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

 一山阿武 2011-01-16

朱熹


    朱熹,字元晦(
1130—1200),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生于尤溪县。14岁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19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他一生为官九年,先后担任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湖南潭州知州、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焕章阁待制、侍讲(皇帝的老师和顾问)、知福建漳州等职。庆元六年(1200年)十一月初九,逝世于考亭,归葬于建阳唐石里(今黄坑镇)大林谷。

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的话,那么朱熹则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著的书被元、明、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收;他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时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 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上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参刘子、刘勉子、胡宪等人,这三人皆是道学家。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道学家、程颐的丙传弟子李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要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时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心学两大派别。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关系紧张,金统治者完颜亮分兵四路南进,马踏长江北岸。宋高宗准备出海南逃,由于右相陈康伯竭力劝阻而作罢。不久宋军击溃金兵,消息传至当时朱熹求学的延平,朱熹为民族的胜利欣喜若狂,写下了庆贺的诗篇,表达他不可抑制喜悦心情。同时,他又给负责军事的大臣写信,指出必须乘胜出击,坐视中原而不进取是不明智的。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继立,在广大军民要求的压力下,起用了掂抗战派张浚,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贬退了秦桧党人朱熹这时上奏孝宗,提了三项建议:(一)讲求格物致知之学;(二)罢黜和议;(三)任用贤能。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

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他赶至杭州,正值宋军失利,朝廷派人议和,朱熹仍强烈反对,在孝宗接见时连上几道奏章,慷慨陈词。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为开学博士侍次,此职非其所长,未免有点讽刺。朱熹乘机面见张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体想法。但不久张浚罢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专程赶至豫章(今南昌)哭灵,痛惜抗金受挫。此时朝廷内主和派势力猖獗,金兵渡过淮水。朱熹对此忧心如焚,但难有所为。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临行前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夫沮(阻)国家恢复之大计者,讲和之说也;坏边陲备御之常规者,讲和之说也;内(拂)吾民忠义之心,而外绝故国来苏之望者,讲和之说也……尖锐地抨击了那些议和投降派。

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宋金结为侄叔,关系暂时缓和下来,朱熹便一头钻进理学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修身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发生了巨大影响。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得儒家思想更进一步成为全面地控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使之与白鹿油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发展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

朱熹一生虽然为官时间不多,但总是努力设法缓和社会矛盾,或多或少地为下层人民办好事。他退居崇安时期,崇安因水灾发生饥荒,爆发农民起义。有鉴于此,朱熹主张设社仓,以官粟为本,俾愿贷者出息什二,……岁或不幸小饥,则驰半息,大俊则尽。设立社仓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主豪绅在灾荒时期用高利贷剥削农民,无疑是有惠于民的。此后,朱熹并在多处推行。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一带),上任不久发生灾荒,朱熹上疏要求减免租税。同时,请求政府兴修长江石堤,一方面解决石堤失修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饥民,解决他们缺食问题,饥民称善。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时值土地兼并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纳税。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朱熹愤怒不已,辞职离去,以示抗议。

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

11818月浙东饥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途经杭州,入对七札,陈述时弊。到职后,微服下访,调查时弊和贪官污吏的劣迹,弹劾了一批贪官以及大户豪右。他不徇私情,牵连攻击了王淮等人。于是,王淮指使人上书抨击理学,斥其为伪学,朱熹被解职加乡。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管理赣州(今赣县)、江州(今九江)一带地方的司法、刑狱、监察、农事等方面的事务。不久王淮罢去,理学一时得势,朱熹更是仕途顺利。几年后受宰相赵汝愚推荐,当上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即皇帝的顾问和教师。刚即位不久的宁宗全面肯定了理学,称朱为儒宗,这反映了苟安江南的南宋企图以理学加强内部团结的希望。朱熹为宁宗进讲《大学》,每逢双日早晚进讲,但他借此机会对朝政多有批评,终于使宁宗不满,加以干预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

庆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赵汝愚受韩胄排挤被罢相位,韩势盛极一时。韩因朱熹曾参与赵汝愚攻击自己的活动,于是发动了一场抨击理学的运动。庆元二年叶翥上书,要求把道学家的书除毁,科举取士,凡涉程朱义理不取。监察御史沈继祖指控朱熹十罪,请斩。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时理学威风扫地,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宁宗一改旧态,下诏命凡荐举为官,一律不取伪学之士。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终于在家里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 》,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然而生前终未如愿。

 

哲学思想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或称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美学思想

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影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文学著作

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好的日子。2、寻芳:游览(河边)欣赏春花。3、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4、一时:一下子。5、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寻常、随便;识得,感觉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及其精神。

 

赏析:

诗歌叙述诗人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天地间吹开了和煦的东风,东风催得百花齐放,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暗喻孔子倡导的。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菩萨蛮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鹧鸪天

脱却儒冠著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

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是非。

生羽翼,上烟霏,回头祗见冢累累。

未寻跨凤吹箫侣,且伴孤云独鹤飞。

 

朱熹家训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谱》)

 

【译文】君所珍贵的是,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君爱国。当父亲所珍贵的是,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尊敬兄长。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对丈夫温顺。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

 

 

朱熹教子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十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家训”。朱熹在教育孩子方面,主要强调“学习”和“交友”两点。

朱熹认为,在学习上要“勤”。方法是:

1“记”:即读书的时候,如果碰到疑难问题,要随时用本记下来,以便老师求教,不能放过。(2“思”:平时读书要多思考,请教老师或其他人之后,仍要“思省切要之言”。(3“抄”:“见好文字,录取归来”。(4“勤”:做学问,要勤奋,要珍惜时间。

朱熹认为,在交友上要“谨”。要做到“谨”就必须:

1“谦”:朱熹认为凡事谦恭,不得盛气凌人,自取耻辱。

2“择”:“交友之间,尤当审择”。朱熹说,待人忠厚老实,能直言自己的缺点、过似的,是好朋友;阿谀奉承、出言轻薄、傲慢猥亵,教人做坏事的,是坏朋友。朱熹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工书,笔势迅疾,无意求工而悉合书家矩雉。法颜书《争座位帖》,苍郁沉厚,古雅有骨。尤善大字,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宝之。《故宫周刊》第139期刊其行书尺牍一幅,甚精。著述宏富,有《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子》等。《城南唱和诗》,朱熹书于乾道三年(1167)。纸本,行书。纵31.5厘米,横275.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后有李东阳、吴宽等写的跋。《庚子消夏记》、《钤山堂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此诗帖平和从容,温柔典雅,血肉丰满,脱尽火气,用笔老练精到,起伏成实,提拔有致,笔笔富有变化又十分和谐,笔势委婉飞动,动中取静意,已成自家面目。但他不以书名,因以学掩之。他的一些尺牍,虽不以书法姿态而出现,但由于晦翁的文理修养,都已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信手写来,点划之间自然而不放纵,真是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使人见之无不肃然起敬


入闽始祖朱松墓

(作者:网络 发布会员:朱金潮 版权:原创 发表日期:2008-1-6 阅读:58次)

 

位于武夷山风景区东20余公里的上梅乡首阳寺门村的寂历山。墓前用河卵石铺砌,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墓碑高157厘米,56厘米。碑面阴刻"显祖朱献靖公墓朱凌拜立"。据碑文记载,此碑为居住在建阳县考亭的朱氏十二世孙朱凌等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清明所立。墓年久失修,

  19908月初修,19978月,朱子后裔、马来西亚朱祥南先生捐资10万元人民币重修。

  朱松字乔年,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之父,号韦斋,江西婺源人,太学上舍出身,曾为政和尉,后调任尤溪尉。绍兴四年(1134)后历任称秘书正字、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因为同列上疏,极言反对秦桧议和的投降主张,遭到秦桧暗算,贬到饶州(今江西省内)任职,未赴,离官"至任"。绍兴十四年卒于建州,以子熹贵赠通义大夫,封献靖。

 

朱松墓是向游客阐释朱子孝父思想的好去处。该墓所在地原在五夫里范围之内(现属上梅乡),朱松逝于建瓯,朱熹扶柩前来五夫定居,把父墓也建在五夫。该墓于1997年由朱氏后裔朱祥林重修,碑文由著名文史学家何满子撰写。墓地有朱熹手植的杉木林,绿荫遮天。

 

 

迁闽始祖朱松公简介

(作者:网络 发布会员:朱金潮 版权:原创 发表日期:2008-1-6 阅读:76次)

      

公元10世纪初,朱熹的一位先人从歙县黄墩南徙居婺源(原属安徽,现属江西省),遂开婺源茶院朱氏之族。公元12世纪20年代,徽州婺源茶院朱氏的第八世孙朱松因官徙居福建,遂开建阳考亭朱氏一族。
      
入闽始祖朱松,字乔年,号韦斋,行百二,为婺源茶院朱氏第七世孙朱森长子,生于北宋绍圣四年(1079)闰二月二十三日戊申。史称茶院朱氏传到朱松手中,家道已衰败,生时先世之业已呜咽流涕,奉养日短为终身之忧。但朱松自幼聪慧过人,负有俊才,又勤奋好学,心怀大志,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授迪功郎,任建州政和县尉,并于1123年举家迁入福建建州政和县(建瓯县)落籍,遂开建阳朱氏一族。朱松正处在金人乱华,两宋交替,国家危急之时,他力主抗金保国,反遭投降派攻击贬谪为小吏,建炎四年四月福建兵乱,携家住在建州尤溪郑安道家。是年九月十五日,朱松之妻程氏生一麟儿,即为万世宗师的朱熹,这也标志着朱姓的发展进入了又一次高潮。朱松卒于绍兴十三年(1143)三月二十四日,享年47岁。

 

朱氏族谱

(作者:网络 发布会员:admin 版权:原创 发表日期:2007-12-7 阅读:164次)

 

朱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17席,排当今华夏姓氏百强第14位,其发祥地是吴郡(江苏省吴县)  
  朱氏源出有四:1.出自曹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载,颛顼有一个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朝中任火正——祝融一职,生一子名陆终。陆终生有5子,其中的第五子名安,曹姓,封于曹(山西定陶县西南)。周武王克商后,封其弟振铎在曹国,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于邾国(山东曲阜东南),称为邾子挟。当时,邾附于鲁国。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有一部分邾子挟的子孙就去邑而以朱为氏2.出自朱虎的后裔。据《姓氏急就篇颜师古注》载,朱虎为舜帝时大臣,其后裔有以朱为氏者。3.出自宋微子启的后裔。据《姓氏急就篇王应麟补注》载,商纣王庶兄宋微子启的后人中有个朱晖,其后裔改宋为朱姓。4.出自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鲜卑族中有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者,在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皆改为朱姓。  
  朱氏宗祠中有负荆勤读,折槛旌忠一联,是谓朱氏先贤中有西汉朱买臣因家贫,负薪而读书;汉朱云请诛安昌侯张禹,成帝怒欲问斩,左右引之去,朱云手攀殿槛,以致槛折,后被成帝表彰其忠。  
  据镇江谏壁月河村朱氏五经堂宗谱载,丹阳朱氏开派始于南宋晚期,为理学大师朱熹之5世孙文宽、文泰兄弟俩,落户于丹阳北门外50里的后朱巷(后巷镇老街西)。因朱熹的后人遍布江南一带,由此朱熹被尊为江南朱姓始祖,朱文宽、朱文泰为丹阳后巷朱姓始祖。朱熹的6世孙朱焕,由福建建安迁居丹阳司徒镇曹巷村。朱焕成为丹阳司徒曹巷朱氏始祖,其宗祠为紫阳堂  
  朱熹的9世孙朱思宗,官迁侍读学士,因见元朝纲纪不振,遂辞官回归故里。路经丹阳,船停于张官渡(练湖七分场),散步闲行,乘兴步上道人墩,见此地风光无限,遂率子彦辉定居云阳三思桥。朱彦辉继承父志,在临道人墩的后东岗村筑室而居,朱思宗成为后东岗村朱氏始祖。  
  朱熹的15世传人朱迳由丹徒儒里迁至丹阳练湖龙城定居,朱迳为龙城朱氏始祖。其宗祠为在兹堂 

 

朱子故里--五夫镇

    五夫镇位于市区东南50公里。朱熹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随母到这里定居,直至晚年迁居建阳,在这里生活了40余年,留下许多活动遗迹,如紫阳楼、屏山书院、兴贤书院、朱子巷、朱子社仓等。
    
朱子故居紫阳楼 修复开放于1999年。朱熹14岁时奉亡父朱松遗命到五夫里投靠刘子羽,刘为其修建紫阳楼,供朱熹奉母而居,朱熹在此宅苦学成才。宅第布置了展览室和紫阳书堂以及轩、室、居等。正门的对联"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为朱熹治家格言的名句,也是介绍该宅居的主题。
    
正厅紫阳书堂,是朱熹会客和讲学之处。两侧书斋,分别是韦斋(纪念其父朱松)、敬斋(研读《易》之处)和义斋(研读《大学》之处)。后厅为"晦堂",取名于刘子翚赠给朱熹的三字格言"不远复"和勉励楹联:"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朱熹牢记师长取名"仲晦"的由来,所以用为堂名。
    
后厅过道设朱氏先祖神位龛,向参观者展示朱氏来闽始祖和他的族系。漫步紫阳楼外草地,人们可以观赏朱熹手植古樟和"半亩一鉴开"的方池。
屏山书院
    
为朱熹幼年受启蒙及少年脱颖而出的著名书院,塾师为刘子羽之幼弟刘子翚,在此一道脱颖而出的名儒还有刘珙(官至参知政事)、刘、游九言等数十名。
兴贤古街
    
朱熹少年接受理学熏陶的乡镇街道,为展示朱子理学的著名胜迹之地,古迹辐辏,有"紫阳遗风""三峰鼎峙""过化处"等跨街牌坊和古井、朱子巷、刘氏宋儒家祠、朱熹兴学处兴贤书院、朱子恤民善举--五夫社仓等饱含理学内涵的古迹十多处,这些均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贤书院为朱子在五夫讲学之处。他在此处进行了最初的教育实践。五夫社仓是他帮助乡民积粟防饥抗灾的处所,他的善举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得到南宋孝宗皇帝的嘉许,遂颁布《社仓法》通行全国。五夫社仓历代都有兴修,现完整无损,令参观者兴叹。刘氏家祠为朱熹义父刘子羽、恩师刘子翚的家祠,刘氏家族为培养朱熹生长立下殊勋,故乡民着意保护这所胜迹。以上朱子理学摇篮时代和成长时期的胜迹如今得到充分的保护。
朱松墓
    
朱松墓是向游客阐释朱子孝父思想的好去处。该墓所在地原在五夫里范围之内(现属上梅乡),朱松逝于建瓯,朱熹扶柩前来五夫定居,把父墓也建在五夫。该墓于1997年由朱氏后裔朱祥林重修,碑文由著名文史学家何满子撰写。墓地有朱熹手植的杉木林,绿荫遮天。

 

世界朱氏联合会简介

世界朱氏联合会,是在公元199355日召开首届世界朱子后裔代表会议上宣告成立的。这次大会,由韩国新安朱氏中央宗亲会受世界朱子后裔委托,负责组织筹办工作。

这次大会,是依照壬申(1992年)清明在中国福建建阳举行的考亭书院创建800周年纪念大会暨朱子后裔恳谈会所通过的由朱杰人、朱七星、朱济灵等关于筹建朱子后裔联谊会的倡议而举行的。会议的中心议题:缅怀宋代伟大思想家紫阳朱子,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迪古代文明的丰功伟绩,交流各地朱子学研究的经验和信息,促进各国朱氏宗族及华族的友好往来,协商成立世界朱氏联合会暨朱子学委员会。

全体代表一致推举韩国朱昌均为首任会长,推选中国前宁波大学校长朱光祥,韩国真露医院院长朱仁镐、马来西亚砂拉越紫阳学会(筹)会长朱祥南、新加坡朱氏公会主席朱启高为副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