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易员的野心:他从全校第一到千万资金,不止于此?|深度专访

 广东广西科泽丰 2019-10-11

昵称:章指导(Richard)

交易经验:10年

交易资金:1000万以上


01

傲慢与偏见

Richard,《伦敦交易者》主创,分子自营联合创始人,操作金额达千万英镑。
 
开启采访之前,由于他是金十交易学院的明星导师之一,我对他多少有些了解。在众多散乱的印象中,深究下去,抽取出一个具象的名词是:傲慢。
 
何以傲慢?
 
傲慢,并非贬义,而是一种属于交易员的特质体现。专业、清醒、自知,继而容易给人产生疏离感。
 
他,因有实力加持,而傲慢。
 
面对这种人物,凡人如我,心情总有几分怯意,毕竟自己对交易这个领域未知,认知有限,稍有不当,免不了显拙。当然,大可以称之为采访之前我对他预设的偏见。
 
我,因无足够了解,而偏见。

02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正好《伦敦交易者》节目完结,它的亮眼成绩有目共睹,在业内堪称口碑制作。


(《伦敦交易者》部分评论)
对于国内的交易员来说,这一股刺穿时空的电波,不单是点亮了他们一览海外顶级交易员真实状态的好奇与渴望,也多多少少指明了他们的交易之路。
 
作为节目主创的Richard,其实还有很多想要表达。
 
“当初为什么想到参与这个节目?”
 
“其实在两年前就有这个念头,我接触比较多的都是机构交易员,机构交易员和个人交易员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鸿沟。我就在想,是不是因为缺少专业的引导,缺乏途径去了解真正交易者的想法?”
 
无所谓闪耀时刻,至暗边缘,但凡能挖掘到能帮助到个人交易者的对应点,就是好的回应。
 
这个初衷非常实在。
 
个人交易员的痛苦,或在回撤,或在技术指标。这些问题,也曾经困扰着专业交易员,可最后偏偏他们成功了,那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关于这部分的答案自然有市场。
 
“这个其实就是我们的设想和初衷。”
 
Richard的野心不止于对外求知,放大一些格局来看,也许你才能看到更高意义。
 
国内交易员想要放眼看世界,与此同时,国外交易员对中国市场可不是没有兴趣。
 
“国外很多交易员,可能50多岁了,交易20几年,赚足了钱,但他从来没有来过中国,GDP的快速增长让他们充满好奇。所以他会奇怪,在中国,难道也有这么多人在做交易吗?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这个节目,让他们接触到中国,同时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些新机会。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碰到的困难难以想象。要知道,螃蟹味道鲜美,钳子也很锋利。
 
03

可控与失控

 
物之两面,有明有暗。
 
联系上了各大顶级交易员,区区几通电话搞定,Richard没想到后面的采访安排这么麻烦。
 
“整个过程我非常痛苦。因为他们不需要露出,采访一个多小时,他们会想,我还不如把这时间花在做交易上面,还能赚几万美金呢。
 
在Richard的回忆里,嘉宾适度的犹豫完全在他的意料当中,这属于可控的范围。可怕的是,前面爽快答应的嘉宾,接连放鸽子。这实在令人抓狂。
 
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其中一个敲定的交易员,是英国排名前三的原油交易公司首席交易员。Richard通过以前在英国做交易员的人脉,人托人,联系上他敲定采访时间。到了上线前一个月,这位首席要飞去欧洲度假一个半月或者两个月。问题在于这个期间内,他不收任何邮件,亦不会做任何回复。
 
“我们9月是要上线的,很着急的。”Richard说起这事仍然有点激动。
 
失控的还有因为各种原因而临时退缩的交易员。
 
所幸,可控的总比失控的多。节目最后的反响不错。
 
对于看节目的人,Richard希望观众切忌带着过多主观情绪,也不要带任何偏激性的东西去看节目,更多的是看这些交易员为何能够成功,为何他们在一段时间里能够持续赚钱,他们在用什么心态与市场博弈,甚至是对待市场。
 
“8个交易员,每个人都有超过20年的交易经验,加在一起就是160多年的交易经验。如果你从这8个人160多年的交易经验上面都没有获取到启发,都看不懂,找不到影响自己的那一个闪光点的话,那一定是你的问题。
 

04

大江大流交易路

看世界,观自己,这种信念之于Richard,成立得无可厚非。
 
Richard在高一的时候,前往英国留学,先在一家具备300年历史的寄宿制中学读书,本科就读拉夫堡大学数学专业,毕业后前往阿斯顿大学就读投资分析学硕士课程。
 
Richard擅长理工科,尤其数学,在中学阶段参加全英数学竞赛拿过银奖。学习,对于他来说,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情。
 
“我在大二的时候,已经在学相对论,数学系的人要学广义和狭义相对论。我的学习就是要证明这个悖论为什么是悖论。很多学科我的成绩都是班里的第一,这东西太简单了。
 
多年海外求学生活,造就了他极强的适应能力,无论是环境还是语言,而理工科的学业优势给予他更多职业选择的可能性。
 
有趣的是,即便Richard说到拉夫堡大学本科生直接入职摩根士丹利、高盛等顶尖投行的比例高达98%,但对于他自己进入交易这一行,还是有着机缘巧合的色彩。
 
本科最后一年完成论文之后,Richard开始着手找实习。有工作经验,好为申请研究生背书,最终伦敦金融城一家交易公司给他递来了橄榄枝。两周实习时间,每个人拥有一个模拟账户,跟着公司一起做,之后如果能够通过测试,可以多待一个月。
 
当时公司总共招了50个实习生,Richard以第五名的成绩拿下录用资格,准备长驻英国。

(在英国实习的日子)
 
“无非两个选择,一是投行,工资高项目多,二是交易,就看谁先给到机会。后来我也投了简历去投行,但他们给到的是比较基础的职位,那我想交易我相对熟悉,选熟不选生吧,看工作一两年有没有更好的机会。这次实习改变了我对交易的一些看法,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出路,还满酷炫。”
 
Richard并不认为自己是有天分的人,顶多算得上勤勉,在理解能力和风控方面能管得住自己。他也不觉得自己可以在交易上赚大钱,加上在研究生阶段学了很多基本面分析,以及金融学的知识,再叠加在一起,都是非常踏实的走过来。
 
他坦承,在英国自营机构做交易的日子里最大的收获是自信。与投行不一样,自营机构交易员需要自己独立面对开仓关仓,建立交易策略,对账户负责,这考验的是一个交易员的自信心。
 
“只要你的自信心不丧失,比如有一些大行情来的时候,年轻的交易员心态容易崩,作为资深交易员,需要给这些年轻人做心理抚慰,这是我在英国学到最大的东西。”
 
Richard也曾经有过偏见,认为交易是金字塔顶端的职业,但事实相反,消除了偏见的恰好是他收获到的。如果在机构里面,有人给到正确的指导,让新人适应这个工作,帮助他们建立起信心,他相信每个交易者都能达到高胜率,稳定盈利的状态。
 

05

上海往事到自营交易

想留在英国的Richard,在2013年前后,由于父亲生病,选择回国。
 
回到国内,他没能找到和交易相关的公司,只能去了期货公司。被归到机构部,和基金公司对接,除了一些纸上的东西,再没实际操作,他觉得很没劲。
 
会有一点失落,但也学到一些东西。因为我蛮会找乐子,以前我没做过这个东西,我去一些大公司给他们培训,给他们说期货、期权怎么做,那时候还没有期权呢。给他们上课,找到那么一些闪光点,是有意义的东西。”
 
不到一年,Richard离职,一个留学中介的学长邀请他去当顾问。半年时间,他帮忙开拓了不少英国学校新的业务。虽然只是个小插曲,但Richard惊喜的意识到,以往自己的积累,使得他从来没有跳出英国和交易这条线。
 
于是,他顺势在上海陆家嘴创立分子自营机构。

(Richard 在办公室的照片)
 
看世界,观自己,立个人,然后才能育好人。
 
从交易学习者到教育者,身份的转变,在逐渐角力,找到平衡的过程中,愈加令Richard对市场更具敬畏感,也加深了责任感。
 
“以前是对自己负责,现在是对别人负责。我喜欢层层递进的,把我对市场的理解,一点点的释放到这个市场受教育的地方去。我很不喜欢一种模式,比如说这个指标赚钱,这个方法赚钱,那你学这个就够了。抛一个东西到市场当中,告诉学员,因为我能赚钱你也能赚钱,这很荒谬,所以说有些人会误估自己的能力。
 
对于国内外投教市场的差异,他也深有体会。
 
除了西方人思维的差异性,还有就是海外金融投教体系非常成熟。
 
因为时间上已经有上百年的积累,很多有经验的人积累在市场里面,他们不怎么会夸大自己的经验,市场相对饱和,收费趋于合理。反观国内,这个市场是较膨胀的状态。过度包装,质量却堪忧。
 
“所以一个散户平均入金的次数是3到4次,爆仓3到4次之后,结束不做,所有交易商最喜欢的就是小白。我们这个市场很年轻,希望通过快速普及,不现实,人都是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是需要时间的。”
 
当我问及,行业内是否会存在一种鄙视链,他是否有不合作的黑名单。Richard直言只跟和自己同频率的人共事,合作。
 
“你做这个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育人还是赚钱呢?”
 
如果投教教育者只是把学员弄进来,赚他们的人头费,他们回去以后无法赚钱,没有办法理解学到的东西,Richard觉得这就是本末倒置。
 

06

20%与80%的较量

 
总体来讲,Richard始终活跃在交易一线。
 
通常,他从下午2点钟开始做交易。事前会有个简单的早会,说说品种、行情方面的内容,针对性给些建议和预警提示。分两个主要交易时段,一个是欧洲时间段,一个是美盘交易时间段。如果欧盘时间段交易的已经非常不错,到6点钟 7点左右他们就结束工作了。团队一起去打打篮球,做瑜伽,喝喝咖啡。
 
“我们口号就是,花20%的时间赚80%的利润。不管后面的行情飞到天上去,能赚到1个亿,100万,我们都不会赚的,就做自己能做的,舒服的行情就行了。
 
Richard做交易不大用指标,只看市场深度,二级数据,也就是挂单成交类的数据信息。交易风格无所谓趋势不趋势,行情能抓4个点,就抓4个点。十几年的交易经历养成了他的敏感度,他知道行情在哪个区间波动,接下来就在哪个区间操作,看到市场有一个快速的假突破,都知道哪里有机会。
 
“但是现在也有程序化、人工智能,会去抓这些大单操作交易员的逻辑和习惯,所以说可能我以前能抓8个点,现在我只能抓4个点了,因为市场波动被程序化参与进来了。不过逻辑还是一样的,没有很大区别,这就是我的特质呗。”
 
07

最后

 
长达两个小时的采访,Richard还有很多精彩内容,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女儿奴”一面的他)
 
执行力超强的他,正在进行着新项目,也正从另一面窥见他的野心。他说自己有个优点,就是善于做规划,最小周期也是五年起算。
 
“我不为什么,认定一件事,没有钱我也愿意去做好,如果不做我心里就会一直不舒服。”
 
这种野心,实质上是对交易这件事的足够热爱,最终才能幻化为促使他去改变自己,行业,甚至市场的纯粹驱动力。
 
我一直以为,人有点傲慢终究是好的。我们自小被教导说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仙风道骨,现代人没几个能做到了,退一步,保留点正向的傲慢也是好的。
 
我也一直以为,人是需要保留偏见的。偏见的存在,降低了预设期望值,如此走近任一物事,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傲慢与偏见之间需要什么?浮出水面的答案是:野心。只有足够野心,方能创造一切新的机会,架起沟通和对话的桥梁。
 
于Richard,他完成了《伦敦交易者》;
 
于我,完成了一次对他和交易的新认知;
 
于你,需要的是我们共同为你打造的一场交易私享会。

除了《伦敦交易者》之外,这次的私享会活动,也是Richard觉得可以“不计成本”进行投入的项目,干货满满的48小时,这一场活动,是一个真正为交易者所搭建的桥梁,是让国内交易员接触到正确交易观的“传承”,是能把知识转换成金钱的机会。这样的交流现场,并不常见。

这次,Richard联系了两位对中国交易员最感兴趣,同时也是最擅长分享与沟通的国外机构交易员来参加本次的活动,两个外国老先生,带了一箱子的书从伦敦过来,诚心满满的说想要跟我们一起分享(现场的同传翻译小姐姐已累哭),交易经验合起来超过100年的他们,是金十目前能为你们找到最好的交易教练了。


当你手握方向盘时,能有位卓越的老教练把控并修正了你的方向,指出一条明路,才不至于让之后发动机的油都是白跑,而且是通往一条康庄大道。更通俗的讲,3块钱的成本,能让你有300块甚至3000块的收获。

我们讲机遇、讲眼界、讲圈子,并不是强调通过捷径就能一蹴而就地摘取成功果实,你我都清楚交易并非如此。

经过了极其精细的甄别与筛选、沟通与引入,现在想把这样一份机遇呈现到你面前——【卓识】国际高级交易员私享会。你,会来吗?

(更多活动详情,点击图片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