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维曾经写了一首诗,名字叫做《老将行》,它叙述了飞将军李广的经历。李广一生东征西战,功勋卓著,结果却落得个“无功”被弃、不得不以躬耕叫卖为业的可悲下场。边烽再起,他又不计恩怨,请缨报国。王维讽刺了汉朝统治者的赏罚蒙昧, 冷酷无情,歌颂了老将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 正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后世两千年来将“李广难封”的原因归结为他生不逢时。然而,历史的真相永远是复杂的,造成李广没有建立重要军功的根本原因,真的能用一句“生不逢时”来概括吗?实事可能并非如此。 李广在年轻时为何没有军功汉朝自立国以来,他们最强大的敌人便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汉朝初期,大汉还处于穷困潦倒、百废待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匈奴不断南下来“打谷草”,心高气盛的汉高祖刘邦,最开始采取的是以蛮制蛮的策略,想以武力解决边疆问题。但是,在经过“白登之围”后,侥幸逃脱的汉高祖意识到敌强我弱,不宜力拼,于是马上调整战略,采取了怀柔之术。其实就是通过送公主和亲和财物利诱,满足了匈奴的欲壑,实现了和平共处的安宁。 图 | 匈奴人时常南下“打谷草” 刘邦死后,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一直到汉武帝初期,都是采取的这一套,花钱买和平的政策。毕竟,面对冒顿单于公然向吕后求婚示爱这种奇耻大辱,汉朝都是本着“以和为贵”的原则隐忍了下来。对匈奴的隐忍政策,也就意味着没有打仗可打。 李广出身名门,他十多岁就开始了戎马生涯,那时正值汉文帝在位时期,匈奴在汉朝叛徒中行说的唆使下,对汉边境进行了疯狂大骚扰。汉文帝只得征兵守边疆,以阻止和抵挡匈奴大军的入侵。 当时,李广选择了从军,因为他射术非常高明,在边疆射杀入犯的匈奴士兵最多,所以,李广名声大震,被汉文帝垂青。他先是被封为郎中,秩六百石,不久又被封为骑常侍,秩八百石。 图 | 飞将军李广形象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被封为骑郎将,秩千石。周亚夫平定七国叛乱中,李广再立战功。被封为骁骑都尉,秩两千石。那时候,李广还不满三十岁,食邑已达到了汉朝官职中的最高级别了,可谓人中龙凤。 但是,跟匈奴的这些战斗,比起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征伐都是小打小闹,战功还不足以让李广封侯。七国之乱真正出彩的是周亚夫等人,李广虽然有功,但不是主角。 李广身体状态最好的年龄处于“文景之治”的年代,汉文帝和汉景帝都主张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进行怀柔战术,这使得飞将军李广空有一身武艺和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汉文帝就曾评价李广“生不逢时”:“如果李广生在高祖打江山的年代,封个万户侯根本不在话下。” 光阴如白驹过隙般慢慢流逝,到了汉武帝决定对匈奴用兵时,李广已过了知天命之年。 汉武帝时,“老当益壮”的李广也没能建立功勋就在李广以为自己就将这样在边疆和匈奴“打打闹闹”地游戏一生时,上天终于降给了他建功的机会。汉武帝即位后,对匈奴主战。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人为了报复当年汉武帝的“马邑之谋”,南下打谷草,对汉朝上谷郡进行大肆烧杀掠夺,汉武帝决定出兵反击。 于是,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率军从上谷郡出发;任命公孙贺为轻车将军,率军从云中(今山西省西北长城南、河套东北)出发;任命公孙敖为骠骑将军,从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出发;任命李广为骁骑将军,从雁门(今山西省右玉县南)出发。 李广自然格外珍惜这难得的一展雄风的机会,决心必将以百倍的努力来回报汉武帝。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这次军事行动,立下战功的是愣头青卫青,败得最惨的是飞将军李广。 图 |大汉骑兵 李广从雁门出发战无不胜,于是,在顺境面前李广大意了,他不顾后面的补给部队,决定大刀阔斧地向匈奴腹地进攻。 也许是憋得太久太想表现自己了,也许是被局部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总之,当匈奴士兵突然从四面八方出现,将李广大军围得水泄不通时,他才清醒过来,明白自己中了匈奴人的“诱敌深入”之计。结果,李广被生擒。后来,李广虽然侥幸逃脱,但回去被汉武帝关进大牢,家里人花钱托关系才得以保住性命。后来朝中缺人,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对河西地区主动发动攻击。 第一路军霍去病挂帅,公孙敖为副帅;第二路军李广挂帅,张骞(出使西域的那个)为副帅。先不说霍去病那边,我们单说李广这队人马。 李广没有吸取上一次失败的教训,他率领的先锋队和张骞后面的大部队竟然拉开了百余里的距离,被匈奴包围,拼死苦战牺牲三千多人马才等来援军。 而霍去病奇袭祁连山,杀死和俘虏了匈奴士兵共计三万多人,擒获了匈奴的单桓王和酋涂王等五个大王,以及他们的王母、王妻、王子共计五十九人,擒获匈奴的相国、将军、都尉六十三人,战果之丰令人咂舌。汉武帝封赏了霍去病,对李广不赏不罚。 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了著名的漠北之战。两路大军,霍去病从代郡出发,卫青从定襄出发。李广主动要求参战,作为卫青的前将军。 李广因为不满卫青“任人唯亲”,用他的好哥们公孙敖做先锋,还觉得卫青的作战安排是刁难自己,于是延误了行军速度。结果在卫青的事后追责下,李广拔剑自刎。 可怜一代飞将军,在没有战功的遗憾中,了却了一生的悲情。 “李广难封”文景二帝时有命运不济的因素,但汉武帝时期李广的失败要怪他自己其实,在李广生前最后一战,并不是卫青有意刁难李广。不用李广当先锋,这都是汉武帝的意思。在卫青出征前,汉武帝对卫青嘱咐:
汉武帝的段话里包括了三层意思,一是说李广这人年老了,不中用了。二是说李广的命天生就不好,是个注定失败的人。三是告诉卫青,你在用他时要特别注意,此番前去,让他走个过场就得了,但千万不要让他担当对抗匈奴单于的大任,以免误了你的大事。 这时候,汉武帝已经看出李广“难堪重用”,这也是导致李广失败自杀的原因。那么,李广为何总是失败呢?我们总结下,可能有以下四点原因:
图 | 李广形象绘画
这四点缘由,前三点是李广个人方面的原因,是主观原因,最后一点是当时汉武帝时期大汉政治上的客观原因。 结语我们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事实上,过去的失败经历,对你未来的成功,可能一点帮助都没有。一个一直失败的人,将来最大的可能性也许是习惯性地再次失败,还不如新人。 从李广的经验来看,失败可能并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怎么就不能从失败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呢?难道说为了保持不败,干脆就不应该轻易尝试吗? 图 | 每个人都害怕失败 我们先来想象一下,人在什么情况下,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比如说你学开车,一开始上路的时候会犯很多错误,教练在旁边立即指出你的错误,纠正你的动作,你马上改过来,慢慢就学会了。你在路上犯的每一个错误都是一次“失败”,教练甚至可以骂你,但是你的确能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这其实就是所谓“刻意练习”中的“反馈”。 但那都是训练中的“小失败”。你是一个新手,本来就应该犯错,而且你犯的这些错误不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生活中真正意义上的失败根本就不是这样的。我们以李广与霍去病为例: 李广从第一次主动出击匈奴的战斗失败后,他的后续战斗都在一直失败;但是霍去病第一次出兵就胜利,之后一直是大胜。 如果李广失败,他同事卫青、霍去病的成功率会提高,因为他们从他的失败上吸取了教训!但是,如果卫青、霍去病成功,则对他同事李广没有任何影响。 也就是说,我的失败不是我的成功之母,但是别人的失败则可能是我的成功之母。 为什么会这样?有人提出一个理论,说我们对成败的解释,总是往“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向进行。也就是说,如果成功了,我们的解释就是这是因为我厉害;如果失败了,我们的解释就是这是因为遇到了不利的外部条件!也许是天气不好,也许是皇帝分配资源不公平,也许是战争中遇到了完全意想不到的情况,反正不是我不行。 这样一来,成功了我们可以找找自身原因总结一下经验,失败了我们根本就不会总结什么真正的教训。 其实在实战中,大失败其实不会提供什么有效的反馈。我们现在都知道反馈是个好东西,有理想的人尤其重视别人对自己的错误给的反馈,但在历史上,人们对“反馈到底有没有用”,是有争议的。有很多研究曾经认为给艺术家反馈并不会让他们变得更好。 反馈其实有两种: 如果是针对你个人的反馈,直接指责你本人不行,你会非常紧张,你就搞不好,这种反馈其实只有坏作用;有效的反馈一定不能针对个人,而必须是针对技术动作。 实际上,李广就是在面对卫青的问责时,脸上挂不住自杀的。 图 | 我们害怕失败后被人指责 想获得有效的反馈,我们那“好的失败”,应该满足三个条件:
李广的失败在于,他不能从自身的角度对失败进行反思。然而,李广一生难以封侯的背后,也暴露了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人性秘密:那就是真正做到“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