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导读(一)——道经·第1章

 叶落无痕73 2021-02-27

一、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也是人类史上第一部关于国家治理的科学著作。《道德经》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相邻章节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是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

《道德经》共81章,分为上篇《道经》37章和下篇《德经》44章。从九个方面论述观点,每一方面重点讲述1-2个主题,共18个主题。每一个主题之下的数章,从前到后有着严格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总结了古代圣贤的思想、对自然的思考,对自然规律的客观、辨证、周期性特征的认识,提出按照自然规律—— “道法自然”、“以道治国”的国家治理准则。将世界万物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提升到“有无相生”的逻辑高度,称之为大“道”,得出道生万物、天地无私的认识。认识到社会治理也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无私、公正、以民为本是国家治理之德。只有符合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从而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案。


 

二、作者: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dān)聃,或伯阳,华夏族,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称为老子,周朝春秋陈国苦县人。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老子存世著作有《道德经》(又称《老子》),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老子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他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三、内容详解:

一、《道经》1-37章

第一部分  总则

《道德经》上篇《道经》论证了国家治理之道——以道治国,就是按照客观规律治理国家。使用古代语言,简洁、全面的表达了道的概念、特征、属性,论述了“以道治国”的依据:世界是客观的、辨证的、永恒的、运动的、生生不息,提出“无名天地之始”的世界观、“道法自然”的人类文明逻辑、“利而不害”的道德原则、“无为而治”的治国理想以及具体的治国原则和方法。

一、道经总说篇(第1—3章),论述了道德经的哲学理论、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及道德原则、中心思想等。反映了老子的思维方式和“有无同出”的主题。

第一章  天地之始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jiào)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道:指天下万世之道,即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

(2)道:用语言表达出来。

(3)常:恒久不变。

(4)名:这里指道的名称,文化思想。

(5)名:用语言表达出来。

(6)徼:一说通“窍”,踪迹的意思;一说边际,引申为事物的表象。

(7)玄:幽昧深远。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可以用来表述宇宙万物产生的本原。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形迹。

“无”与“有”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远,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的,是宇宙天地万物一切变化的总门。

【解读】

本章是《道德经》理论的核心——“有无相生,众妙之门”。阐明了“无”是世界的来源,辨证(玄)是认识世界的关键。作为《道德经》的开篇,老子是第一个把“道”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加以阐释、论证的思想家。“道”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贯穿其思想体系始终。

老子阐述的“道”在天地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天地生成以后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作用。贯穿万物的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老子追求的境界是:上入于同天地境界,先天地境界,而与宇宙同流。法自然而同乎自然,方能尽其极致。何以得之?非贵在能知,而贵在能行;书籍与老师只是辅助手段,知行合一,方能自参自悟自修自证。

如何才能认识“道”呢?鉴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及“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抽象的概念,即“无”和“有”这两个名来一窥道的真正面目。所谓“无”是指天地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我们常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道”的玄妙。“无”和“有”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两个概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领悟道的实质。

“道”的原始是空无,“道”体为天地之根,万物之母,造化之元。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回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婴儿时期,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道的奥妙和玄机。人生论、政治论、社会论、认识论、方法论均基于“道”而建立,这叫本天道以立人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为率人道以合天道。因为越接近本源,越接近道的为最高。所以,教人效法自然,体悟天地人一贯之道,所谓天人合一,以进入同天地境界、先天地境界。


  

【故事天地】

宇宙的形成

有形变无形,无形变有形,有限存在于无限之中——这就是宇宙。宇宙的形成本来就是一个未知的谜团,先人为了解释宇宙的形成做了很多研究,流传下来的无数的神话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盘古用开天斧劈开混沌诞生了天地,又用自己的身躯造就了天地万物,随着天地变化开始出现了神(qí)祇,身体最有灵性的部位经过亿万年的滋养诞生了远古第一批生灵,分别是:大地之母女娲、人王伏羲、玉皇大帝昊天、神兽之王犼(hǒu)。

女娲和伏羲被后世的人们称为兄妹,其主要的原因是女娲和伏羲都是由盘古大神的大脑演变而出。盘古的右脑化作为女娲,女娲继承了盘古的智慧,又在后来捏土造人,创造出万物中最具灵性的人类,而被称之为大地之母。大地创建之后,发生了一起特大的自然灾害事故,这起事故让天塌地陷了,世间乱成一锅粥,于是女娲娘娘开始炼石补天,最后用自己的身体来填补破损的天。

伏羲是盘古大神的左脑演变的,与女娲一样继承了盘古的智慧和灵性。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教民渔猎,制定了嫁娶制度,发现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创造了文字、八卦,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作用不可估量,为“三皇”之首。后来,伏羲在女娲的要求下,帮助人类度过了一次次的困难,演变出了八卦,让人类可以从简单的物象中了解普遍的规律。被人类公认为“人王”,又被称为“人皇”,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为了受万众敬仰的神。

昊天是盘古心脏所化,具备了盘古的强大的力量。在后来的古神大战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故而一人独占了灵气最为浓郁的天庭,称为天庭之主,自封为“玉皇大帝”。而且,昊天是中国文化中昊天上帝的简称,作为华夏文明圈的至高神,自古受到朝廷祭祀。

(hǒu)犼是盘古的头骨所化,继承了盘古强大的肉身,更是是万兽之王,不过相对的智力明显要比其他三大古神低很多。后来,犼被女娲和伏羲二人封印,为了脱困,其灵魂和身体分裂,成为四大僵尸之王。

神话传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传达着祖先对自然的礼敬、改造及奉献精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