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家沙孟海日本现在还有斜执笔的,那是因为席地低案的缘故!

 余闲书屋 2019-10-13
五指执笔法,又叫五字执笔法。从现在的文字材料来看,他最早源于唐代书法家韩方明。韩方明是中唐时期人,相传是王羲之的第14代弟子。他在《授笔要说》中提出“五指共执……钩擫讦送”的“双指苞管”执笔法,被认为是五指执笔法的雏形。
韩方明极力称赞五指执笔法,他说:“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在他的影响下,很多人认为“五指执笔法”是唯一正确的执笔法。比如,书法家沈尹黙说:“五字执笔法是唯一适合于手臂生理的运用工具一一毛笔制作的性能发挥的。”(《书法论丛》)孙晓云说:“食、中指‘双苞’的这种执笔法早已被历代书家奉为‘经典’……唯此为宗。”
这种执笔法的流行程度,甚至让许多不喜欢它的书法家也在公开场合这样执笔,以免别人的批评。清代的“浓墨宰相”刘墉,公开场合也用(“诸城对客作书,则用龙睛法,自矜为运捥,其实非也”),以避免受到指责批评;孙晓云说自己只是在暗中使用其他的执笔法(“在背地里用其它方法执笔,图的是手舒适,少受罪。直到现在,我不时还会流露出执笔的随意性”)。
但是,如果细看韩方明的《授笔要说》,我们会发现韩方明其实并不是完全肯定“五指执笔法”。至少,在“大草书或书图幛”两种情况之中,他认为用另外的纸笔法情况会更好些。韩方明说:“第三撮管。谓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书或书图幛用之,亦与拙管同也。”
“大草书”指字迹较大的狂草;“图障”指门障、屏风、粉墙等书写面。“撮管”执笔法,是五指合围在笔管顶部,将笔管末端包裹在掌心之中。它类似于拿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的姿态。为什么在“大草书或书图幛”这两种情况下韩方明认为,使用撮管法会比较好呢?
这是因为,为了增强行笔的力量,不影响视线,笔杆要与书写面垂直而书,此即古人所强调的“正锋取劲”。书法家黄简说:“正锋就是毛笔中轴垂直于纸面。正锋时,笔心四面对称。请各位注意,正锋是笔锋的中心位置,或者说是根本位置。执笔是用笔的准备姿势,执笔就是要把笔心处于这一位置上。不管你纸张处于什么位置,譬如纸张斜过来,那执笔也要跟着斜过来,以保持垂直。“
以“撮管”法执笔,一则笔杆易与墙壁之类的书写面垂直,二则手腕特别松、活,便于书写。所以总的来看,虽然五指执笔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在大多数情况中是实用的,但是我们不一定非要拘泥于五字执笔法。从这个角度说,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所持的说法不无偏颇之处:“书家对于执笔法,向来有种种不同的主张,我只承认其中一种是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传下来,经唐朝陆希声所阐明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执笔五字法》)。
所以,如果在书法上想要深究,让书法成就更上一层楼,可以研究一下不同的书写条件适合采用哪种的执笔法。比如明朝的解缙除指出“撮管法”便于写草书,还补充介绍了“板罾法”、“提笔法”的功效。(“又有扳罾法,食指拄上,甚正而奇健。撮管法,撮聚管端,草书便;提笔法,提挈其笔,署书宜,此执笔之功也。”)
再如,不同的坐姿也需要不同的执笔法。韩方明的弟子,号称“日本王羲之”的空海和尚就没听从韩方明的教导,坚持用“单苞斜势”执笔,据说日本至今以“单苞”执笔为主。沙孟海先生说:“日本现在还有斜执笔的,那因为日本有些地方还保留席地低案的缘故。”中国因高桌高座在宋朝的普及而逐渐接受了“双苞”执笔。
又如,高明的书法家还要讲究笔墨纸砚的选择上都十分考究,笔毫笔杆甚至纸的材质等因素都会对书法产生影响。如当代“草圣”林散之就是精通墨法,才助长了他的书法成就;日本的空海和尚在唐朝学笔法时,也深以以自己未学得墨法而感到遗憾。其它因素,诸如个人习惯、字的大小等多方面因素也与书法有关。
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对于超一流的书法家来说,似可突破包括执笔法在内的诸多限制,进入自由发挥的境地。如苏东坡因“三指单钩斜执枕腕”执笔受嘲笑,但是照样不影响他写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再如,唐代的书法家欧阳询声称自己可以“不择笔”而书,这可能是书法功底上升到至高成就之后的产物吧!
因此,在执笔法上,超一流的书法家似亦可以进入“不择法”而书,如脚上绑笔、用嘴叼笔都能将字写好,“就如武功高强之人,无论拳、肘、肩、臂,全身各处,无一不能发力伤敌”。不过啊,这对初学者来说似乎算是望尘莫及的,好在我们也不需要追求那样高的书法成就,毕竟今天人们学习书法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将字写得好看一点,古人那种将之作为生命范式事的一种追求,已经没有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