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的逻辑结构

 道德经不言之教 2019-10-12

道德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国家治理的科学著作,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结构清晰,是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

道德经总结古代思想、思考自然,认识到自然规律客观、辩证、周期性的特征,提出按照自然规律——“道法自然”、“以道治国”的国家治理准则。将世界万物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提升到“有无相生”的逻辑高度,称之为大道,得出道生万物、天地无私的认识。认识到以民为本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案。

大道无名,天地无私,社会治理也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无私、公正,以民为本,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从而实现无为而治。

道德经逻辑结构十分完整、严谨,相邻章节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是一个严密的整体。道德经从自然现象总结道、大道的概念、特征、逻辑,然后根据大道的特征论述以道治国的必然性、以民为本的客观性、“无为而治”的必要性,等等,贯彻“道法自然”的逻辑。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

一、道经

道经主要论证国家治理之道——以道治国,按照自然规律治理国家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手段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首先,大道的概念。道德经第一章从“有无”辩证解决哲学的根本问题,提出“有无相生”之道为“非常道”、“大道”。“大道无名”,有无相生,“玄”是世界的来源和认识世界的关键;

其次,世界是辩证的。道德经第二章从一般性的辩证关系,得出世界的本质是辩证的结论,突出辩证的重要性。辩证是道德经认识世界的逻辑基础;

第三,道的性质、以道治国的原因。第四到六章论述:自然规律无所不在、控制万物,客观、永恒,道生万物、生生不息,人类行为必须合乎客观规律;

第四,大道的重要品质及治国的总体原则。第七到十章论述:天地无私、善利万物而不争、功而弗居等“玄德”;

第五,大道的性质及治国方法的理论依据。第十一到十七章主要讲述大道无名:道是世界万物遵循的客观、自然、周期性的规律,无形、无色、无味、无体、无边、无界、无始无终、无所不在。国家治理要认识到大道无名的重要性,掌握辩证法,无身、无私。

第六,获取天下及治理天下的具体方法。第十七章到三十五章主要讲述大德无声。社会治理方法有:无事、无为、无功、无心、无言、无争、无怨、无兵。

第七,以道治国、无为而治:“有无相生”是大道,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从“无”而来,从小而来,因此掌握自然规律、认识“大道”,人们就能够从无而为、从小而为、从微而为,从而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标,实现国家太平、无为而治。

道经使用古代语言,简洁、全面的表达了道的概念、特征、认识,表达了“道法自然”的人类文明标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以及具体的治国方法,夹杂有老子对道的思考、认识、定义,对于学习道的心得体会等等,还有老子强调对“无”、“辩证”的理解的章节,老子对以道治国不被人理解的郁闷,对以道治国远景的描述以及最后的总结等等。

二、德经

德经主要论述国家治理之德——以民为本:

首先,道德经三十八到四十三章笼统论述以民为本的理论基础、核心内容:善于给予、善于成就,阴阳辩证、道德的思想的内容、渊源以及巨大作用;

第二,道德经四十四章到五十五章,论述以民为本的个人品德及修养:辩证的对待财富、地位、才能、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人、生活待遇,如何修德,等等;

第三,道德经五十六章到七十章,论述以民为本的重要手段:不伤人、以正治国、辩证对待治国方法、节俭、不为大、慈、从小而为、从无而为、治未乱、大国下流等等;

第四,道德经七十一章到七十九章,重点论述“以民为本”如何处理管理者和人民关系:国家治理要保障人民安家乐业,而不是采用暴力手段,要减少税负,减少作为,减轻人民负担,要认识到天道平均的作用,要奉献、要承担更多的国家治理责任,要宽容、无怨的善待人民等等。

道德经最后两章是对以民为本的展望和对道德经的总结。

三、结论

道德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国家治理的科学著作,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结构清晰,是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

道德经以国家治理为目标,对道——客观规律的内涵、性质进行的思考,根据客观规律的性质,提出了道生万物、天地无私的认识,提出无为、无言、无兵、无争、无怨等国家治理方法。根据万物遵道而重德、“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属性,认为“以民为本”是国家治理之德、利而不害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并论证了以民为本的具体方法。

道德经科学地论证了以道治国、以民为本、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