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了,我把这些经典电影又找了出来

 wenxuefeng360 2019-10-11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了,我把这些经典电影又找了出来

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间,诺贝尔文学奖宣布获奖者: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

因卷入性侵丑闻,瑞典文学院去年停发了201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改为今年一起颁发,诺奖的这次颁发并没有太多出乎意料。

托卡尔丘克生于1962年,是波兰文学女王,用波兰语写作。1985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后,曾在波兰西南边城瓦乌布日赫的心理健康咨询所工作。她的作品融合了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创作充满了对神秘和未知的探索,善于在作品中构筑神秘世界,映照现实人类的生存状况。

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彼得·汉德克生于1942年,是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偏于文艺青年的小众,相对于讲故事,他的作品往往呈现的是一种状态。

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两位作家的文学书籍立刻销量大增,然而,如今的人们对于诺奖获得者有了多元的了解渠道,比如,电影就是更为直观的方式。

文学作品往往也是影视创作的灵感之源,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彼得·汉德克的作品也曾经在大银幕上展现,这可以更为形象化、立体化地了解他们的思想。

托卡尔丘克的悬疑小说《犁过死骨之地》被改编为电影《糜骨之壤》,2017年参加了柏林电影节,该片由阿格涅丝卡·霍兰执导,以动物保护为表象,讲述了男人们为了满足自己丑陋欲望,虐待的不仅是动物,还有女人,孩童等处于弱势的群体。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了,我把这些经典电影又找了出来

《糜骨之壤》充满了一种黑暗的气氛,各种困扰在情节推进的过程当中逐渐爆发出来。女主角杜斯泽科是一个退了休的孤独女人,她住在波兰和捷克接壤处的一个小山村里。每一天,她都和她的两条狗迎接日出,然后捱过百无聊赖的一天又一天。杜斯泽科的狗狗离奇失踪之后,这份近乎静止的生活突然转向,形形色色的人物逐渐向镜头聚拢。

杜斯泽科的周围开始呈现出一群性格古怪的家伙:一个头发斑白的偷猎者,总是把自己的狗锁在一个小屋里;一个打扮入时的女孩,在当地的一家俱乐部打零工;一个长着娃娃脸的计算机程序员;还有一个具有虐待狂倾向的牧师,他告诉杜斯泽科——他可以杀死任何动物,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有灵魂。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了,我把这些经典电影又找了出来

影片中有壮观的原始森林风貌,但是,看到那些麋鹿、獾等动物会遭遇可怕的猎捕和屠杀,杜斯泽科难以忍受,总是痛苦地流泪。于是,杜斯泽开始去审判人类,在人类与动物中进行取舍,正如《糜骨之壌》的海报所呈现的那样,动物的脸上嵌入了一只人的眼睛,从一个混合的视角去重新看待这个世界。

电影《糜骨之壌》与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作品风格一脉相承,受到她作为心理医生的经历影响,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作品经常探讨个体的梦境或集体的潜意识,也经常思考人与大自然的联系,试图呈现最深刻的生命本质,她说::我一直认为,自然就是一种更高形式的‘自我’,我们是它不可分割的部分。”

虽然《糜骨之壌》的戏剧化不足,呈现的是一种碎片化的情绪集合,但是,到底是诺奖获奖者的作品,其中的意象丰富,台词也颇有深意,比如,“好人总是成长的很慢 ,后来从延长的童年里直接进入了老年。”

瑞典学院给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诺奖授奖词为:“她叙事中的想象力,充满了百科全书般的热情,这让她的作品跨越边界,自成一派。”《糜骨之壌》恰恰让人沉浸在这种生态的“跨越”之中。

相比于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与电影的缘分更为深厚,他深得德国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的喜爱,曾参与过14部影视作品编剧,其中,与文德斯合作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成为影视经典。2016年,两人时隔近30年再度合作,推出电影作品《阿兰胡埃斯的美好日子》,故事讲述一对男女在夏日傍晚分享彼此对于爱与自由的看法。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了,我把这些经典电影又找了出来

汉德克本人还执导过4部影片,并主演过《死亡之病》,其中,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1978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女主角是一个三十岁的女人,在丈夫如往常一样出差数月归来后,她突然要求丈夫离开他。没有第三者、也不是没有爱,只是她平静的觉醒,并要求全然的独立。她重新整顿生活,重新摆放家具陈设,重新寻回自己的心灵空间,并且重新回到出版社接下了翻译的工作。

她当然会有一点孤独,但是现在有很多的时间可以让她反刍并享受这些奢侈的孤独,她毅然地朝着自己的美丽人生前进。她选择了不背叛自己,同时也开始对孤独的反思。孤独是与生俱来的吗?或者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牵引而产生的?该将彼此的命运紧紧相系?还是毅然决然地独行于世?故事中的女人、男人、老师、演员、老板、司机、店员皆游走在作者建构的孤独实验室之中,哀伤寂寥却仍隐隐闪现“重新开始”的曙光。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了,我把这些经典电影又找了出来

这部片子的制片人是文德斯,主要场景则是在汉德克在巴黎附近的家中拍摄。开场和结束都是火车驶过,空空荡荡。叙事非常冷静,每一帧画面都像是上帝的望远镜,结尾的那句“你难道不知道,只有自带空间的人才会有空间吗?”点明了影片的诗意与美学。

这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瑞典学院对于彼得·汉德克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他兼具语言独创性与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围和特殊性。”

如果想对彼得·汉德克有更多了解的话,也可以看一看关于他的纪录片《彼得·汉德克:我在森林,也许迟到……》。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了,我把这些经典电影又找了出来

诺奖与电影的渊源颇深,借着这个“颁奖季”,我们也列出以下部分经典“诺奖片单”,提供给热爱电影和文学的人。这些作品,你都看过吗?

电影《愤怒的葡萄》(1940年),原著作者:约翰-斯坦贝克(美国),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了,我把这些经典电影又找了出来

电影《一个人的遭遇》(1959年)原著作者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苏联), 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电影《日瓦戈医生》(1965年),原著作者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苏联) 1958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了,我把这些经典电影又找了出来

电影《魂断威尼斯》(1971),原著作者 托马斯-曼(德国), 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电影《伊豆的舞女》(1974年)原著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了,我把这些经典电影又找了出来

电影《铁皮鼓》(1979年),原著作者 君特-格拉斯(德国),1999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了,我把这些经典电影又找了出来

电影《红高粱》(1987年), 原著作者 莫言(中国),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了,我把这些经典电影又找了出来

电影《老人与海》(1999年),原著作者 海明威 (美国),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电影《钢琴教师》(2001年), 原著作者 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奥地利),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了,我把这些经典电影又找了出来

电影《柳暗花明》(2006年),原著作者 爱丽丝-门罗(加拿大),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了,我把这些经典电影又找了出来

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2007) 原著 加西亚-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了,我把这些经典电影又找了出来

电影《耻》(2008) 原著作者 库切( 南非),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了,我把这些经典电影又找了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