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气是生命健康的主导力量

 Sonya_Lee 2019-10-13

      阳气是生命健康的根本所在,有人说,生命是一团阳气,是一团源自太阳的阳气。阳气不散,则生命不息。阳气旺则生命力旺,阳气弱则生命力弱。心神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心神内则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则心神足;外则显示于眼睛,眼睛明亮则心神足;小儿因阳气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觉疲劳;其心神充足,背诵东西最不容易忘记。

01

到底什么是阳气?

       我们常听人提到要补阳,壮阳、扶阳、正阳、升阳、通阳和养阳等,那究竟什么是阳气呢?《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内经》还说:“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我们的身体壮不壮实,能不能抵御外邪的侵袭,就要看这个阳的卫外作用。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上的太阳,若天上没了太阳,那么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地上就没有生命;人若没有阳气,生命就会停止。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人体的阳气充斥于全身,按分布及特点不同,可分为元气、真气、宗气、卫气、中气等五气,这些统称阳气。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阴是指人的身体和精血,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或阳气。在阴阳的关系中,阳气是主要的,《内经》强调“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死亡。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


02

阳气的来源和特性

      阳气是先天肾气与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气。肾气又称元阳,命门真火,生命的根基和原动力。

      人身阳气有升降出入的特性,如此才生机活泼,生命不息。阳气在上以散为主,气由内而外散以能舒畅精神;阳气在下以合为主,气由外而内合则能固摄根本。心气在上要软,肾气在下要坚,软则气散,坚则气聚。凡阳气升发无力或气下而不上者,可用咸味以软心。反之,若阳气过升而不降或气上而不下者,需用苦味以坚肾。

      有人担心,由于工作原因长期不见阳光,会影响健康。一方面,生命是一团阳气,而太阳是阳气的源头;另一方面,太阳每天东升西降,同时影响着我们机体的阳气左升右降。因此,我们要经常晒晒太阳,既有利于升发阳气以顺应天地规律,又能平衡阴阳,升清降浊。久不晒太阳的人,特别容易抑郁,其原因即在此。

     “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其长生或寿夭。人的寿夭就要落实在阳气上面。长寿的人往往是阳气足的,相反,若阳失其所,则有折寿短命之虞。故《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若足千年寿”……

03

阳气的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阳气主要有推动,防御,温煦,固摄和气化等五大作用。具体如下:

1

推动作用

 人体正常的体液都需要阳气来养护推动,体液占人体70%,阳气不足,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体湿邪过重。正常的体液是滋润人体肌肤和运行五 脏六腑必不可少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人体的病态反应。

阳气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1)心脏和脉搏的搏动功能和速率;(2)血液的输送和血管的舒缩度;(3)脉管内容物与组织液中的物质“气化”、“升华”之气的膨胀力;(4)“外周功能层”(“外周皮肤层”和“人体中空管”)的包裹作用;(5)管道系统的收缩、蠕动作用。人体的气血、津液主要精微要靠阳气输送、散布;

2

防御作用

 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卫气”。卫就是防卫、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也就是阳气有防御和卫外作用,即抵御疾病和固守精气。

 西医学常把机体的防御作用称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中医学根据自身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正是针对不同阶段的气、血、津液和机体组织、五脏六腑所产生的功能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仔细观察,其中包含着对脏腑、组织所产生的机体抵抗力、免疫力、应激反应(抗病能力)和疾病程度的归纳和综合分析。

3

  温煦作用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知晓了人体内的“气”具有温度,而且对机体具有很重要的温煦作用。《素问·刺志论篇》说:“气实看,热也;气虚者,寒也”;“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中医还知道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就会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低下、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病理寒象。

 温煦作用还体现在血液的运行中,中医学不仅认为“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还认为气血和津液是机体组织(细胞、组织、器。目)生命活动中的必需“物质”,在机体内运行不息,须在各细胞、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和气的温煦作用下,以平衡机体的阴阳而发挥作用。

4

固摄作用

 阳气的固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固定,二是摄纳。

 固定,可以称固定功能。是指“气”能使人体各组织器官(如椎间盘)、脏腑固定在体内某一特定位置的功能,从而保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摄纳,可作“封闭、管辖”理解,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随意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①摄纳血液,可使血液循脉而行,防止其逸出脉外;②摄纳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和精液等,控制其分泌和排泄量,以防止津液的随意无故流失。

 阳气的固摄与推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作用,既有相反的抑制作用,又是相辅相成的功能。构成了气对体内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分泌、排泄的调节和控制,这也是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液循 行和水液代谢的重要功能;而固定作用可防止脏腑器官下垂,维持脏腑器官正常位置和生理功能。

5

 气化作用

 人体血液、津液在体内的运行循环,都需要阳气为之敷布运行,而血液、津液需要通过阳气的气化或化生作用,才能营养全身而产生精神活动和一切的脏腑机能活动,如此才能生生不息。

 中医所说的“气化”或“化生”,实际上是指“物质转化为功能,功能产生物质”的过程,也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物理学也有“气化”二字,这是指物质的液态相变为气态时的物质分子运动过程。总之,人体靠阳气生化气血、精血津液。

 气化功能在中医里有两个意思,一是泛指精血气津液在体内的相互转化和代谢,是在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升清 以及肾的蒸腾温煦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完成的。二是指机体五脏六腑各自新陈代谢功能,是指精、气、血、津液在机体五脏六腑功能作用下的相互转化,如: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里的气化指的是膀胱的排尿功能。

 只要生命存在,机体就会有阳气,也就会有气化功能。我们每天饮食而能获得食物中的能量,全都依赖阳气的气化功能,同时,代谢之后的浊毒糟粕等能正常排泄,也依赖气化功能。若阳气健旺,气化功能正常,则体内浊毒都能顺利排出;若阳气已虚,气化功能异常,即会产生病理代谢产物,郁滞于体内,即是疾病。

04

 阳气在养生和治病中至关重要

    中医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也就是,血是能源—阴气或营血,而气是有活力的能量—阳气,阳气包括真气和卫气,即真阳和卫阳—生命和健康的能量。这种有活力之气的生命健康能量,也就是生命力和健康力,也可以称之为生命健康的气力或能力!

    故有人说,生病等于是“阳”出了问题,中医认为:“阳气不到就生病”“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养生治病首要扶阳”。所以,正阳或扶阳是养生治病之本。也因此可见,阳气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

1

 1.阳气不足,机能就减退,自然也容易衰老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死亡。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即阳气决定着人的长、生、壮、老、已。

  古人云:“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其长生或寿夭。人的寿夭就落实在阳气上面。长寿的人往往是阳气足的,相反,若阳失其所,则有折寿短命之虞。故《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若足千年寿”……

  另外,一般人的正常机体运转、情绪波动、工作、适应气温变化及修复身体创伤等各项活动都需要消耗阳气。而当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人到四十,阳气不足;四十不补,五十受苦,所以中老年人更需要补阳气。

    所以说,人若没有阳气,生命就会停止。人的寿夭就落实在阳气上面,长寿的人往往是阳气足的,相反,若阳失其所,则有折寿短命之虞。“阳气若足千年寿”……随着人体的自然衰老,人们会出现阳气不足的情况,其中有些老人,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表现。

    现代的人你只要一摸脉,其脉象都会是沉细无力,有时还伴有胸闷、心慌、气短、手脚冰凉等症状,这就是典型的阳虚症状。总体来看,现代的人几乎都是阳气不足。也许有的会会想,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怎么好端端的阳气就没了呢?其实,生活中到处都要用到阳气的地方,也有很多伤害我们阳气的不利因素,只是被我们忽略罢了。

2

2.阳气不足,脏腑就不强,故乃万病之根源

     五脏六腑绝对是人体的硬件。脏腑有阴阳之分,五脏属里,故为阴,六腑属表,故为阳。脏腑之间具有互相支持的协同作战能力,如果其中一个功能失调,那么人体的气机升降就会失去平衡,而且最后阴阳不调、气血不周,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不能循环流通,身体就会生病。

     其实,人体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功能是要靠阳气推动的。如果阳气不足,阳不制阴,则阴邪内生,日久成毒,人就会生病,就容易导致癌症、不孕不育、肥胖、内分泌紊乱、肾病等疾病;或者由于阳气不足,脏腑功能活动障碍,其温煦、运化、宣发、疏泄、通调等功能失职,大量产生气、血、痰、湿、毒等实邪,并相互蕴结而成癌肿之征;或者阳气不足,阳损及阴,阴竭阳脱而夺人性命。

另:人体精血、津液在体内的运行循环,都需要阳气为之输布(推动)运行,而精血、津液还需要通过阳气的汽化作用,才能营养全身而产生精神活动和一切的脏腑机能活动,如此,才能生生不息。人体正常的体液都需要阳气来养护推动,体液占人体70%,阳气不足,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体湿邪过重。正常的体液是滋润人体肌肤和运行五脏六腑必不可少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人体的病态反应。少了就是火,多了就是痰湿。现代人大部分的慢性病或疑难病和亚健康都是由阳气不足引起的体内阴液失调造成的。

     然而,现代人因为长期吹空调、喝冷饮、吃寒凉食物,好肥甘厚腻,熬夜、压力大,缺少运动等等,导致身体又寒、又湿、又毒、又堵、阳气严重不足。其阳气不足的症状为:脸色青黑晦暗、消化不良、容易出汗、心慌气短、夜间多尿;精神萎靡不振;抵抗力下降,怕风怕冷等症状。

    如果你足够细心,可以看一眼周边,你会发现身边阳气不足的人太多了,当中甚至包括了我们的爸妈,孩子,亲戚,朋友,据统计,80%的人都存在阳气不足的情况。

3

3.阳气不足或不通则生瘤、结石或增生等

      只要生命存在,机体就会有阳气,有阳气也就会有气化功能。但阳气不足或阴盛阳虚的人容易生病,且多是三阴病证。一方面阳气内虚而升发无力;另一方面阴寒、痰饮、湿浊等既蒙蔽又伤损阳气,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体质持续下降或百病滋生。

      我们每天饮食是为了能获得食物中的能量,但这也全依赖阳气的气化功能,同时,代谢之后的浊毒糟粕等能正常排泄,也依赖气化功能。若阳气健旺,气化功能正常,则体内浊毒都能顺利排出;若阳气已虚,气化功能异常,即会产生病理代谢产物,郁滞于体内,即是疾病。

      只要生命阳气宣通,则阴霾自散,周身就不病。当阳气不足或不通时,机体会暂时把阴浊瘀毒水饮痰湿等代谢产物打包放在某处,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脂肪瘤、结石、增生、囊肿、脂肪肝、肿瘤等等。临床检查发现所有的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肝血管瘤、肿块结石、腰椎增生等病皆属阴浊凝滞,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阳气不能宣通。一旦阳气充足了,气化功能加强,这些产物就会自然消失。

      因此说,治病的关键是扶阳通阳,让阳气健旺,则浊毒痰饮水湿等阴性代谢产物自能排出体外,而不至于凝聚滞塞为患。阳气一通,则诸症皆可霍然而解。如何扶阳通阳呢?通阳之法,或用温药,或用艾灸。用麻黄、细辛、附子、干姜、吴茱萸之类温热性的草药,特别灸法,能养阳、壮阳、扶阳、通阳,最善化阴浊。

      如此也可以想见,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甚至癌症等是怎么回事了。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若阳气不足,则气化不利,痰浊水饮等阴邪就会凝滞,滞塞不通,即变成囊肿、增生、肿块等阴性病理产物。而且往往是发生在机体阳气最虚的地方,若胞宫阳虚则成子宫肌瘤;卵巢阳虚则成囊肿等。其正确治法是扶阳以化气,通阳以排浊。不少阴浊瘀血凝滞所形成的疾病(如各种肿瘤、囊肿、增生、脂肪瘤、血管瘤等等)都需要通阳排浊。

4

4.无论养生还是治病,都重在扶阳或养阳

      人的身体好比银行,阳气就是我们存储和使用的货币。如果今天透支一点,明天透支一点,日积月累,银行就亏空了。当健康的能量——阳气不断被透支时,身体就会告诉你哪不舒服了,腰疼、背疼、落枕、感冒等,都是身体在提醒你:阳气不足了,相当于货币在透支。养生就是要养阳气,养阳气也像理财那样,需要开源节流。

      中医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只在治病。正气就是生命,正气就是一团阳气。要保命,就要保住这一团阳气,因此不可滥用寒凉而浇灭阳气,亦不可滥施攻伐以釜底抽薪。只有养得阳气,才足以保命。若为了治病反而剥夺了尚可延续的生命,这不是可供依赖的医学,而是盗贼,是恶魔。

      再者,平时生活中需避风寒、慎起居、节饮食、少思虑,可使阳气不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当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则为血络,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红,在内则为肿块、增生、诸痛等。预防血瘀不仅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汤药,更需重视养阳。使阳气充足并宣通,则气能化,血能散,经络通畅,自然不至于留瘀。

      疾病之所以康复,是因为邪退而阳气得安;身体之所以健康,是因为阳气旺盛而邪不能客。阳气主宰生命的活力,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因此说,阳气是本,病邪是标。治病时往往需要标本兼顾,但切记勿失其本。不管任何医疗手段都不能只盯住病邪而忽视阳气,祛邪固然要紧,复阳才是康复的关键。因此,在疾病康复时,要自始至终温补阳气,或偏补其阳,或阴阳同补,或扶正(同补阴阳)与祛邪兼顾,这样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而温补阳气除了内服温热药物、食物和运动生阳热等外,局部温热疗法也是温补阳气的有效方法之一,更是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那么养阳或增补阳气主要包括:温阳、扶阳、通阳、升阳和壮阳等,其中,温阳重在祛寒,扶阳意在补虚,通阳则以化浊为主,升阳在于动,壮阳用功或药,归根到底,诸法皆是养阳。

      由于,阳气对于生命和健康非常重要,所以,养生就是要扶阳,治病也是要扶阳。即要养自己机体内蕴的这团阳气,使之不受阴邪而变弱,不因五志过而熄灭。古贤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其根本即在于扶阳。只要阳气养得充足了,生命之火就会持续不息,活到天年亦有可能。也就是说,也只有养好阳气,我们才会更健康,才会更长寿。

5

5.千万不要无谓地损耗自己的阳气

      阳为生之本,先天易耗损。这一点古圣先贤早已提出并重视,但可悲的是现代人由于很多的习惯所致、或因压力所迫、或欲望所使、或随波逐流,以致在每天都在不断的耗伤自己的阳气,更可怕是直至伤及根本,疾病丛生时仍浑然不知。其中,损害阳气的十二大恶习(已在《脊柱慢病调养》一书中有详述)应予高度重视并避免,如此开源节流等于是增补阳气。

      总之,只有明白了阳气对于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意义,我们才不会无谓地耗损自己的阳气。为此,我们日常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习惯、用药治病等等都不能伤损阳气。人生在世,籍此一团阳气而能有所作为。因此,阳不能妄耗,需保阳扶阳,并注意随时随地养阳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