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天马行空_一画 2019-10-13

关键词:青绿山水;色彩;文化;价值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青山白云》100x200cm,纸本重彩,2015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文/马小虎

一、青绿山水——永恒的经典

青绿山水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样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以万千气象的诗意呈现、华美秀润的色彩描绘、格法严谨的精致立场和精神意趣的抒情演绎而独领风骚,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中的一束奇琶。相对水墨山水而言,青绿山水更加注重精工制作与色彩描绘,历代先贤借助这一绘画样式抒写情怀,也创造了各自不同的青绿风格与样式,青绿山水也成为历代画家寄情遣怀的精神归宿。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丹崖玉瀑》200x105cm、纸本重彩、创作年代2013

青绿山水的传统丰厚精彩,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青绿山水画的风格样式多种多样,历史上最早的山水画《游春图》就是一幅青绿山水作品,画中描绘河岸远山、小桥流水、白云缭绕等情境,以青绿两种色调表现了悦目怡情的自然风光,这是一种以勾线和染色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青绿画风,它代表着晋朝以来形成的绘画传统,即注重色彩与线条关系的表现。此后,由于笔墨技巧和观念的兴起,使得青绿山水与笔墨结合,比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明代仇英的《桃源仙境图》等都是融入笔墨技巧表现的青绿山水的经典代表作。相比之下,小青绿则更注重水墨山水的挥洒与笔情墨趣的表达,色彩的安排更多是依托于笔墨的节奏。二者的区别表现为积色重染和敷色轻涂,格法程序上的不同也导致了二者风格样式的不同。此外,还有没骨形式的青绿山水风格存在,相传南朝画家张僧繇就有重彩没骨山水传世,明代蓝英所作《白云红树》和《青山白云》等皆从张僧繇没骨山水得来,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张僧繇的原创没骨山水作品流传下来。青绿山水的黯淡与时代变革相关,至迟从晚唐起,青绿山水因水墨山水的兴起而日渐衰落并淡出画史的舞台,青绿山水在这一背景下则过早地定格为山水画的一种古典形态。宋元以后,青绿山水基本上以支流的方式在“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的价值评判标准下缓缓流淌。这样的格局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青绿山水经历了漫长的沉寂岁月。

然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青绿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依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是人类自然情愫的图像表达。青绿山水不仅表现了山川丘壑的自然之美,也是艺术家在山水中卧游遣怀、迁想神思和寄寓理想的情景再现,它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经典样式,已经成为后人敬仰与参照的永恒范本。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2013-《晴峦积翠》-纸本重彩-68cm×68cm

二、时代呼唤青绿山水

20世纪后半页以后,至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意识和审美风尚的更迭,中国美术的发展呈现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国际性的格局,尤其是随着中国工笔画在中国的全面复兴,色彩的山水这一经典的绘画传统才引起学界的重视,青绿山水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又被艺术家重新认识挖掘,一批对青绿山水情有独钟的艺术家对青绿山水的传统资源做了深入研究,并生发出新的青绿山水画样式,取得了非常可贵的成绩。

例如,人们所熟悉的著名青绿山水画家林容生、许俊、满维起、牛克诚、范扬、卢禹舜等,他们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青绿山水画的探索与尝试,他们都有深厚的传统修养,并且能够结合自己的秉性,创造性地生发出新的青绿山水画样式,既有传统的文化精髓又有个人独特的风格面貌,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可以说,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经过自己艰辛的探索取得了非常可贵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创造了青绿山水画的新辉煌。即便如此,青绿山水画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从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价值需求衡量,都应当加速挖掘,整理、研究传统青绿山水资源,不断生发演绎出独具特色的青绿山水风格与样式,设想一下,如果中国的文化复兴没有青绿山水画的参与,那么中国的文化复兴就不完美,当代世界艺术之林也会黯然失色。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没有理由对祖先创造的珍贵艺术财富视而不见,更没有理由拒绝历史交给我们再创青绿山水经典这一艺术文化使命。

当今,水墨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青绿山水画在观念、技巧、材质、形式、内容等方面的革新与探求已经全面展开,“大青绿”、“小青绿”、“重彩设色”、 “金碧山水”、“没骨山水”、“工笔山水”等一系列代表了对于精致、健朗、阳光、开放等立场的青绿山水画样式已经在与其同样健朗阳光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它的生长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及绘画传统这一强大的根基,因此它的生长就展现出无比强劲的动能和力量。不得不说,正是时代的呼唤,迎来了青绿山水画发展的全新生长期。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2014-《溪雨流云》-纸本重彩-68cm×68cm

三、青绿山水画的价值呈现

青绿山水画的价值呈现需要用重塑时代经典来实现,重塑时代经典就要回到历史,只有充分认识传统青绿山水画的观念、技巧和精神价值,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历代画家都有经典青绿山水作品传世,他们以的不同风格样式共同建构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完备体系,对经典的研读和选择是依据我们的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需要,研读经典与创作出新密切相关,任何一家经典都可能成为我们吸收与借鉴的重要参考,对于传统资源的截取借用也是依据于此。

任何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发现都离不开对于传统图式的研究和传承,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传统资源异常丰厚,我们任意截取当中的一个片段都可以作为我们进行再创造的原点。可以肯定的是,许多青绿山水画家在有意识地截取传统资源的基因,并且选择新的材料、新的技法、新的造型、色彩及构成形式,以不断翻新的面貌呼应着当代的审美需求,绘制过程中,艺术家在汲取古典青绿谨严格法的同时,尽可能地尝试将新材料和新技法引用到创作中来,试图吸收水墨画、水彩、油画及其他现代绘画中的新技法,用勾、染、晕、罩、擦、划、刮、抹、涂、薄染、厚涂、滴落、堆砌、拓印、刷洗等等方法加强笔触笔法的丰富性和肌理层次的可读性。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2014-《幽谷碧荫》-纸本重彩-68cm×68cm

传统的青绿山水样式,以自然山水中的山、石、云、树作为为基本造型,并通过各具情质的线条、色彩、质感等手法呈现出一个个真实而又充满诗意的山水世界。它一方面呈现了着自然山水的万千气象,一方面也在完成作为“画面山水”的语言建构。当下的青绿山水画创作,既要认真学习传统青绿山水画的观念、技巧,又要通过写生保持自然山水的生动性,同时也不能忽略了“画面山水”样式的可读性;在对自然写生的同时,又能够重温传统青绿山水样式的精神价值,这也许应该成为当下我们创造青绿山水新样式的基本出发点。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2015-《春山鸣泉》-纸本重彩-68cm×68cm

三、结语

青绿山水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绘画样式的再造,更体现在青绿山水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与艺术精神,因此通过系统研究梳理青绿山水在中国山水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轨迹,重新审视青绿山水画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深入挖掘其传承数千年的色彩资源,研究从绿水青山到青绿山水的色彩转换规律,丰富演绎兼具中国精神和时代风貌的青绿山水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征程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精神文化价值。

(马小虎 北京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

原文刊载于2018年8月《艺术品鉴》杂志下旬刊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万峰飞雪一》 76cmx70cm 纸本水墨 2016年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溪岸幽居》 70cm×70cm 中国画,纸本,设色山水

马小虎:本色生长 经典再现——我的山水画创作观

记者:为何会选择山水作为您绘画的对象?

马小虎:我画山水,钟情青绿。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本能对于自然山水的喜爱,这跟我成长的环境有关,我出生在太行山脉的最深处,在青山绿水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自然山水给我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就像母亲之与幼儿。山、水、云、谷、花、草、田、树等自然情境和我所有的童年经历一起镌刻在脑海里,如果要写一本童年回忆录,那故事的每一个情节片段都和山水有关。因为就生活在山水之中,自然就对这一切产生依恋,表现山水钟情山水自然就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夏山碧水长》66x66cm 纸本彩墨 2018

一座座青山、一道道幽谷、一汩汩清泉等这些自然元素构成了我所经历的一个个故事动人情节,这些情节常常出现在我五彩斑斓的梦中,在我醒来时又和伴着我的心律一起跳动。所以,我遵照自己内心初始的感受,选择表达对自然山水深沉厚重的爱恋,欢快、动情、精致、明媚、辽阔、健朗、神秘、崇高、厚重、绚烂等关键词代表了我对山水的感怀与理解。还有一个原因是出于理性的考量,在自己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发现并认识到山水画的博大精深,我们有如此丰厚的传统绘画资源等待开发再生,站在整个中国绘画史的立场去审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看到山水经历辉煌,也留有遗憾。如果说第一个原因是出于爱慕迷恋,那第二个原因应该就是源于理想信念,我把传承经典与弥补遗憾作为我最重要的艺术理想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理性的成分也变得愈加浓厚。山水的经典样式有两个传统,一个是笔墨的、意笔的,一个是色彩的、工笔的。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青绿山水4》 43x33cm 纸本

水墨山水样式实现了文人精神与笔墨趣味的完美结合,笔墨被赋予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而使水墨山水成为一种具有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样式表现。而像这样具有文化精神意韵的工笔山水样式或色彩山水样式,由于受到古代文人话语权及其绘画理论的抑制,在古代则一直没有充分建构起来,这应该是我前面谈到的遗憾。在当代中国画坛,工笔、色彩的山水样式正在方兴未艾地创造之中。当然,选择青绿山水作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就放弃了其他,比如我画工笔重彩山水,也画粗笔淡彩和小写意式的青绿山水,甚至其他画种画科都有所涉猎,在材料手法的选择上也尽量做到丰富多元,以此避免陷入偏科和营养不良的窘境,古代最优秀的画家都是多面手。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溪山云影》66x66cm 纸本彩墨 2018

记者:作为一个80后,你觉得山水带给您的心境体验和古人的有何不同?

马小虎:这其实是一个山水画的当代文化价值问题。做为一个当代人,他眼中的山水是什么样的,如何与山水进行对话?或者说,山水对于当代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和文化意义?中国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早期的晋唐时期的山水是一种“卧游”、“畅神”的山水,北宋的山水是郭熙讲的“可居”、“可游”,用以“适意”、“寄乐”,表达着“林泉之志”的山水,元明清的山水又是当时文人心态的一种投射,他们以一种荒寒枯寂的山水勾画其消极避世心态。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幽谷鸣翠》66x66cm 纸本彩墨 2018

那么,我们今天生活在现代都市之中,我们看山水的目光肯定和古人有所区别。我们生逢盛世,处于一种昂扬向上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精神气象是特别阳光绚烂的。因此,我眼中的山水与倪云林的冷逸、八大的孤傲等不同,它首先应该是可亲近的,同时它又应该是堂正的、高华的、峥嵘的、阳光的。古代人们在山水中体认到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精神性,所谓的“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即意味着:山水是作为“道”的载体而出现的,“山水”是用来“卧游”或“遣兴”的。而山水之于我们,则呈现为都市人群与自然山水亲近合一的人文情怀。文化环境的变迁、生活习尚的变更和审美意识的变化等,也许能够直接、鲜明地映射在艺术创作中。如今,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前进,我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也有所不同,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探求中国古典绘画的精神魅力,开始致力于中国画多元化的探求,尤为可贵的是工笔画的复兴光大之路也已开启,强烈的色彩意识、制作意识、形式意识、媒材意识及技巧意识已经全面渗化到现代绘画的创作中,众多青睐于青绿山水创作的艺术家开始了重塑时代经典的探索。作为现代人,我自然也接受时代的变革,再创时代经典是我的山水理想。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幽谷清音》 纸本重彩 68cm×68cm

记者:您更偏爱什么样的山水?北方雄浑的山还是南方秀美的山?为什么?

马小虎:我个人觉得南方和北方的山水不能简单地以秀美和雄浑指代,任何一片自然山水在不同的季节、气候和环境下都会呈现出变幻莫测的气象,风晴雨露四时四态,自然山水的气象又何止四态,雄浑和秀美只是这万千气象中的一种,南北山水的精神气象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对自然山水的这种理解也就自然映射在我作品中。晚唐的司空图在其著作《二十四诗品中》对诗的意境风格总结提炼为雄浑、冲淡、纤穰、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种不同的美学标准,这与山水的精神气象又何其相像。所以在面对自然山水的时候,我并不限制自己非要选取某一方山水作为创作的对象,万里江山皆可入画,关键要能读出山水丰富的气质内涵,才能做到“超以象外,得其寰中”。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云雨山前》66x66cm 纸本彩墨 2018

记者:我们知道青绿山水有大、小青绿之分,您主要是创作哪一类?

马小虎:青绿山水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样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以万千气象的正大呈现、华美秀润的色彩描绘、格法范式的精致立场和精神意趣的抒情演绎而独领风骚,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中的一束奇琶。相对水墨山水而言,青绿山水更加注重精工制作与色彩描绘,历代先贤借助这一绘画样式抒写情怀,也创造了各自不同的青绿风格与样式,青绿山水也成为历代画家寄情山水的精神归宿。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春华》 纸本水墨 33cm×33cm

具体谈到青绿山水的风格样式,每个朝代的每个画家都有不同形式的青绿风格呈现,比如唐朝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明代仇英的《桃源仙境图》等都是大青绿山水的经典代表作,相比之下,小青绿则更接近水墨山水的挥洒与笔情墨趣的表达,色彩的安排更多是遵从笔墨的节奏。二者的区别表现为积色重染和敷色轻图,格法程序上的不同也导致了二者风格样式的不同,当然,还有其他形式的青绿或重彩风格存在,相传南朝画家张僧繇就有重彩没骨山水传世,明代蓝英所作《白云红树》和《青山白云》等皆从张僧繇没骨山水得来,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张僧繇的原创没骨山水作品流传下来。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江寒》 纸本水墨 33cm×33cm

青绿的黯淡与时代变革相关,至迟从晚唐起,青绿山水因水墨山水的兴起而日渐衰落并淡出画史的舞台,青绿山水在这一背景下则过早地定格为山水画的一种古典形态。宋元以后,青绿山水基本上以支流的方式在“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的价值评判标准下缓缓流淌。记得初次读到这段历史时,我就渴望能够沿着涓涓细流逆流而上,去找寻那经典失落的方向,我想我是钟情于细流之上的那段辉煌,经典失落的具体指向就是重彩青绿一类。选择重彩并不意味着放弃笔墨,在风格样式的追求选择上,我不会过早过多的限制自己。而是尽量在多种尝试中丰富自己找到自己。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云林诗意》纸本设色 65cmx43cm

记者:您曾说希望重返经典,可否具体说说您推崇的经典是何时的以谁为代表的经典?

马小虎:这就要回到历史,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确实有山水画的高峰经典辉煌时代,唐宋时期是中国古典山水的原创期,唐有李思训、李召道父子的金碧山水,北宋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等,又有范宽、李成、郭熙为代表的北派山水巨匠,南宋有刘李马夏,元代四大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同样创造了代表他们所处时代的经典样式,明四家依据前人创造的经典范式演绎生发,对经典重新回望,以四王吴恽为代表的清代绘画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笔墨、写意、书法化、绘画理论和图示演绎等画学传统在清代得到全面总结。可以说,每个时代的大家都有经典传世,对于这些经典的认同没有争议,他们以各自不同的山水样式共同建构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完备体系。对经典的选择是依据我在不同时期的研究和创作需要,我不会拒绝对于任何一家经典的吸收,我爱范宽的厚重,也爱倪瓒的平淡,更爱王希孟的绚烂,对于传统资源的截取借用也是依据于此。这不仅是出于感性的选择,更多是源于理性的决定。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秋色无尽》33x33cm 纸本重彩 2016

记者:“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您在艺术创作中,如何追求做到?

马小虎:“形神兼备”作为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准则,这是没有争议的。重要的是艺术家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这就涉及到许多学习中国画的方法和观念问题。其实古人对此已经有了非常系统的理论总结,南朝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就提出了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同样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学习中国绘画的方法标准,这与齐白石提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面对真山真水时,我几乎找不到可以表达内心激动与愉悦的词语,我力图将这些感受融聚转化在我的作品中,我清楚地知道,能够做到形似与逼肖并不意味着深刻,而真在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凝神遐想,妙悟自然”,从而拥自然山水于怀抱,以实现“造物在我”。 荆浩在《笔法记》有云:“度物象而取其真”,欢快、动情、精致、明媚、阳光、厚重等关键词代表了我对“度物取真”的理解。我试图将自然中的山、水、云、树等元素以对比、承接、呼应、避让、重叠、掩映等方式结构在一起,并通过各具情质的线条、色彩、质感等在画面上呈现出一个欢快、动情、精致、明媚、阳光、热烈的山水世界。形象的取舍,线条的流转,色彩色的调配,图式的生成以及情感的调动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精工与率意,浓重与幽淡似乎交融一体,画境中我已“坐忘山川”。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秋》 纸本水墨 27cm×34cm

记者:能不能具体谈一谈您创作的过程?

绘制过程中,我在汲取典青绿谨严格法的同时,尽可能地尝试将新材料和新技法引用到创作中来,试图吸收水墨画、水彩、油画及其他现代绘画中的新技法,用勾、染、晕、罩、擦、划、刮、抹、涂、薄染、厚涂、滴落、堆砌、拓印、刷洗等等方法加强笔触笔法的丰富性和肌理层次的可读性,而这些技法的选择运用完全是根据画面的主题和氛围需要来定,并非漫无目的毫无节制地滥用。除了使用毛笔我也会邀请排刷、油画笔、水彩笔乃至刮刀、喷枪等工具参与到制作中来,它们各有所长,可以帮助我完成贴切丰富的视觉效果。尝试研究掌握矿物颜料、水彩、水粉、丙烯等各类颜料在宣纸、绢、布等各类画材上的渗透力和依附度。新材料和新技法之间相互碰撞融合,这一过程充满着变化、困惑、意外、偶然、玩味的乐趣,画面中的笔、色、形、线的韵味与机趣也因此变得生动迷离,我沉醉于这样的状态,沉醉于不失格法的自由,精致中潇潇洒洒,潇洒中文质彬彬。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秋歌》2018 纸本彩墨 33x66cm

记者:中国山水画发展至今,之所以长盛不衰,您认为精髓是什么?

马小虎: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且高潮迭起,我认为是基于中华文明的雄厚积淀和对于文化艺术独到的审美认知。孔子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出了山水与人之间的交融联系,山水有情,充满情思、灵魂,是我们寄托情怀的载体,天人合一、山人合一的境界是我们永不停息的追求,画家寄托心灵于山水万象,这体现的是山水精神,体现的是道义担当。中国画是诗意的绘画,是写意的绘画,这与我们对艺术的审美观念息息相关,在山水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从自然山水到画面山水的呈现,我们并不如实照搬自然,从而与西方的风景绘画区别开来。风景是具体的写实的,而山水则是充满诗意的写意的。固然中国山水画有丰厚的传统,但这并非全部,中国画在当下的发展仍有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之所以有此自信,基于传统也基于它的包容性,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工笔画的全面复兴,在这样一个昂扬、向上的文化气候下,迎来了如同盛唐一样的民族文化繁盛时期。中国工笔画和中国水墨画两种绘画样式并驾齐驱,共同承载着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和诗意品格向前迈进,生生不息。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春水 2018 纸本彩墨 33x66cm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山水画在当下的创新与发展?

马小虎:任何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发现都离不开对于传统图式的研究和传承,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传统资源异常丰厚,我们任意截取当中的一个片段都可以作为我们进行再创造的原点,因为,我们将自然山水转换为“画面山水”的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从我们对古人经典作品的细心品读玩味中获得的。这些作品带给我们认知山水的方式,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去“品读”山水的;或者说,我们用这种方式能够在自然山水中读出古代山水某一家、某一派的笔踪、墨迹。古典山水的意义其实是让我们看到并获得更多营造山水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与那个伟大的山水画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从对于山水形象的再造,到一石一木的质感表现,以及对于山水空间的构成安排等,无不因经典的存在,而让我们明白从自然山水到画面山水的转换规律,从而让我们能够深刻体悟自然的“山情水韵”,并以此为通道穿越传统与当代,真正进入与山水精神深度对话的时空隧道之中。当然,写生对于山水画创作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怎样处理好写生与传统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们看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都是从写生中来,但它又并是非对自然山水的如实描摹,古人写生强调目识心记,这也是今人需要向古人学习的地方。山水画家必须走出去,到自然山川中去,到那里去写生,去观察,去捕捉灵感。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2019《雨季》33x33cm 纸本

传统的山水样式,以自然山水中的山、石、云、树作为为基本造型,并通过各具情质的线条、色彩、质感等手法呈现出一个个丰富而又充满诗意的山水世界。它一方面呈现了着自然山水的万千气象,一方面也在完成作为“画面山水”的语言建构。我想当下的山水画创作,不仅要通过写生捕捉自然山水的生动性,同时也不能忽略了“画面山水”样式的可读性;在对自然写生的同时,又能够重温传统山水样式的精神价值,这也许应该成为当下我们创造山水新样式的基本出发点。

马小虎(山水画家、北京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青绿山水2》 33x33cm 纸本

马小虎小品·赏析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青绿山水1》 直径28cm 纸本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青绿山水3》 直径33cm 纸本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怀古诗意006》 纸本水墨 33cmx33cm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落红》 纸本水墨 33cm×33cm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飘雪》33x33cm 纸本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幽居》 纸本水墨 33cm×33cm

个人介绍

马小虎,1987年生。2011年6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北京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访问学者;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朝阳区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西城区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先后师从著名画家董重恂、李爱国、纪清远、卢平、金沙、张庆、牛克诚。多篇论文和作品发表在《美术观察》、《荣宝斋》、《艺术品鉴》、《中国文化报》、《文化月刊》、《艺术市场》、《中国美术市场报》等权威期刊杂志。曾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区级美术作品展并获奖,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中国画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和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参展记录

2019年作品《云雨山前》参加第二届时代新象青年中国画家美术作品展(北京 中国画美术馆)

2019年作品《万紫千红》参加第八届大美西城美术作品展(北京 西城区美术家协会)

2018年作品《万林秋色》参加北京工笔重彩画会2019会员作品展(北京 塞龙水泥库艺术空间)

2018年作品《雪景山水》雪景山水参加走进2022冬奥会第二届北京张家口书画展

2018年作品《山水》参加西城区美术家协会笔耕不辍——五人绘画作品联展(北京 西城区文化馆)

2018年作品《寒林清晓》参加第七届大美西城美术作品展(北京 天桥艺术中心)

2018年作品《山水》参加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彩墨山水画作品邀请展(北京 塞龙水泥库艺术空间)

2018年作品《山水》参加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花鸟山水写生作品邀请展(北京 塞龙水泥库艺术空间)

2017年作品《山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初心映雪”2017绘画作品展(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年作品《桃花春影》参加喜迎十九大——第六届大美西城美术作品展(北京 西城区文联)

2016年作品《万峰飞雪》之二参加水泥库艺术空间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北京 水泥库美术馆)

2016年作品《万峰飞雪》之一参加青春志·首届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北京 今日美术馆)

2016年作品《高山流水》参加我爱丹青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北京 宋庄树美术馆)

2016年作品《幽居》参加朝阳区美术家协会建党九十五周年作品展(北京 朝阳美术馆)

2016年作品《太行》参加西城区美术家协会建党九十五周年作品展(北京 西城区文联)

2016年作品《山水》参加艺术市场第二届新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北京 艺术市场美术馆)

2015年作品《江雪》参加北京工笔重彩画会2015年度会员精品展(北京 水泥库美术馆)

2015年作品《风骨》参加西城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作品展 (北京 西城区文联)

2015年作品《峥嵘》参加朝阳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作品展(北京 朝阳美术馆)

2014年作品《春山鸣泉》参加北京工笔重彩画会2014年度会员展(北京 李可染画院)

2014年作品《叠翠》参加 庆祝建国65周年首都书画名家邀请展(北京 太美术馆庙)

2014年作品《山水清音》参加传帮带——不一样的自我邀请展(北京 朝阳书画院)

2014年作品《泰山诗意》参加中国美协泰山之尊全国山水画展(山东 泰安美术馆)

2014年作品《翠微》参加忘象——朝阳区名家作品邀请展(北京798感叹号艺术空间)

2013年作品《叠秀》参加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第十二届新人新作展(北京 太庙美术馆)

2012年作品《丹崖》参加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第十一届新人新作展(北京 首都图书馆)

2011年作品《山色清远》参加中国第二届工笔山水画大展(北京 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

学术中国 | 青绿山水画之当代价值论

马小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