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也叫盛京,也叫奉天。那么关于沈阳市里那又奇葩又随便的地名你又知道多少?[ 艳粉街 ] 艳粉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清军入关之前,这里是某王爷的属地,住在这里的老百姓都是王爷的下人和奴隶,他们在空旷的荒野上种植一种叫“胭粉豆”的花,用花的种子磨成粉末,调制成化妆品,人们把这个地方叫胭脂屯,后来又逐渐演变成“艳粉屯”,也就是现在的艳粉街。 拆迁以前的艳粉街 [ 三台子 ] 三台子名称的来历是:明清时,在沈阳城北筑有多个烽火台,由于三台子这一地区的烽火台海拔高度为盛京第三高,故名——三台子。 但也有人认为三台子是因沈飞集团坐落此地而闻名全国的。殊不知,三台子的地标性建筑,是那两百多栋全部由三层住宅组成的建筑群。这些修建于1950年至1960年间的住宅,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由于是分期分批建设的,所以风格特点上并不尽相同,其中前期的建筑为欧洲风格,后期为中国民族风格。 [ 皇姑屯 ]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京奉铁路已修到新民屯,光绪三十年修至奉天。这条铁路从大小皇姑屯之间穿过,并在皇姑屯设站,据宣统二年出版的《京奉铁路旅行指南》载,其站名为"沈阳站”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皇姑屯站”。张大帅就被炸死在皇姑屯。 [ 三好街 ] 三好街一带过去属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的东门外的一片菜地,后来在这里建立了鲁美、沈音(鲁美、沈音原为一所学校)等艺术院校和一些科研机构。当时学校要求学生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于是为了体现此街道与学生和知识分子有关取名三好街。但是现在一提三好街大家都知道这里是卖电脑乐器和手机的地方了。 [ 翰林路 ] 翰林路,位于沈河区中部,其西边是风雨坛街,东边是小南街。相传“清朝时,这片儿叫‘缪翰林胡同’,也叫过‘甜水井胡同’、‘马箭荡胡同’。”“那么为什么叫翰林呢,其实这是个人名,他是沈阳人,那时候大伙都叫他缪翰林。” [ 万柳塘 ] 万柳塘原来是一片荒地,附近住着一户财主,雇了一个叫小栓子的长工。一天,他在院里的墙旮旯找到一个破石槽子,小栓子便把它拿来喂猪用。他惊奇的发现只要放在这个石槽里的东西就会那也拿不完,到年底算工钱的时候,小栓子管财主要此石槽子,财主就给了小栓子。小栓子扛不动了,想找哥们帮他一起扛。临走时,他把石槽埋好掐了一根柳条插在上面做个记号。等小栓子返回这个地方时,这地方却长满了成千上万棵柳树。当地百姓就管这个地方叫“万柳塘”了。 [ 老瓜堡 ] “老瓜”又叫乌鸦,当年努尔哈赤被人追杀的时候,无处可躲,这时天上下来一大片乌鸦,乌鸦就铺天盖地地落在了他的身上,将他盖得严严实实。追兵追过来,不见努尔哈赤的踪影,却见一群乌鸦伏在动物尸体上吃腐食,这种情景在这种杳无人烟的野外十分常见。追兵们没有在意就往前继续追了,努尔哈赤也就逃过一劫。这段神鸦救主的故事也流传下来,这个地方就被命名为老瓜堡了。 [ 横街 ] 沈阳的街路命名法则是南北为街、东西为路,横街因为是沈阳唯一一条横向的街,名字也由此得来。不过现在已经没有横街这条街了,因为这条“街”太短,已经变成了巷。 [ 圈楼 ] 在这里小编想提一下曾经在沈阳家喻户晓的“圈楼”,虽然此建筑早已不在,但“圈楼”是那个年代沈阳人家喻户晓的第一大购物中心。“圈楼”原址位于沈阳太原街,该建筑是一座平顶一层环形结构,商场内的柜台和商品都是随着建筑圆形而设计,具有特色,所以老沈阳人都称它为“圈楼”。 [ 小白楼 ] “九一八”事变后华山路成为日本关东军进城的通道,日本人在这条街西头建了一座二层楼,该楼为砖混结构,外罩白色,正面朝南呈凹半圆形,因为是当地最高建筑,人们就把它叫做“小白楼”。新中国成立后,小白楼被用作派出所,后来,又改为百货商店,直至70年代初拆除。你们是不是每次路过都在纳闷哪里有又小又白的楼。 [ 八卦街 ] 八卦街位于沈阳南市场的中心地带,如今格局依然保存完好。云集广场,其外面包铺着一大一小两个分别由大小各四条街道正方形街道框架互为45度角旋转后套在一起。临北的十一纬路,临南的十二纬路,临东的南四经街,临西的南五经街。两个正方形呈对称几何图形围绕一个圆形层层相套,加上若干小路及周围老建筑面对中心广场的扇形配置俨俨形成一幅立体的八卦图,成为沈阳城市老建筑群的一颗明珠。 [ 小河沿 ] 小河沿古时是沈阳的避暑胜地,小河路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南部,西起大什字街—万泉街,与东滨河路相连,沿南运河东北抵长安路,中部与滂江街交叉并与小什字街、堂子街、管城二街、凯翔一街、凯翔二街、凯翔三街、江东街、航空路等呈丁字形相交。但这个“沿”字恐怕多数沈阳人读的都不对,但读错了又能如何,“小河沿儿”才是沈阳人的最爱。 [ 马路湾 ] 1905年日俄战争后,南满铁路归属日本。和平大街以西为满铁附属地。因铁路东北——西南走向,附属地东西向街路多垂直铁路建设。“千代田通”(中华路前身)与沈阳原有街路(正东西向)有一个自然的交角,好像马路出了一个弯,百姓时称马路弯。久之演变成“马路湾”了。 [ 虎石台 ] 此地原叫吴三家子。200多年前的一天,雍正皇帝的侄儿宁王率众来到吴三家子狩猎,只带了三个贴身亲随。忽在不远的树丛里,有一只猛虎出现。宁王是当时有名的大力士,精通各般武艺。最后,终因三人奋搏而致虎于死地。雍正得知这一消息后,既命在宁王伏虎之地塑一块宁王伏虎石。石上刻有宁王伏虎画案并上书楷棣大字:“宁王伏虎碑”。因当时将伏虎石立在一高高的石基台上,故后人既称此地为虎石台。 那么下面这几个地名你又能猜出几个来? 原来平时熟悉的地方还有这么多趣事! |
|