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后裔在尤溪

 在水一方1967 2019-10-12

据《紫阳朱氏建安谱》记载,朱熹有三子:朱塾、朱埜、朱在,女五人:朱巽、朱巳、朱兑和朱小妹,其仲季二女早夭。朱熹长子朱塾之孙朱浚,为理宗皇帝驸马,其后传五世到朱潪,生二子,长朱梴,世袭荫博士,居建阳;次子朱朴,为考亭嫡派祖。其后传十一世裔孙朱廷权,迁居尤溪守祠,为尤溪祖。现裔孙分布于尤溪城关、梅仙乾美、台溪后隔等地。今存《沈阳朱氏家谱》①(清手抄本)。 

《考亭朱氏总谱》记载,朱塾之孙朱浚裔孙朱场(五才),即朱熹六世孙,迁居尤溪黄沙坪(今新阳镇坎里一带)定居。朱熹五世孙朱林曾孙朱镡(坛),迁居尤溪溪尾乡之鹏程(即湖山村)定居。《考亭朱氏总谱》和《葛陂朱氏宗谱》记载有偏差,是否“镡”是“坛”的音误,尚需进一步考证。

朱熹三子朱在之孙朱源,十二世后裔迁居尤溪(平之公),至十七世衡庵公又回籍建宁(今建瓯),今存《衡庵公派七房谱略》(清手抄本)。

闽清《葛陂朱氏宗谱》记载:“葛陂始祖坛公,松公第八世孙,行二,名二才,字伯贤,号罗峰。妣高氏孺人,于明前元至正廿六年(1366)岁次丙午,由延平府尤溪县七都(今坂面乡蒋坑塘)迁福州府闽清县六都(葛陂,即朱厝村)。坛公为朱松七世孙耿公之后。耿公生五子:长垄(一才)、次坛(二才)、三岗(三才)、四场(四才)、五堡(五才),原住尤溪因避乱散居各地。一才垄公,仍居尤溪二十都鹏程(原名团嵋,即溪尾乡湖山村),二才坛公,率子崇公于元至正二十六年肇迁葛陂,故坛公为闽清始祖。三才岗公与子明公,迁永泰长庆及永泰王漈。四才场公住尤溪四十九都(今新阳镇坎里村)黄沙坪。五才堡公迁沙县西门外等。

据永安厚铺《朱氏家谱》记载,朱熹之弟朱煦②,庆元党禁期间从建阳搬回尤溪居住,家安尤溪城关西门,生有二子,取名小二、小六,卒后墓在后山(即县政府后山),朱熹高徒蔡元定之子蔡沈为之撰写墓志铭。(清手抄本)

另据四川仪陇县档案馆馆藏的清同治十年《朱氏宗谱》记载,朱德始祖朱聪、朱万父子从明成化年间自闽尤溪迁粤,在韶关乳源县龙溪枫树坪、梯下朱家陇定居二百多年后,至清康熙53年朱仕耀“携带家眷移居四川”,初定居于四川顺庆府广安县龙台寺李家岩,后再迁至仪陇县马鞍场琳瑯寨。朱仕耀与林氏夫人有四个儿子,即开先、满先、兰先、文先。今在仪陇县的朱氏族人,是朱仕耀第四子朱文先的后裔,即朱德元帅的祖先。

① “沈阳”即尤溪城关之北向。因尤溪旧称“沈溪”,故有此说。

② 谱载为朱熹之弟,应有误。查《紫阳朱氏建安谱》中有朱煦者,乃朱熹后裔朱塾直系九世孙朱桓(字孟武,号毅斋,官无锡主簿)之二子。

附录:

朱熹先祖传略

朱熹远祖为颛顼帝后,周朝时封于邾,以国为姓。后邾国为楚所并,子孙避邑,遂以朱为姓。婺源茶院一世祖朱瓌(小名古僚,字舜臣)生于唐广明元年(880年)歙州(今安徽歙县)黄墩。唐天祐(904—907年)初,朱瓌奉歙州刺史陶雅之命,带兵三千人镇守婺源,制置于茶院,巡辖婺源、浮梁、德兴、祁门四县。天祐三年(906年),朱瓌受封宣、歙、池、平、苏、杭、饶、信八州观察史,于是举家居婺源,被朱氏后裔尊崇为婺源茶院朱氏始祖。朱瓌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离世。

朱瓌传二世朱廷隽,再传三世朱昭元、四世朱惟甫、五世朱振、六世朱绚、七世朱森、八世朱松、九世朱熹。

七世祖朱森,字良材,号退翁,别号退林。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出生于婺源。少年时因科举未中,不复进取。年二十,父病逝,家道中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长子朱松中进士,得授政和县尉,朱森将仅有的百亩田产抵押于人,携妻子儿女入闽,被尊为入闽始祖。朱森于宣和二年(1120年)卒于政和。有子三人,长子朱松,次子朱柽,三子朱槔。

朱熹之父传略

朱熹的父亲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闰二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据《紫阳朱氏建安谱·八世韦斋府君行状》记载,朱松出生时,宅内古井白气如云,经久不散。

朱松生有俊才,自为儿童,出语已惊人。未冠,从郡学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朱松擢进士第出身,授迪功郎,任建州政和县尉。朱松靠变卖祖传的百亩良田作资财,带着一家八口人入闽。宣和二年(1120年)五月,朱森病卒于政和县官舍,朱松丁忧离任。

宣和五年(1123年),朱松服除调任南剑州尤溪县尉。公事之余,仍发愤攻读经子史传,因深感自己性急易误事,学古人以物警性,取西门豹佩韦抑急制怒的典故,名其室曰“韦斋”,故学者称其为韦斋先生。沙县罗从彦为之作《韦斋记》,吴郡户曹曹伟为之作《韦斋铭》。朱松卸任后,寓居城南好友郑安道馆舍,与郑安道、庄光、卢安邦、郑德予、无求和尚等交往甚密。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午时,朱熹生于郑氏馆舍。相传,朱熹出生前一天,郑氏馆舍对面的文山与背后的公山同时起火,山势烧成“文”、“公”二字,朱松惊曰:“天降祥瑞,必有所印,此喜火祥兆也!”第二天中午,朱熹就出生了,朱松便为孩子取名“熹”,即“喜”、“火”二字的组合。

朱松中年得子,喜不自禁。朱熹出生第三天,举行洗儿礼。朱松作《南溪洗儿二首》:

行年已合识头颅,旧学屠龙意转疏。有子添丁助征戍,肯令辛苦更冠儒。

举子三朝寿一壶,百年歌好笑掀须。厌兵已识天公意,不忍回头更指渠。

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朱松除泉州石井镇监税。绍兴四年(1134年),经泉州守谢克家和内翰綦宗礼举荐,朱松召试馆职,以“中兴难易先后”之论为知枢密院事赵鼎所赏识,因而除秘书省正字,循左从政郞。不久,赵鼎任川陕荆襄都督,欲招朱松为幕僚。朱松因母祝氏去世,丁忧守丧而未能赴任。

绍兴七年(1137年)七月,朱松服除应召入都。此时,宋高宗任张浚进驻建康,形成北进用兵之势。朱松进献“中兴恢复大计”,正合圣意,诏改朱松左宣教郎,除秘书省秘书郞。第二年,朱松迁著作佐郞、尚书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参与编修《哲宗皇帝实录》150卷。实录考证精密,议论直笔无隐。实录编成,升尚书司勋及吏部员外郎。

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任尚书右仆射兼枢密院使,提出向金屈辱求和主张。十二月二十一日,朱松与胡珵、范如圭、张扩、凌景夏、常明六人联名上书,反对朝廷议和主张,痛斥秦桧议和主张。但宋高宗无视主战派的强烈反对,仍与金国签订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绍兴十年(1140年),秦桧指使党羽右谏议何铸诬朱松“怀异自贤,阳为辞逊”。三月十五日,朱松被贬知饶州。朱松辞职请祠,得主管台州崇道观,与同时受贬的范如圭一起南归,在建瓯城南修筑环溪精舍,开始授徒讲学。

绍兴十三年(1143年)三月二十四日病逝,年仅47岁,赠通议大夫。葬于崇安县五夫里西塔山灵梵院侧,后迁五夫里白水鹅子峰下,又移葬上梅里寂历山中峰寺北。生三子,伯仲皆在贫困中相继夭折,季子朱熹。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追谥献靖公,至元二十二年改封齐国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诏从祀孔庙。

朱松和李侗都是杨时弟子罗从彦的门生,精研理学。他的理学思想对朱熹的一生有深刻的影响。

朱松的诗文以不事雕饰为美,讲求的是超然秀发,有出尘之趣。著有《韦斋集》12卷。

朱熹之母传略

朱熹母亲祝五娘,为祝确之女,生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庚午(初六),卒于乾道五年(1169)九月初五,享年七十岁。乾道六年正月十一葬于建阳崇泰里后山寒泉坞。

朱熹叔叔传略

朱柽传略

朱柽(生卒年不详),字大年。朱熹的二叔。徽州婺源人。据朱槔诗载,朱柽尝中武举,授承信郎,是一个坚决主战的武士。朱柽后居住政和县,生有一子朱熏(字仲修),其后裔多居政和。

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朱熹的父亲朱松被任命为福建建州政和县尉,于是朱松举家迁居福建。朱松的父亲朱森、弟弟朱柽、朱槔也随同迁往。建炎四年(1130),朱熹出生后不久,范汝为反,在闽北一带活动。绍兴元年(1131)六月十四日,范汝为攻打南剑州(今南平),军队距尤溪县城仅几十里。当时朱松外出未归,朱熹一家人在朱柽、朱槔的护送下,逃往城外九阜山避难。

朱槔传略

朱槔(生卒年不详),朱熹的三叔,字逢年,号玉澜。徽州婺源人。有游侠豪勇之气,终身未仕。朱松去世后,居住尤溪县,往来于政和、建阳等地。朱槔精于诗,常与兄朱松、郑德予、庄光、庄德灿等唱和。曾与尤溪籍进士庄光到建阳考亭参加当地文学团体盖竹社的文学活动,以诗文会友。尤袤称其“心胸雍容广大,有经世之志”,周必大称其“负轶才,不肯俯仰于世”。尝自延平还尤溪寓所,梦一杳非人世之所“玉澜堂”,故号玉澜。著有《玉澜集》一卷行于世。

朱熹随母亲寄居崇安五夫里,虽受到多方照顾,然毕竟是寄人篱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朱熹曾向远在政和的二叔朱槔寄书诉说寄寓的辛酸。朱槔《玉澜集·自作挽歌辞》载:“天涯念孤侄,携母依诸刘。书来话悲辛,心往形辄留。”绍兴十五年(1145)除夕之夜,朱槔寄诗朱熹,诉说朱氏家族衰落之悲与国家战乱之痛。

朱熹夫人传略

刘清四(1130-1176),为朱熹夫人、刘勉之的女儿。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与朱熹结婚。孝宗淳熙三年(1176),刘清四病逝,享年四十七岁。次年,朱熹将其安葬在建阳唐石里大林谷。并开双穴,决定自己百年之后要与妻子“生不同时死同穴”。宁宗庆元六年(1200)朱熹与之合葬。宁宗嘉定元年(1208),妻以夫贵,追封为令人、硕人,绍定三年赠徽国夫人。元顺帝至正二年改封齐国夫人。

朱熹妹妹传略

朱心(1140-?),朱熹之妹。生平不详。绍兴十三年(1143),朱熹的父亲朱松病卒,时年朱熹14岁,朱心4岁。朱松病逝前,把朱熹的学业与家事托付给崇安的刘子羽和刘子翚、胡宪、刘勉之三先生。次年,朱熹与母亲祝五娘、妹妹朱心从建州(今福建建瓯)迁居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

朱熹三子传略

朱塾(1153—1191),字受之,朱熹长子。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生于崇安五夫。朱塾自幼秀慧,从小受家学,后拜建阳陈焯、欧阳光祖和蔡元定为师,21岁拜浙江金华著名理学家吕祖谦为师。在金华食宿于吕祖谦门人潘景宪之家。淳熙元年(1174年),潘景宪将时年13岁的长女嫁与朱塾为妻。朱塾三次应试均落第,以荫补将仕郎。绍熙二年(1191年)病逝于金华,赠中散大夫。生有二子镇、鑑。五世孙朱场(五才)迁居尤溪黄沙坪;六世孙朱镡迁居尤溪鹏程(尤溪溪尾乡湖山);十三世孙朱廷权迁居尤溪主持祀事,今存《紫阳朱氏建安谱》为证。

朱埜(1154—1211),字文之,朱熹次子。生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七月,从小受家学,11岁与兄一起受业于陈焯、欧阳光祖和蔡元定等。淳熙七年(1180年),与兄同应试,均不第。后以荫补迪功郎,差监湖州德清县新市镇,户部瞻军酒库。任职不长,以管理家务长居于五夫,一度帮助父亲从事过印刷业。卒赠朝奉大夫。

朱在(1169—1229),字敬之,朱熹季子。乾道五年(1169年)正月生于崇安五夫。乾道至淳熙年间,尤溪县学在知县石子重、教谕林用中的管理下,一时名满闽中。朱熹曾想让朱在受学于尤溪,因地远而未成行,引以为恨事。朱熹曾对许顺之说:“幼儿未有读书处,为挠。地远,不能遣去尤溪,甚可恨也。”朱在自小受学于朱熹,13岁时,赴金华拜理学家吕祖俭(吕祖谦胞弟)为师。在金华期间,与吕祖谦之女结婚,婚后住在吕家。绍熙五年(1194年),朱在以荫补承务郎。历仕籍田令、将作监主簿、大理寺正、知南康军、知信州、提举浙西常平茶盐公事、知嘉兴府、司农少卿、枢密副都、两浙转运副使、工部侍郎、宝谟阁待制、知平江府、焕章阁待制、知袁州等职,封建安郡侯。朱熹去世前一日,致书朱在诀别,兼令其早归收拾文字。朱在59岁时,与侄朱鉴承父志迁居建瓯,编辑《朱文公文集》。宝庆二年(1226年),朱在重编《新安朱氏宗谱》。嘉熙三年(1229年)九月二日,朱在卒于建瓯家中,享年71岁,赠银青光禄大夫。十二世孙朱均(平之公)迁居尤溪,至十七世衡庵公回迁建宁府(今建瓯),今存《衡庵公派七房谱略》(清手抄本)。

朱熹女儿传略

朱巽(生卒年不详),朱熹的长女。嫁儒林郎、静江府临桂县令刘学古。

朱巳(1173-1187),朱熹的三女(仲女早夭),原聘于赵几道,不幸夭折,朱熹为其撰写《女巳埋铭》,铭文很短,但却深深体现了父亲对女儿的情爱和思念:“朱氏女,生癸巳。因以名,叔其字。父晦翁,母刘氏。生四年,呱失恃。十有五,适笄珥。赵聘入,奄然逝。哀汝生,婉而慧。虽未学,得翁意。临绝言,孝友悌。从母葬,亦其志。父汝铭,母汝视。汝有知,尚无畏。宋淳熙岁丁未月终辜壬寅识。”

朱兑(?-1221),朱熹的四女,字淑贞。淳熙九年(1182)与奉议郎、主管安徽明道宫黄榦结婚。关于朱熹、朱兑父女,清褚人《坚瓠集》丙集卷三《葱汤麦饭》载有一则轶事:一次朱熹访婿黄榦未遇,女儿朱兑只能以葱汤麦饭款待,感到不安。朱熹即题诗曰:“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后来这首诗成为黄氏家训,流传后代。

朱小妹(生卒年月不详),朱熹的五女。嫁朱熹晚年门生、进士范元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