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月,盛“柿”美景等你来

 带上阳光前行 2019-10-11

   歙县上丰乡姬川,又名鸡公尖,是一个汪姓聚居的传统古村落。地处皖南歙北,风土人情独特,一年四季瓜果飘香,一直享有“花果之乡”美誉。

    秋末冬初,万物凋零,大地逐渐褪去了她的色彩,而另一道风景却在这里显现,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和坡地上到处是挂着黄澄澄果实的柿子树,一派丰收景象。这是姬川独有的色彩。

  柿子因为个大皮薄,形似灯笼,这里的柿子叫“灯笼柿”;柿饼,在这叫“柿饦”。柿饼到了季节就会长出“柿霜”,此霜不含淀粉,那是果肉干燥时随水分蒸发而渗出的凝结物,有很好的润燥、清肺热、化痰止咳等保健作用。

    故土难离。上丰是我的老家,一直有着淡淡的乡愁。姬川有我父亲外婆曾经的家,奶奶从小生活的地方。奶奶排行老大,姐妹4个,最小一个是弟弟,早年夭折。大约在我5、6岁的时候,奶奶娘家已经没有人了,每到清明,给父母上坟就是奶奶姊妹几个怀念奠祭亲人的唯一途径了。奶奶虽然是裹过小脚的人,做事快手快脚,走起路来一点不比常人慢。幼年的我,每次走在石板古道上,总是觉得没有尽头。

 在重拾相机前,姬川的印象一直是停留在儿时模糊的记忆中。

右下角的长房子曾经是奶奶的家

      十年前的一次户外行动去了姬川,意外的下了一天的雨。心有不甘,隔日,自己又起早去姬川。机会总是眷顾不辞辛劳之人,老天给了我一个大惊喜,天空通透,家家户户晾晒的柿子下,云海时而翻涌,时而波澜不惊,一直持续到上午9点才逐渐散去。自此,和姬川结下影缘,鼓动当地农民办农家乐,改善吃住条件,提升接待水平,为摄影人和游客提供便利,也为宣传家乡略尽绵薄之力。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升起,山脚下的云海开始漫起来了。 

农家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姬川冬群家是老路进村第一家。每到这个季节,在外打工的他都要回家帮忙。他的父亲是外地人,人称“江北佬”

 柿农汪和平家两个壮劳力在家,每年柿子产量都在增长,这个季节是最忙的,夫妻俩都在忙着晒柿子。

  汪兴武是村里的能人,也是村干。他说,姬川云海总是在村子之下,柿子容易结霜并且不容易坏,这是和其它不同之处。他正在自家阳台上晒柿子。

  汪秀芹是典型的徽州女人,起早摸黑,任劳任怨,不畏辛苦。一般树梢男人不敢到的地方,凭着一架梯子两根绳,她都能上去。

 望着自家的柿子,汪成彬喜笑颜开。他的愿望是印制点自己的柿子包装箱。

 94岁的程叙英老人住在她的木板房子里,自己种点菜,和她的一条狗两只猫相依为命。去年扶贫工作组在附近给她建了新房子。

 92岁(2014年)的徐莲花老人一辈子没有照过相,这是第一次。她耳朵不好,但是思维敏捷,手脚麻利。细问之下,现在和他一起生活的小儿子汪永茂娶的是我的邻家姐姐。

太阳出来,汪秋桂放下饭碗,赶紧挂出未干的柿子。

汪兴生家是个大家庭,一家人围坐一起削柿皮。

 汪和中挑着一担柿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女人们已经抬出了一挂挂削皮串好的柿子在向阳处开始晾晒。他家开着农家乐,也做柿饼,茶叶,菊花的经纪人,也算大户了。

收获季节,村民汪跃萍家的院子成了柿饼加工厂。

汪秋霞夫妻一个在削柿子皮,一个在串柿子。

柿农汪银河在串挂鲜柿子

 因为兄弟们都给了他,汪五吉家的柿子大约超过了15000斤,是姬川柿子最多的一家。图为他老婆在串柿子,一个游客拎起一串柿子试试重量。

   村民汪云仙在削柿子皮。隔壁的汪加坤也在削柿皮,因为退休20多年,早已看不出来曾经的中学校长的影子了。

丰收的季节,怀着身孕的汪永琴也回娘家来帮忙了

汪锦和家在一队,也算是柿子大户,这个季节亲戚朋友都来帮忙削柿皮。

今天的晚霞也不错。

 除了浓烈的秋天,姬川的春夏冬也很迷人

 随着图片的扩散,姬川逐渐被外所知。摄影人和游客慕名蜂拥而至,只是当地吃住条件差,接待能力还远远不够....

新疆的摄影人来了

在美国已定居40年的美籍台湾人也来了

全国各地是摄影人都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