟敢顶撞,说今当受禅代之命”,并要找个平敞之处设坛场,然后选定吉日让曹丕登位。而曹丕居然也不发火,一再表示自己不敢当。那边几个急性子就忙上了,许芝掐指一算,本月十七日是好日子,可受禅命,让人抓紧设坛场。曹丕坚决不同意,“今当辞让不受诏也”,并说天寒,让那些设坛的人回去。然后曹丕要求把玉玺送还,并表示宁愿跳进东海而死,也不接受禅让的诏书,同时要求将此事宣之天下”,使天下人都知道。做好事要留名,大概始于曹丕吧。

第七幕上场的演员阵容十分庞大,辅国将军清苑乡侯刘若一百二十人集体登台亮相,说读了曹丕宣布不接受禅让的令书,都非常感动,并有所不安,为什么呢?他们说古时那些不接受让禅让的善卷、石户之农等人,都是些山野匹夫,不懂得奉答天命,光慰众望”的大道理,不能学,所以他们“昧死以请”,要求曹丕抓紧登位。然而,此时曹丕仍以古代先贤为榜样,表示自己“求为形骸之外”,意思是淡泊名利啦,然后再次诚恳地要求把玉玺还回去,让大家别再说这事了。

可是,这些人胆子真大,以刘若为首的这一百二十人又上奏,给曹丕讲了许多大道理,严肃批评曹丕“违天命以饰小行,逆人心以守私志”,上对不起老天爷,下对不起老百姓,所以又一次“敢以死请”。要说曹丕的耐性实在好,对于这些胆敢犯上的臣子一点也不生气,反过来耐心开导他们。不过这次他口气松了一点点,说得非常有意思。他说现在自己的功业还不大,祥瑞还没有出完,所以请求大臣们不要急着逼自己登位,等天下太平,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各种祥瑞都出现,那时再讨论登位的事。

第八幕,曹丕郑重上书,表示接到皇帝要禅让诏书“五内惊震”,请皇帝相信自己“保己存性”的坚定意志,然后把玉玺还给了皇帝。

戏到这里好像进入低潮,其实不是,这应该是曹大导演安排的一个转折。接下来的第九幕又掀起了宣传造势的高潮。前面曹丕不是说祥瑞还没出现完吗?这回出完了,给事中博士苏林、董巴给扒拉了出来,进一步论证了魏代汉的合理性,“魏之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魏代汉完全合乎天意。他们恳切请求曹丕不要胡思乱想,抓紧即位,则“天下幸甚”。曹丕这回不是太固执了,只是又谦虚了一回,说自己是“德薄之人”,当不起,不过,他又下令把自己让位的事宣传一下,要求“外内咸使知闻”

第十幕里,汉献帝的跑腿张音又一次捧着玉玺上场,宣读皇帝诏书。皇帝在诏书中严厉批评曹丕不该逆天意,违众望,并再次指出“天不可违,众不可拒”,要求曹丕服从他的命令,接受玉玺登上皇位。这时,桓阶等人乘机撺掇,说既然汉朝皇帝已经让位,玉玺都拿来了,就别再谦让,快点登位吧。他们再一次“死请”。曹丕怎么说?“冀三让而不见听,何汲汲于斯乎?”意思是,我希望做到三让,你们听不见吗?为什么这么着急呢?

噢,人家曹丕志在三让,而不是真不干。此前才一让,现在再让一次,就二让了。曹丕果然又上书让帝位,同时表达自己归隐的心愿。可是他的这一心愿却遭到刘廙等人的一致批评,这些忠臣又一次“死请”,要求曹丕以社稷为重,心系天下苍生,快点登位。曹丕这回直接说,“宜以待固让之后,乃当更议其可耳”:等我再让一次,你们就可以讨论这事了,别急。

话都说到这样了,汉家皇帝不能装不知道,于是第十一幕开启,可怜跑腿的张音再走一趟吧,捧着玉玺诏书来,把原先的意思又说一遍。然后,大臣们再一次给曹丕讲讲应该顺天应民而即位的大道理。反正多说点好听的又不费什么事,演出费不会少给的,等曹丕当上皇帝,还能亏了他们吗?曹丕自然按计划行事,进行三让。他这三让,也还得有人恭维,并批评其错误之处,然后再要求其即位。华歆、贾诩、王朗等眼神好的,立马走上前劝谏,再以“死请”。曹丕被逼得实在没招了,只好表态让步:你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叫我还能说什么呢?

事情到了关键时刻,好戏该收场了。汉家皇帝哪敢就此了事?“我让你三遍你不要,那就算了吧”,这话他不敢说,所以还得再来一次。最后一幕,张音再跑最后一趟,任务和此前一样,话不多说,曹丕你快即位吧。桓阶等人把日子都选好了,“今月二十九,可登坛受命”。曹丕只说了一个字:“可。”幕落。

太搞笑了,越看越想笑,曹丕的演技无人能敌,差点感动了我,如果不看到底的话,我一定以为他是第二个周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