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废柴通过努力也能成为文化大家,看看苏东坡老爸苏洵是如何进阶的!

 风吟楼 2019-10-13
唐宋八大家,苏门三父子,惊艳了历史中的时光,勾勒了文学中的美意。世人提起最多的是苏轼、苏澈两兄弟,他们的父亲苏洵反而在世人心中有种陌生感。很少有人能立即说出苏洵的文学作品,但是每个人都能说出苏轼的诗词。这是因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是因为苏洵名不副实呢?问题的答案要从一位废柴青年的身上说起,这位青年就是苏洵。

废柴的领悟

苏洵从小就是人们眼中的坏孩子,不好好读书,整天只知道玩闹。当时苏家周围的邻居都劝苏洵的父亲要好好管教自己的孩子,不然这孩子以后就废了。苏洵的父亲对此却不在意,往往是笑而不答、纵而不问,他的口头禅就是,“非尔所知也。”
 
苏洵到了十八岁的时候就与程氏结婚了,然后婚姻并没有拴住苏洵这匹野马。外面的大好河山,壮丽风景,美酒美食让苏洵深深地迷恋其中。北宋天圣六年,程氏生了长女,上天仿佛是为了提醒苏轼,长女不满一岁就夭亡了。苏轼开始对生命有了新的认知,他开始收敛自己的野性。
 

三年之后,苏洵的母亲史氏病故。苏洵的性格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野性的少年丢掉了自己所有的野性,开始去寻找一种叫做家庭责任感的东西。此时的苏洵已经二十七岁了,他才开始发奋读书。在当时世人的眼中,苏洵读书的年龄太大了,根本拼不过那些从小读书的人,苏洵是撕不下自己身上废柴的标签了。

 

从苏母病逝到北宋景佑五年,这六年的时光里,苏洵一直在闭门读书。期间苏洵长兄澹病逝,长子景先年仅八岁而亡。命运的作弄从来都是买一送一,苏洵举茂才未中,六年的努力顷刻间付之东流。
 
苏洵一怒之下,放弃了科考之路,继续闭门读书做学问。没有文凭的读书人又如何能取得功名呢?没有功名的苏洵难道要一直是废柴吗?


华是一切

宋代是士人阶层发展最为鼎盛的时代,正所谓“刑不上大夫”,读书人在宋代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但是像苏洵这样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其实他们的生活连普通人都不如。苏洵一面忍受着生活的窘迫,一面承受着世人的非议,创作着自己心中的文章。
 

宋仁宗至和二年,益州府知县张方平广招贤才。他的手下给张方平带来了几篇苏洵的论文,张方平翻阅着苏洵所著的《衡论》、《权书》,结果越看越吃惊,彻底被苏洵的才华所折服。
 
之后张方平为苏洵在官府内设立了一个专座,他们经常日夜攀谈,就像失散多年的兄弟一般。张方平将苏洵推荐给了雅安知县雷简夫,雷简夫看过苏洵的文章后,说道,“岂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耳。”他连忙给当朝宰相韩琦、文坛领袖欧阳修写了一封推荐信,苏洵的才华终于有了雄鹰展翅的机会。
 
苏洵收拾了衣物,带着自己的儿子苏轼和苏澈踏上了北上之路。此时的苏洵已经47岁了,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可是他的人生此时才算真正的开始。这条北上之路带给苏洵的是另一种人生境界,成功的时间没有早晚之分。
 
到了京师的苏洵谒见了欧阳修,欧阳修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并将他直接与刘向、贾谊相媲美。自此之后,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的文章,苏洵的名声震动了整座京师。废柴终于成为了珍宝,才华终究不受辜负。

 
宋仁宗嘉佑二年,在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苏轼兄弟二人同科进士及第。一时之间,苏门三父子成为了所有人争相热议的话题,他们的文章从京师传播到各地,无数文人墨客纷纷成为了他们的粉丝。
 
洵此时到了他人生的顶峰时刻,即兴赋诗了一首:
 
莫道登科易,
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难,
小儿如拾芥。
 
苏洵成名不久,程夫人就在家中病逝了。“我归旧庐,无不改移;魂兮未泯,不日来归。”这位陪伴苏洵一起经历了苦难的女子,最终却未能有机会享受到自己丈夫成名带来的改变。苏洵最终放弃了做官之路,一卷素衣,长伴旧屋,这是他对程氏的一种弥补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